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题。(17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
B.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C.而无物以相之 相:审查,查看。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2.下列各句均直接表现作者“深思慎取”的一项是(3分)
①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在第一段中,作者依次写了“褒禅山——慧空禅院——仆碑——华山洞”,叙述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B.文章开头交代华山洞的位置,为下文写游览华山洞做铺垫,写华山洞命名的缘由又与开头一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相照应。
C.写前洞“其下平旷”,有美景而不险绝,来此记游者“甚众”;后洞“险以远”,不似前洞那样平坦宽阔,因而来记游者甚少。
D.文章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思想。
4.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8分)
⑴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4分)
⑵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5~6题。(7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5.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6.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请从诗中选取一个用得准确传神的字,加以简要分析。(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⑴匪我愆期, 。 ,秋以为期。 (《诗经·氓》)
⑵ ,食野之苹。 ,鼓瑟吹笙。 (曹操《短歌行》)
⑶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20分)
冬荷
李木生
⑴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又冰上加雪。荷的尸骨就这样狼籍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东倒西歪,稀稀落落。
⑵苍凉。落寞。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⑶湖,真的死去了吗?
⑷但是,有一丝荷的清香,悄然潜入心肺,连强大戗人的寒气也无法将其阻断。
⑸在这冰雪的湖上,我与冬荷相识。
⑹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地升着。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渐清晰起来。直的,弯的,拱的,垂的,是荷柄的舞蹈;灰的,黄的,黑的,褐的,是荷叶、莲蓬的存在。
⑺风寒榨尽了水分算得了什么?失去了丰腴,那就裸露出庄严的筋脉迎接风雪。曾经硕大舒展的碧叶,有时会干缩成一排排瓦垄状,甚至在垄沿处散布起或大或小、有着黑色边缘的窟窿。这是被风霜雨雪反复肆虐后留下的创伤吧?乍看这带着黑色边缘的窟窿,好像这荷已经脆得很,一碰就会碎的。其实不,在这褶皱间的灰色质地里,往往还残留着浅浅的绿,抚摸它,抓它,你会立刻感到一种柔韧劲道的生命的力量。天要起风雪,水要结成冰,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躲避肯定是不行,逆来顺受恐怕也不行,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迎上前去。
⑻有一枚荷叶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寒风里,它反扣在一杆斜立于冰雪之中的荷柄旁,仿佛一位持枪披甲的英雄。它那依然硕大的叶片起伏着,犹如奔腾向前的波涛。而隆起的筋脉,在太阳下骨骼一样地凸显着,更让这波涛有了山峦连绵的质感。这如波涛山峦般起伏不息的,不就是勇士容山纳川、吞吐日月的胸膛吗?
⑼还有给我以强烈震撼的那枝冰中的莲蓬。莲柄早已没入冰雪中,莲头却执拗地伸出在冰面上,面朝着空旷的天空,十七个空了的莲房犹如十七个森然的弹洞。真是触目惊心。望着这十七个无言的黑洞,我依稀听到了呐喊与控诉。它一定有过孕子的艰难与幸福。那十七粒饱满圆润的莲籽,肯定蕴含着新鲜而又芬芳的思想。不然,枯燥狰狞的严冬不会向它施以能够致以死命的寒冷。但是寒冷又能怎样?饱满的莲籽早已植入湖底的泥中。
⑽太阳升起来了。冬日的湖上,荷的故事正没有尽头。
⑾冬的湖上,最热的当是荷了。冰压不住它,雪也盖不住它。它总是融化了冰雪,让热的生命在这冰雪的湖面上醒目着。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世界里,总有那曾经外直中空的荷柄,或挺着,或曲着,或拧着,或举着,从冰下牵紧了纹理毕现的荷叶和莲籽散尽的莲蓬。融去了身上冰雪的荷,黑着或灰着,却崭新着。夏日的荷是从水中生的,“出淤泥而不染”;冬日的荷是从冰雪中生的,历垢世而弥新弥净。更有爱的宣言写在冰雪之上——干枯了也要拥抱着,共同迎受着寒风,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既然灾难不可避免,那就相挨相慰着一起冻结于冰雪之上,携手承受苦难。谁能说与所爱者携手承受苦难,不也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呢?
⑿热的荷,当是伟大的洁净与爱的楷模了。
⒀午时的太阳下,荷的凛然与愤怒却历历在目。铜铸铁打般的荷柄——有的举着叶或蓬,那是荷的解放的旗帜;有的头已半冻在冰中,却还将身子拱作劲弓,要将一统的冰盖掀翻,那满布的细钉头样的刺疙瘩,似乎正隐隐漏出咯咯吱吱的响声。
⒁冬荷知道,冰下还有藕,正布满在湖底。每一节藕上,都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梦。梦在,来年的夏天,还能不让荷在每一朵浪花上自由地飞翔吗?
⒂那是月华做成的荷瓣,水精做成的荷叶,渔歌做成的蜻蜓呀!整个夏天的热烈,都在这里轰轰烈烈地演绎着。
⒃一种水样的感觉正在冬荷的筋脉里汩汩地流动。饱满,自在,清新,高洁,它甚至看见了花瓣纷披的粉荷,嫩黄泛绿的花托周围,是黄黄的蕊毛,花托上微突着幼小的莲籽,泪泡一样地娇嫩着。美好,就是这样的吧?还有夏荷的清香,夏荷的明朗,夏荷风中快乐的呻吟和夏荷染红了白云的欢笑,都在抚弄着冬荷梦的琴弦。
⒄风刮着,冰封着,雪覆着。夕阳正泛着荷蕊般的嫩黄。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
8.文章多次写到太阳,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9.赏析文中第⑵段划线的句子。(4分)
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10.第⑺段作者已经着力描写了荷叶,第⑻段为什么还特别刻画“一枚荷叶”?这两段表现了荷叶怎样的特点?(6分)
11.请结合文章谈谈冬荷给你哪些启示。(6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7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遒劲(jìn) 颓圮(pǐ) 青荇(xìng) 长歌当哭(dàng)
B.桀骜(ào) 游说(shuì) 弄堂(lòng) 青青子衿(jīn)
C.喋血(dié) 肄业(sì) 霎时(chà) 殒身不恤(xù)
D.踯躅(chí) 相勖(xù) 忤视 (wǔ) 蓊蓊郁郁(wěng)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十年前,我正当热爱彼得斐时,特地托朋友从德国买来《彼得斐集》,后来将其带在身边,只是情随事迁,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
B.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林丹不孚众望,蝉联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冠军,再
次用实力捍卫了“超级丹”的美誉。
C.毛泽东的诗词大多以翻云覆雨的磅礴气魄抒写革命豪情,意境雄浑优美,风格豪迈奔放,《沁园春·长沙》就是这样宏伟的诗篇。
D.在墨西哥,喜爱中国文化、想来中国工作和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和世界各地的汉
语热一样,在墨西哥,汉语教学炙手可热。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这秋蝉的嘶叫,在故都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当时一位熟人被调到北京工作,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
C.这次航天史上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有能力将航天员依靠自己的力量送入太空的国家。
D.演讲是一种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方式,它主要用有声语言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
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头脑中闪出“穿布鞋的故居”几个字。 。 这又和朱自清先生的为人如出一辙:绝不故作高深,只求平易近人。
①而朱自清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
②尤其在时髦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今天,名人故居拥有了一份独特的召唤力
③为了供后学瞻仰,有关部门只是将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市民迁了出去,腾空房间
④如今,到处在修葺或重建名人故居,画廊敞庭,又气派又热闹
⑤故居很小,小得只有几间木结构的房子,小得你站门庭下轻咳一声,每个角落里都能听到
A.③④⑤②① B.③⑤④②① C.④②①③⑤ D.④③⑤②①
16.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别概括出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
由,不超过35个字。(4分)
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掀起了“诺贝尔文学奖热”。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也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其代表作有小说《城市与狗》(1963年)《绿房子》(1965年)和《酒吧长谈》(1969年)等,其中《城市与狗》使略萨蜚声国际文坛。
略萨的作品从社会层面讲,笔触相当广泛,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市镇市民、知识分子、艺术人物、官僚机构、军队等,都是他的描述对象。他的小说敏感地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如独裁统治、官僚腐败现象、贫富悬殊、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军警特务横行、党派不择手段竞争等。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让小说变成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公羊的节日》体现了他对拉美政治现实的深刻思考。小说通过杜撰一个女人的所见所闻,再现拉美最血腥的独裁统治,将多米尼加共和国前独裁者特鲁希略魔鬼般的独裁时代,批驳得淋漓尽致。
略萨被誉为“拉美结构主义文学大师”,和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并称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四大主将。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绮丽魔幻的叙述风格不同,略萨的小说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经常会同时并行几条线索,能后逆转、反转,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理由:
17.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面词语中选择一个做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句式一致,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4分)
康桥 雨巷 湘江 易水 兰亭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四、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50分)
马克·吐温与朋友郝威尔准备去远郊春游,出门时恰遇大雨。郝威尔见到大雨,不禁悒悒不乐。他问马克·吐温:“你看这雨会停吗?”马克·吐温回答:“所有的雨都会停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长春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参考答案】C (3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析】相:帮助。
2.【参考答案】D (3分)
【命题立意】考查对文意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解析】①③④是客观情况的记叙,②⑤⑥是作者记游后的思考。
3.【参考答案】A (3分)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段主要内容的能力。
【解析】顺序为先“华山洞”后“仆碑”。
4.【参考答案】(1)(4分)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命名的。(“以”“乃”“名”各1分,句意1分)
(2)(4分)这就是求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原因。(“学者”“所以”“深思慎取”各1分,句意1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5.【参考答案】(4分)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手法、情感各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6.【参考答案】(3分)“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的深情。(或:“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找对字1分,分析2分。选其他字如“好”、“浑”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及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
7.【参考答案】(6分)(1)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 (2)呦呦鹿鸣 我有嘉宾
(3)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古代诗文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8.【参考答案】(4分)①线索作用,按时间描写了朝阳里、太阳升起后、午时和夕阳里的冬荷的不同特点,使文章层次分明。(2分)②提供了明丽的背景,为荷注入了热力与生机,烘托了冬荷顽强的精神。(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意象的作用的分析能力。
【解析】需要从行文线索及主题等方面思考。
9.【参考答案】(4分)①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化用名句,极力渲染了过去荷叶生长的繁密、荷花开放的热烈、荷湖生命的灵动。(2分)②与当前的冷落形成对比,突出下文冬荷给人的震撼。(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散文句子理解的能力。
【解析】理解句意需要先考虑修辞,然后从结构与内容方面考虑。
10.【参考答案】(6分)①第(7)段总写荷叶,第(8)段是具体刻画。(2分)点面结合,使荷叶的形象更加丰满突出。(2分)②表现了荷叶干缩破败但坚韧劲道、不惧严寒、勇敢抗争的特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解析】解答此题应从作者对材料的运用方面入手。
11.【参考答案】(6分)①在灾难面前,不要回避现实,不要逆来顺受,最好的办法是迎上前去,勇敢面对。②与他人相拥、携手,共同承受苦难,也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③在挫折、灾难面前要保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梦想。④面对困境,应该有勇士容山纳川、吞吐日月的胸怀。⑤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要像荷那样“历垢世而弥新弥净”,保持高洁的情操。(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从文本出发,得出启示,以指导生活。
12.【参考答案】B (3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的能力。
【解析】A劲jìng C 肄yì 霎shà D踯zhí
13.【参考答案】A(3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
【解析】A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B不孚众望:孚,信服,不能使大家信服,不符合大家的期望;C翻云覆雨:比喻耍手段,玩弄权术,反复无常;D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旺盛。
14.【参考答案】D(3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析】A 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这嘶叫的秋蝉”;“养在家里”与“家虫”重复,删掉“在家里”。B 杂糅,删掉“的条件”或改为“符合养狗的条件”。C谓语残缺,改为“中国成为……国家”,另外状语语序也应该调整,改为“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
15.【参考答案】C (3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
【解析】④②为一个层次,①③⑤为一个层次,将别人的故居与朱自清的故居进行对比。
16.【参考答案】(4分)小说批判和揭露现实,介入政治;小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内容和形式各2分,超过35字扣1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压缩语段的综合能力。
17.【参考答案】略(4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教材中文学意象的意蕴及运用修辞的能力。
【解析】内容合理2分,排比1分,反问1分。
18.(50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