1.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练习题
1.(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中)中共中央发布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厉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古时候即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 )
A.隋炀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2.(2021·河北秦皇岛·七年级期中)虽然武则天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史学家还是肯定了她的功绩。其原因是武则天( )
A.创立殿试制度 B.重用有才之人
C.打击大族势力 D.促进社会发展
3.(2021·河北省成安县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唐代的中国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它的建立者是
A.唐太宗李世民 B.唐高祖李渊 C.唐高宗李治 D.唐玄宗李隆基
4.(2021·河北秦皇岛·七年级期中)“魏征敢于直言,言辞激烈,多次伤了唐太宗的面子, 但还是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这主要说明唐太宗( )
A.注重减省刑罚 B.重视发展生产 C.善于虚心纳谏 D.重视整顿吏治
5.(2021·河北唐山·七年级期中)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下列各项和他无关的是
A.设西域都护 B.吸取隋亡的教训 C.文成公主入藏 D.被称为“天可汗”
6.(2021·河北保定·七年级期中)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 )
A.注重虚心纳谏 B..加强边疆管理 C.扩充国学规模 D.重视发展生产
7.(2021·河北秦皇岛·七年级期中)“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上内容属于唐太宗推行的( )
A.经济措施 B.政治措施 C.思想措施 D.文化措施
8.(2021·河北·衡水市第八中学七年级期中)中共中央发布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历史上曾有“戒奢从简”的帝王,其典范是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忽必烈
9.(2021·河北沧州·七年级期中)电视剧《贞观长歌》曾创下很高的收视率,下列现象不可能在该剧中出现的是
A.唐太宗鼓励大臣直言皇帝的过错
B.魏征去世,唐太宗伤心不己
C.唐太宗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D.唐太宗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10.(2021·河北邢台·七年级期中)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开明君主,下列言论属于他的治国智慧的有( )
①“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②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③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④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2021·河北沧州·七年级期中)“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被唐太宗比喻为“一面镜子”的是
A.房玄龄
B.魏征
C.长孙无忌
D.杜如晦
12.(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中)“房谋杜断”指的是哪两个人?
A.房玄龄和杜如晦 B.赵光义和杜如晦 C.赵普和房玄龄 D.房玄龄和魏征
13.(2021·河北秦皇岛·七年级期中)著名京剧艺术家尚长荣在《贞观盛事》中扮演一位耿直进谏的名臣。他扮演的是( )
A.程咬金 B.李世民 C.魏征 D.秦琼
14.(2021·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中)郭沫若所说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所赞的人物是( )
A.唐高宗 B.唐高祖 C.唐太宗 D.武则天
15.(2021·河北·七年级期中)他统治前期,不仅“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经济文化又有新的发展,唐朝的国力进入鼎盛时期。材料叙述的盛世局面的是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康乾盛世 D.开元盛世
16.(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中)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这样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该诗称赞的“封建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康乾盛世 D.开元盛世
17.(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中)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A.唐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18.(2021·河北唐山·七年级期中)某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9.(2021·河北唐山·七年级期中)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唐太宗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
20.(2021·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中)下列君主与其事迹的搭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渊--发动农民起义,建立唐朝 B.唐太宗--贞观之治
C.武则天--建立周朝 D.唐玄宗--开元盛世
21.(2021·河北·七年级期中)“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唐太宗经常
A.戒奢从简 B.轻徭薄赋 C.虚心纳谏 D.自我反思
22.(2021·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中)下图是央视大型歌舞剧《梦回大唐》海报,展现出盛唐的恢弘气象。从文明史的角度来看,形成盛唐气象的根基是
A.专制与跋扈 B.封建与宗法 C.集权与融合 D.开明与开放
23.(2021·河北·隆化县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历史解释探究史实的因果关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关系搭配错误的是( )
A.隋朝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B.唐太宗励精图治——出现“开元盛世”
C.唐朝商业繁荣——出现繁华的大城市 D.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24.(2021·河北邢台·七年级期中)《贞观政要·求谏》:“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人君必须忠臣辅弼,乃身安国宁。”这段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一点治国措施( )
A.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B.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C.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D.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25.(2021·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中)唐太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包括( )
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B.发展经济,减轻劳役负担
C.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26.(2021·河北唐山·七年级期中)某摄制组要拍摄一部有关唐太宗的专题片,下列四部著作无参考价值的是
A. B.
C. D.
(2021·河北唐山·七年级期中)唐太宗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小艾同学为了深入了解和全面评价唐太宗,进行了探究性学习二下列能为他的学习 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信息的文献是
A.《史记》 B.《汉书》 C.《贞观政要》 D.《三国志》
28.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A.提倡节俭 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29.(2021·河北唐山·七年级期中)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重视农业生产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严惩贪官污吏
30.(2021·河北·衡水市第八中学七年级期中)《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改国号为周
B.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31.(2021·河北·七年级期中)下列关于武则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她与唐太宗共掌朝政 B.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她改国号为周 D.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32.(2021·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中)“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既有识人之智,又有用人之术。”这是毛泽东对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评价。下列史实与这位女皇帝有关的是( )
①进一步完善科举制②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③重用魏征等大臣④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3.(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中)图中《蒙曼说唐:武则天》一书由“百家讲坛”讲稿改编而成,深入浅出,读来引人入胜。书中对武则天的评价以肯定为主,最主要是因为她( )
A.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B.促进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34.(2021·河北·衡水市第八中学七年级期中)“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赞扬的是
A.慈禧太后 B.吕后
C.萧太后 D.武则天
35.(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中)下图是陕西咸阳乾县乾陵的武则天“无字碑。”有人认为武则天是想“是非功过,由后人评说”。如果要记载武则天的功绩,你认为应该有的史实是
A.建立唐朝 B.创立殿试制度
C.被尊称为“天可汗” D.重用魏征,虚心纳谏
36.(2021·河北唐山·七年级期中)七年级一班的历史小组正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搜集了以下这些关键词语:“女皇帝”、“创立殿试制度”、“重视发展生产”,据此可知他们探究的历史人物是
A.武则天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37.(2021·河北廊坊·七年级期中)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38.(2021·河北邢台·七年级期中)学习隋唐史后,学生们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39.(2021·河北唐山·七年级期中)唐玄宗时期,唐朝国力强大,进入鼎盛时期。这主要是得益于唐玄宗
A.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B.任用贤能,励精图治
C.选拔人才 D.重文轻武,加强皇权
40.(2021·河北邢台·七年级期中)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
A.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B.互相借鉴经验 C.优秀人才的辅佐 D.社会的统一安定
41.(2021·河北保定·七年级期中)“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这句话的内涵与下列思想一致的是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42.(2021·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隋的统一】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开放的时代……
(1)隋的统一与繁荣主要与哪位皇帝有关?
【人才选拔】
材料二 《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2)材料二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济繁荣】
材料三
项目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①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②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③
材料四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3)请你补全材料三中的结论部分,并说明材料三、四反映的隋朝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
【隋的灭亡】
材料五 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征发)丁二百万人。导(疏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成年男子不够),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4)材料五中列举了哪些隋炀帝不恤民力的史实?据此分析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
【探究感悟】
(5)通过上述史实探究,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43.(2021·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二 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他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材料三 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则天的一系列为政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三位皇帝治国策略的相似之处(写出两点)。他们的治国方略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哪些启示?
44.(2021·河北廊坊·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材料四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1)以上材料与哪位皇帝有关?历史上这位皇帝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2)材料一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3)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并列举史实。
(4)结合材料三.四,归纳此皇帝治世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并加以举例。
45.(2021·河北唐山·七年级期中)“史料”是我们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基本素材,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应该首先学会辨识 和使用史料。
材料一:含嘉仓(下图)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据,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史料辨别:我们经常使用的史料有文字史料和文物史料,请你判断材料一、二分别属 于哪一类史料?
(2)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朝代的现象?通过这两则材料,说明这两个朝代曾经有什么共同之处?
(3)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历史,就要学会自己搜集“史料”,除了阅读课本,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史料”呢?
(4)通过以上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史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根据“大力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魏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大力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出现了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期,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她的统治被称之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所以武则天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史学家还是肯定了她的功绩。其原因是武则天在位时的统治措施促进社会发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3.B
【解析】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B项正确;唐太宗李世民在626年即位,排除A项;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的儿子,排除C项;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纳谏是指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唐太宗在位20多年,善于虚心纳谏,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与“魏征敢于直言,言辞激烈,多次伤了唐太宗的面子,但还是受到唐太宗的器重”无关,排除;故选C。
5.A
【解析】
设西域都护是西汉,A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派文成公主入藏,被称为“天可汗”,B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6.D
【解析】
根据材料“国以民为本,民以依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他以民为本,重视农业。唐太宗轻徭薄赋,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D符合题意;ABC项内容都与唐太宗有关,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D。
7.B
【解析】
依据题干“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增加科举考试科目。”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在政治上沿袭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制定律法、增加了科举科目,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B。
8.B
【解析】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并缔造了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强国。而他的廉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倡导官员“戒奢从俭”,并以身作则,减轻人民负担,从而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廉的局面,故选B。A、C、D项,均与“戒奢从简”不相关。
9.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故A可能在该剧中出现,不符合题意;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魏征去世,唐太宗伤心不己。故B可能在该剧中出现,不符合题意;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故C不可能在该剧中出现,符合题意;唐太宗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故D可能在该剧中出现,不符合题意。故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识记唐太宗的政策和措施,认识建立唐朝的是李渊。
10.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①“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体现了唐太宗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选项②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体现唐太宗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选项④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反映唐太宗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选项① ② ④符合题意;而选项③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与秦始皇相关,不符合题意。因此属于唐太宗治国智慧的只有选项① ② ④符合题意,故选B。
11.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注意虚心纳谏,重用著名的谏臣魏征,魏征死后,唐太宗认为失去一面重要的镜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2.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因此“房谋杜断”指的是房玄龄和杜如晦。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 “镜子”。选项C符合题意;程咬金,是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A排除;李世民就是唐太宗,他在位期间年号“贞观”,B排除;秦琼是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协助李世民南征北战建功立业,D排除。故选C。
1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的相关政策,发展生产,选拔贤才,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大唐全盛时期即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所以她的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其含义是赞扬武则天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故选D。
15.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D符合题意;开皇之治出现在隋朝,排除A;贞观之治与题干的“唐朝的国力进入鼎盛时期”不符,排除B;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排除C。故选D。
16.D
【解析】
根据“开元全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所以称赞的是“封建盛世”是开元盛世,故选D;文景之治是汉朝,排除A;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排除B;康乾盛世是清朝,排除C。
17.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18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玄宗统治后期,渐渐贪图享乐,不理政事,公元9世纪,爆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907,唐朝灭亡,所以A符合题意。BCD时间均不符合,故本题选A。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时间范围是618年—907年,结合所学可知是唐朝。
18.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他统治时期,广纳贤才,知人善用,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职责,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历史上称他统治时期为贞观之治,故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开元盛世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9.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重用贤能,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是描写唐太宗的,故A符合题意;“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描写的是武则天,故B不合题意;“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描写的是唐玄宗,故C不合题意;“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描写的是赵匡胤,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抓住题干关键词“唐太宗、贞观之治”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20.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渊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而不是发动农民起义,所以不正确的一项是A,A项符合题意;而BCD项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唐朝的国号为周,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这三项均搭配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1.C
【解析】
由材料:“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可知,意思是要广开言路,选用良吏才能知道自己的过错与不足,故C符合题意;戒奢从简,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轻徭薄赋与材料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自我反思与题意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D
【解析】
盛世唐朝的突出特征是经济繁荣,当时民族政策开明和对外开放,这种开明开放的态度使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周边国家交往密切,便于唐朝吸取其它文明成果,对外传播唐朝文明,这是盛唐气象形成的根基,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
23.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励精图治,出现了“贞观之治”,故B符合题意;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作用是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故A不符合题意;唐朝商业繁荣的表现之一是出现繁华的大城市,故C不符合题意;鉴真东渡的意义是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C
【解析】
依据题干的“主欲知过,必籍忠臣”和“人君必须忠臣辅弼,乃身安国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治国措施,故C符合题意;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是唐太宗的治国措施,题干材料未涉及,排除A;简法轻刑,修订法律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是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故选C。
识记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是前提,正确解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C
【解析】
依据题干“不包括”,结合课本所学课本,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她将应举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这就是殿试制度的创立,因此这不是唐太宗的改革措施,C项符合题意;贞观时期政治上,唐太宗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经济上减轻人民的负担,鼓励发展农业发展。排除ABD三项,故选择C。
26.C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发生于唐太宗时有关的著作有《文成公主》《贞观政要》《魏征》,而《史记》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与唐太宗无关,符合题意,故选C项,排除A项、B项、D项。
27.C
28.C
【解析】
1、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627年年号“贞观”。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因此《贞观政要》中会记载相关的信息,故C项正确;纪传体通史《史记》,记录的是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不会有唐太宗,排除A项;《汉书》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不会有唐太宗的内容,排除B项;《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没有唐太宗,排除D项。故选C。
2、根据“魏征逝,朕亡一镜矣”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因此体现的是他善于纳谏,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善于纳谏,与节俭、爱民如子、勤于政事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
29.A
【解析】
依据题干“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农民辛勤地开垦着土地,家家都粮食充盈,这样的人可以做官,这体现了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对逃户和广大农民,采取放任和宽容的政策,减轻了地主官府对农民的盘剥,从而缓和了农民同统治者之间的矛盾,A正确;提倡节俭和善于纳谏是唐太宗的做法, 排除BC;严惩贪官污吏不是武则天的做法,与题干无关,排除D;故选A。
30.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发展生产的政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因此“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B项正确;从封建正统观念来讲,改国号为周,这是武则天被否定的依据,排除A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能成为肯定武则天的依据,排除C项;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31.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是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发展生产的政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因此后人称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因此关于武则天的叙述,错误的是A,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32.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时设立殿试,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仔细审查①②符合题意;唐太宗重用魏征等大臣,武则天的统治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33.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时期,继承唐初的政策,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因此,《蒙曼说唐:武则天》中对武则天的评价以肯定为主,最主要是因为她促进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故B项正确;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D项不是对武则天的评价以肯定为主的原因,排除CD项。故选B项。
34.D
【解析】
根据题干“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发扬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整顿吏治”,注重重用人才,创立殿试和武举,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描述的就是武则天“整顿吏治”的一面,D项符合题意;ABC都不符合题意的内容,所以答案选D。
35.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统治措施主要有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故B项符合题意;唐朝是李渊建立的,排除A项;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各族拥戴为“天可汗”,排除C项;重用魏征,虚心纳谏也是唐太宗,排除D项。故选B。
36.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女皇帝”、“创立殿试制度”、“重视发展生产”指的是武则天的统治,A项正确;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37.A
【解析】
依据题干“唐玄宗”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了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A项正确;“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李白送别友人的诗,排除B项;“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是李白写的一首赠日本友人的诗,排除C项;“千歌万歌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描述的是唐玄宗爱好歌舞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38.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对外效频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项正确;方国时代是文明初露曙光,隋朝是分裂奔向统一,明清是封建国家陷入危机,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9.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辅佐下实施改革,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秦始皇的措施,排除A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D项是宋代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
40.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所以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由此得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励精图治,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排除,故选A。
41.D
【解析】
依据题干“国之命在人心”告诉我们民心的重要性,这与唐太宗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张,排除;B项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在思想方面的措施,排除;C项是兵家孙武的军事格言,排除。故选D。
42.(1)隋文帝(杨坚)
(2)科举制。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3)①人口数量激增;②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③粮仓丰实。隋朝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
(4)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5)统治者要体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制度和政策要合理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于589年灭掉南方的陈朝,实现全国统一,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2)依据材料二“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可知“这一制度”指科举制度,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正式建立,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3)依据材料三中隋盛时人口四千六百多万人,可得出①人口数量激增;依据材料三中隋盛时垦田五千五百多万顷,可得出②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依据材料三中隋盛时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等粮仓,可得出粮仓丰实。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可知反映了隋朝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景象,原因是隋朝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
(4)依据材料五分析隋炀帝不恤民力的史实,据“即建洛阳,每月役(征发)丁二百万人”可得出营建东都洛阳,据“导(疏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可得出开凿大运河。依据材料五“……丁男不充(成年男子不够),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分析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5)通过上述史实探究,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但隋炀帝时期却因为暴政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农民起义推翻隋朝统治。由此可得出统治者要体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制度和政策要合理等。
43.(1)贞观之治。
(2)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开元盛世。
(4)相似之处:发展科举;重视人才;发展生产。启示: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依据材料二“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他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并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三“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可知,材料三中的“他”是唐玄宗;“他”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可知,三位皇帝治国策略的相似之处是发展科举;重视人才;发展生产。他们的治国方略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启示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4.(1)唐太宗,贞观之治
(2)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3)开明的民族政策。举例:文成公主入藏;
(4)虚心纳谏,广纳贤才。举例:魏征,房玄龄或杜如晦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唐太宗有关;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的是太宗认识到了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对于巩固统治的重要作用。因此材料体现了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3)根据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根据材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知唐太宗虚心纳谏;根据材料四“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可知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因此唐太宗时期治世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虚心纳谏,广纳贤才。如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 “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45.(1)含嘉仓属于文物史料,《忆昔》属于文字史料
(2)材料一隋朝。材料二唐朝;共同之处:都曾国力强盛(或粮食充足)
(3)阅读历史著作;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到博物馆参观文物;采访历史人物等(答出任意2点)
(4)能让我们尽可能了解真实的历史(意思对即可)
【解析】
(1)“史料”,依据材料一信息“经考古发据,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得出:含嘉仓属于文物史料;依据材料二信息“杜甫《忆昔》”得出:《忆昔》属于文字史料。
(2)“朝代”,依据材料一信息“含嘉仓(下图)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得出:隋朝;依据材料二信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得出:唐朝。“共同之处”,依据材料一信息“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和材料二信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得出:都曾国力强盛。
(3)“途径”,依据所学知识从阅读历史著作、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到博物馆参观文物、采访历史人物等角度分析。
(4)“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能让我们尽可能了解真实的历史的角度说明。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