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封建社会禁书札记
禁书一词,最早见于宋人苏辙的《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里面写道:“即不许买禁物、禁书及诸毒药。”什么样的书籍定性为禁书,苏辙没有解释。但禁书作为围剿文化的官方行为,却至晚可以上溯到始皇帝时代。书籍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禁止其刊印、流布、阅读,当然只有通过国家行政手段才能实现。
秦始皇推行禁书的全过程,后世概括为“焚书坑儒”。“焚书”即“禁书”,“坑儒”便是“笔祸”或曰“文字狱”。李斯深谙秦王朝政治专制与思想专制之道,制定的禁毁六国史籍的细则,甚为刻毒。李斯将图书分为三类,《诗》、《书》、百家语之类虽不许民间收藏,但只允许博士之官保留;对医药卜筮种植之作,则不禁不毁。太子扶苏劝谏始皇:“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结果被遣至上郡蒙恬那儿监军戍边,后被秦二世赐令自杀。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焚书坑儒的野蛮行经,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极端尖锐。李斯主张中央集权是合时宜的,他所代表的儒家荀子学派却是一种极端的镇压人民的政治思想……政治学派的斗争一直发展到大残杀,把孟子学派的儒生大体杀尽,李斯算是取得了胜利。但是,焚书坑儒,丝毫不能消灭学派的分歧,而且还促成了秦朝的灭亡。”始皇的教训,使后来者有所警醒,终至元明,没有再出现像焚书坑儒那样规模的禁书运动。
两汉四百余年,禁书次数寥寥,大都发生于乱世。王莽篡政后禁谶纬,董卓禁民谣,意在告诫百姓,当权者是不容触动的,即使诅咒也是犯法。晋武帝禁星气、谶纬之学,前秦禁老庄之书,北魏禁佛禁道,隋文帝禁民间撰集国史,皆出于治政需要。唐代,“诸造妖书妖言者”因危及当朝政权,是要被判绞刑的,但唐代禁书是以《唐律》的有关规定行事的,这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宋朝的禁书事件,大多发端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新党、旧党的头面人物都为此吃过官司,但宋朝的文字狱没有杀头之痛。元代禁书除学步赵宋,还大肆查禁民间宗教典籍和那些有“反叛”色彩的话本、戏剧。明太祖朱元璋推行文化专制,对言论犯忌者格杀勿论。据说,他在一寺院看到一首咏布袋和尚的诗,疑心是指斥自己,竟“尽诛寺僧”。有人认为,他这样做基于自卑与愚昧,其实,这位乞丐皇帝残忍的后面隐藏着一种“精明”。明成祖搞文字狱,其残暴程度逼似嬴政“坑儒”。在明代的禁书单上,既有程朱理学之书,也有李贽的著作和《水浒传》等。
清初,为扫荡“反清复明”的思想与举动,统治者一方面施用武力镇压,一方面凶残地制造文字狱。此风一开便不可收,自顺治至光绪,被禁毁的图书品种多得几乎算不清;禁书一词成为“热字”流播国中。清代禁书的实况与特点,即使“简述”也得写厚厚的一本。有一点却是清晰显见的:清以前历代统治者的种种手段都被继承和发扬。有个数据值得注意:较大的文字狱,顺治在位17年,发生7次;康熙在位61年,12次;雍正在位17年,17次;乾隆在位60年,130余次。
读史可知:禁书以及由之引发的“文字狱”,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都是为统治者政治目的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
1.下列关于“禁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禁书是指统治者将某些书籍定性为禁书,再通过国家行政手段禁止其刊印、流布、阅读的行为。
B.“禁书”也包括被禁的诗文言论等,禁书运动都发生于乱世,目的是防范百姓怀旧谋反。
C.书籍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禁书作为围剿文化的官方行为,只有通过国家行政手段才能实现。
D.在封建社会,禁书与文字狱是历代君王为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和自身权威而采取的治政手段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开中国古代禁书之先河,但他“仁义不施”,着眼于在肉体上消灭儒家学派,禁书收效甚微。
B.太子扶苏认为,如果在“天下初定”时就大张禁书令会引起社会动荡,因而提倡“诸生皆诵法孔子”。
C.朱元璋出身卑下,他当了皇帝后推行文化专制本意不在于治政,而是为掩盖自卑,所以更加凶残。
D.清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禁书也可谓登峰造极,集中表现就是凶残地制造文字狱。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苏辙有意不解释禁书的内涵,证明他与当权者对“禁书”的理解存在分歧。
B.秦焚书坑儒封杀了学术自由,始自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也近终结。
C.依宋代与元代禁书情况可推知,该时期在禁书方面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D.清代较大文字狱次数基本呈增加趋势,其目的已不限于扫荡“反清复明”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亦遂增胜 胜:优美。
B.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C.先妣抚之甚厚 抚:抚养。
D.余扃牖而居 扃:关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
C.先妣抚之甚厚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客逾庖而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作者通过记叙项脊轩这间小书斋,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志趣、亲人往事,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出亲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B.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比如写亡妻只用了平平淡淡的几件小事,却生动地表现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
C.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
D.第三段是补叙,但不是闲笔,以富于生活实感的琐事做点染,进一步表现出项脊轩内外的寂静清幽以及作者对人、对屋的深厚感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4分)
(2)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8~9题。
菩萨蛮(其二)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8.结合韦庄的菩萨蛮(其二),分析“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原因。(3分)
9.请比较两首词在意境、情感上的异同。(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开妆镜也; ,梳晓鬟也。
(杜牧《阿房宫赋》)
(3)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
(李煜《虞美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6分)
陆地上的船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晒谷场铺着水泥。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却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的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他的神经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11.小说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12.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13.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应该从疯子船长身上所体现出的悲剧意味上去认识,有人认为应该从“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63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4.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仿古建筑虽然也雕梁画栋、黄瓦红墙,但如缺失古建筑的文化精髓,则会不伦不类,令人贻笑大方,不宜提倡。
B.有关人员指出,这家酒店在建筑上投资太大,一旦资金无法到位,便会尾大不掉,很难如期竣工。
C.弓弦乐器更有利于表现人们丰富的感情世界,二胡便是一例,它能把普通人心里
的那点事拉得一唱三叹。
D.北方地区雪灾严重,小陈将奔赴灾区采访,临行前他说有个不情之请,求我帮忙照顾他病榻上年迈的母亲。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这种输入法易学、好记、快速、规范的特点,成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同时作为电脑基础教材,成为大学、中学、小学的必修课。
B.李娜中网首轮出局,持续着她在法网辉煌之后离谱的低迷状态,这主要原因是她自己、团队以及外界给她的压力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C.中美两国有分歧与对立,也有共识和合作。从两国关系的发展过程看,分歧与对立在曲折中消除,共识与合作在艰难中形成。
D.在国际软件工程师培训公司的帮助下,这家软件开发公司培养、建设和储备了一批职业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软实力大幅提升。
16.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昨夜的星辰从银河中坠落了,人类在历史上丢失了自我
②辉煌的理性,就是复兴希腊和罗马的文艺
③但是苏醒毕竟是至关紧要的,从哥伦布开始的伟大探索,帮助人们寻找失落的自我
④米洛斯的断臂维纳斯和拱券结构的罗马大水道,就是帮助他们在历史莽原上进行寻找的纵横坐标
⑤这种迷失和困顿使人沮丧,使人遗憾,而当他们意识到了的时候更是如此
A.①⑤②③④ B.①⑤③②④ C.④①③⑤② D.④①⑤③②
17.按照下面的句式仿写(任选一句)。(4分)
例:高贵是一种风骨,它不是香车宝马,也不是颐指气使,而是用善良的伞遮蔽他人,用理性的锁约束自己。
自信是
谦虚是
五、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50分)
几个人在岸边垂钓,一名垂钓者竿子一扬,钓上一条大鱼,足有三尺长,可是钓者却解下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
围观的人一阵惊呼,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可见垂钓者雄心之大。
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钓者的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是一条两尺长的鱼,钓者仍是顺手将鱼扔进海里。
第三次,钓竿再次扬起,只见这次钓到一条不足一尺的小鱼。众人以为这条鱼肯定也会被放回,不料钓者却将鱼解下,小心地放到鱼篓中。
观者百思不得其解,问钓者为何舍大而取小。
想不到钓者的回答是:“因为我家里最大的盘子只有一尺长,太大的鱼钓回去,盘子也装不下。”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长春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参考答案】 B(3分)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
【解析】B项表述范围扩大。由第三段可知,两汉四百余年,禁书大都发生于乱世。
2.【参考答案】D(3分)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解析】A “秦始皇开中国古代禁书之先河”与“消灭儒家学派”的说法均与原文说法有出入,“禁书收效甚微”的结论也欠妥。B说太子扶苏提倡“诸生皆诵法孔子”是对原文的误解。C正是作者不能苟同的观点,请注意原文:“有人认为他这样做是基于自卑。”“其实,这位乞丐皇帝残忍的后面隐藏着一种‘精明’。”
3.【参考答案】A(3分)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解析】A文中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这样的肯定推断。
4.【参考答案】C(3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析】抚:对待。
5.【参考答案】B(3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析】凡,一共,总共。
6.【参考答案】C(3分)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解析】“多可喜,亦多可悲”是过渡句。本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悲情。
7.【参考答案】(9分)(1)室前打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辟”“垣墙”“洞然”各1分,整体1分,共4分)
(2)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跟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既”“归” “或”“书”各1分,整体1分,共5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解析】解答本题重在字字落实,强化知识点。
8.【参考答案】(3分)因为江南有碧于天的春水,有画船听雨的生活,有垆边如月的佳人。(每点1分,共3分)
【命题立意】考查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9.【参考答案】(5分)相同点:两首词都用简洁清新的语言勾勒了江南风光秀丽的图画,表达了热爱、眷恋江南的感情。(1分)
不同点:意境上:白居易词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水图;韦庄词描绘了景物之外,还刻画了人物形象,是一幅江南仕女图。(2分)情感上:韦词在表现依恋江南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漂泊异乡、有家难归(落魄难归)的愁苦之情。(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
10.【参考答案】(6分)(1)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明星荧荧 绿云扰扰 (3)雕栏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古代诗文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11.【参考答案】(4分)疯子船长是一个执着于理想、忠于职守的失败者形象。(2分)①他久经考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热爱自己的事业一如热爱自己的生命;②他遇险不慌,沉着指挥,船沉了又劝同事们逃走,具有忘我、献身的精神。(每点各1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应首先抓住他在作品中的言行心理等方面加以分析,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的内容配合思考。表达时则应从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忠于职守、热爱事业等)、形象意义(如失败的英雄、称职的船长等)两方面加以概括和归纳。小说中的船长在遇到海上风暴时尽力抢救,并誓死与船在一起,但船最终还是触礁沉没;正是因为沉船的刺激,他精神失常了;回乡后,他把晒谷场当做船,“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我”“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综合这些正面和侧面的信息,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也就明确了。
12.【参考答案】(6分)①“我”贯穿始终,是文章的线索;②以“我”这样一个山村小孩的视角写疯子船长发疯的过程,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性,同时也可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通过写“我”对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的尊重,侧面表现了疯子船长是个见过世面的人物;④通过写“我”学着他的样子,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要去见识大海,展示了外面世界的空间之大与诱惑之强,深化了主旨。(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析】可从小说线索、叙述人称、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主旨等角度考虑。
13.【参考答案】(6分)观点一:应该从主人公悲剧意味上去认识。①海难摧毁了船长的船,使他成为疯子,蕴含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②“晒谷场”作为他承载梦想的一艘航船再次沉没,寓示着他的理想在现实中的又一次破灭,作者借此揭示了理想幻灭的伤痛;③但海难并没有摧毁他内心深处的船长情结,他在晒谷场演绎风暴中救船的情景,表现了一个船长应有的精神风貌;④小说的故事在给人一种心灵震撼的同时,又让人扼腕叹息,感受到船长身上的崇高美和悲壮美。(观点明确,给1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答出两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观点二:应该从“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作者的创作意图。①疯子二叔虽然是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但他执著于理想、忠于职守、热爱事业的精神感召“我”,并引发了“我”想出去见世面的想法;②小说弘扬了一种无论面对怎样的磨难都不会失掉梦想的坚定与执着,也表达了新一代山民走出贫穷与落后的渴望;③“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也说明了作者对“我”这一类农村孩子所寄予的期望。
(观点明确,给1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答出两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
14.【参考答案】D(3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
【解析】D“不情之请”指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A “贻笑大方”与“令人”不能连用;B “尾大不掉”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此句用于建筑工程难以收尾,望文生义;C “一唱三叹”原指宗庙的乐曲,一个人唱,三个人赞叹应和,后形容吟诵诗文的神态。用错对象。
15.【参考答案】C(3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析】A谓语残缺,在“易学”前加“具有”; B杂糅;D“建设”与后面的宾语搭配不当。
16.【参考答案】B(3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
【解析】①提出问题,⑤“这种迷失”承接①中的“丢失”, ③“苏醒”承接⑤句中的“意识”,并转向积极的意义,之后②⑤是举例子。
17.【参考答案】(4分)(略)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
1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