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练习题
1.(2021·河北·衡水市第八中学七年级期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辽宋夏金
2.(2021·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名句。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平定了安史之乱
C.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2021·河北廊坊·七年级期中)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唐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 B.唐朝从此灭亡
C.它是唐朝前期统治阶级的纷争 D.它反映了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
4.(2021·河北秦皇岛·七年级期中)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未农民战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5.(2021·河北沧州·七年级期中)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的建立者和灭亡唐朝的分别是
A.李渊 黄巢 B.李世民 朱温
C.李渊 朱温 D.李世民 黄巢
6.(2021·河北唐山·七年级期中)读如图,图中内容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7.(2021·河北·隆化县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唐朝国势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标志是
A.八王之乱 B.藩镇割据 C.外戚专权 D.安史之乱
8.(2021·河北保定·七年级期中)地图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下图反映的政治局面是( )
A.藩镇割据 B.五代十国 C.民族政权并立 D.南北朝分裂
9.(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中)唐朝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A.朱温 B.陈胜 C.黄巢 D.安禄山
10.(2021·河北保定·七年级期中)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七国之乱 D.玄武门之变
11.(2021·河北秦皇岛·七年级期中)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
A.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 B.朱温兼并了北方割据势力
C.朱温建立后梁 D.安史之乱的发生
12.(2021·河北·七年级期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下列关于这一事件的说法准确的是
A.发生在唐太宗统治时期 B.引发了黄巢起义
C.导致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造成了唐朝灭亡
13.(2021·河北邢台·七年级期中)《旧唐书》记载,“(玄宗)-----及后承平久,安于遗乐,新远端士,而近小人”。这说明唐玄宗后期的统治危机是由于( )
A.用人唯亲 B.改革失误 C.任命节度使 D.因循守旧
14.(2021·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中)唐朝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各地的不断做大的藩镇。于是唐德宗在无奈的情况下发布了《罪己诏》,首次明确的声明不再约束各地的藩镇,对其姑息迁就。这种举措的直接后果是
A.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B.标志着唐朝的灭亡
C.造成了外族的入侵 D.中央权力削弱,各地藩镇发展壮大
15.(2021·河北唐山·七年级期中)下面哪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A.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不理政事
B.天灾人祸,战火连绵
C.唐玄宗任用奸臣,朝政腐败
D.唐中央兵力空虚
16.(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中)宦官李辅国把握禁军,因拥立唐代宗即位,他十分嚣张,他曾对代宗说:“我们(注:唐代称皇上为我们)但在内中坐着,外事皆听老奴处置”,唐代宗听了龙颜大怒,可是因其大权在握,也无可奈何。说明的是唐朝末年的弊政是
A.宦官专权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重文轻武
17.(2021·河北邢台·七年级期中)“玄宗用姚崇、宋璟、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所分也。”材料说明唐朝衰亡的原因是
A.安史之乱 B.外重内轻 C.矛盾尖锐 D.朝政腐败
18.(2021·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中)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 “开元”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19.(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中)这些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 一方,不服从中央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重,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
C.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D.形成五代十国
20.(2021·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中)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开凿运河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三国鼎立
21.(2021·河北唐山·七年级期中)《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肃宗
22.(2021·河北唐山·七年级期中)唐朝的盛与衰。
材料一:人物简历
(1)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把材料一人物简历补充完整。并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地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材料三: 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
年份 726 742 755 760 821
总人口数(约) 4142万 4531万 5292万 1699万 1576万
(3)材料三中75 -760 年唐朝的人口呈现怎样的趋势 这种趋势的出现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该事件还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唐朝灭亡后进入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C项正确;西周灭亡后,中国进入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两汉之后中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五代十国之后中国进入辽宋夏金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严重地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力量,D符合题意;黄巢起义没有推翻唐朝的统治,A排除;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与平定安史之乱无关,B排除;安史之乱之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C排除。故选择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末农民战争的影响。
3.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末农民大起义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907年灭亡,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3年,没有直接导致唐朝灭亡,而是使唐朝统治日趋衰落;安史之乱发生的背景是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而不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故选D。
4.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此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B项正确;唐末农民战争不是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宦官专权与五代十国局面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此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而不是朋党之争,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建立者和灭亡唐朝的分别是李渊、朱温。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安史之乱”后,唐朝日趋衰落,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故C项正确。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导致唐末国力大衰,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6.C
【解析】
唐朝始于618年,灭亡于907年,唐朝著名盛世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末有著名的黄巢起义,故C符合题意;秦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西汉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明朝从1368年到1644年,故排除ABD。故选C。
7.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故D符合题意;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故A不符合题意;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北,而河北割据又集中在三镇。故B不符合题意;外戚往往干政擅权,中国尤以汉朝为烈。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B
【解析】
根据“后周、后蜀、南唐”等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五代十国的历史,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从此,五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唐王朝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了粱、唐、晋、汉、周五个割据政权,南方出现了九个小的割据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合称“十国”,B符合题意;ACD项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注意对地图的解读,识记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
9.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选项C符合题意;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排除A;陈胜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排除B;安禄山是唐朝时期的藩王,排除D。故选C。
10.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国势由盛转衰,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C项发生在西汉时期,排除;D项与李世民有关,排除。故选B。
11.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07年梁王朱温逼迫唐昭宣帝退位建立后梁,唐朝灭亡。AB项是唐朝衰落的原因;D项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选C。
12.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C正确;A排除;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B排除;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D排除;故选C。
13.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安于遗乐,新远端士,而近小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用人唯亲,任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为相,造成了朝政的腐败,导致了唐朝后期统治危机的出现。故选A。
14.D
【解析】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唐德宗发布《罪己诏》,明确声明不再约束各地的藩镇,实际上表明唐朝政府已经无力控制各地的藩镇,这直接导致唐朝中央权力削弱、各地藩镇发展壮大,D项正确;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是安史之乱,A项排除;节度使朱温夺取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立后梁,标志唐朝的灭亡,B项排除;这种举措的直接后果并不是造成外族的入侵,而是加剧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排除,故选D项。
15.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唐中央兵力空虚。755年,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因此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天灾人祸,战火连绵”。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属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A
【解析】
根据“宦官李辅国把握禁军,因拥立唐代宗即位,他十分嚣张”“可是因其大权在握,也无可奈何”可以看出,当时宦官专权的现象十分的严重,威胁到了皇权,故A项正确;藩镇割据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安史之乱并不是在唐朝末年,排除C;D项是宋代的弊端,排除D。
17.D
【解析】
根据材料“玄宗用姚崇、宋璟、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所分也”,可知,材料认为唐玄宗罢免了张九龄,专任李林甫,导致奸佞当道,朝政腐败,这是唐朝衰亡的原因,故D项正确;材料认为唐朝衰亡的原因是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所致,不是始于安史之乱,排除A项;材料与外重内轻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矛盾尖锐,排除C项。
18.C
【解析】
根据题干提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是对安史之乱造成影响的评价,C项符合题意;ABD项属于历史史实的描述,排除。故选C。
19.B
【解析】
唐朝末年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影响中央财政收入,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最终形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其中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故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故B项正确;综合以上的理解与分析,ACD项都不属于最严重的后果,故排除ACD项。故选B。
20.B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并结合所学可知,其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唐朝发生的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隋朝,排除;C项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D项三国鼎立出现在东汉末年后,排除。故选B。
21.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可知,该战乱是安史之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唐玄宗。755—763年的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C选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2.(1)历史贡献: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或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答其中两句即可)
地位: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2)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答其中一点即可)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答其中一点即可)
(3)人口锐减。(意思相近即可);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答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的历史贡献是: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或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2)根据材料二“……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可得出,唐玄宗前期,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唐玄宗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根据材料二“……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可得出,唐玄宗前期,任人唯贤;唐玄宗后期,任人唯亲。根据材料二“……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唐玄宗后期,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答其中一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可知,唐朝的人口从726年的4142万下降到821年的1576万,说明唐朝的人口呈现锐减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755-763年的安史之乱造成唐朝人口锐减。除此之外,安史之乱还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答其中一点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