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云南中考语文复习课件 第13篇 虽有嘉肴(8+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云南中考语文复习课件 第13篇 虽有嘉肴(8+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8 13:05:56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语 文
1
提分必练
2
好题精练
一、重点字词解释
1. 通假字
学学半
_______________同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一个“学”
提分必练

教导
2. 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2)教学相长也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指“教书”或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味美
教与学
3. 其他重点实词
(1)虽有至道 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其善[F]也 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然后知困 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然后能自强[F]也 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教学相长也 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好的道理
好处
困惑
自我反思
勉励
推动、促进
二、句子翻译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020江苏常州,2019福建,2018湖北恩施)
3.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2017贵州六盘水)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问题探究
◆内容理解
1. 本文中的“教”与“学”有什么辩证关系?
【答案】其一,教和学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有教才有学,二者相互依存;其二,文中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对于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
2. 说说《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统编教材·
思考探究改编)
【答案】教学相长。作者用类比的方法,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然后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论述,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兑命》里的话再次印证观点。
◆写作特点
3. 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头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并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为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观点做铺垫。
4. 这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举一例加以分析。(统编教材·思考探究改编)
【答案】示例:①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②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③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关系。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拓展探究
5.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就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更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②“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在“教”的过程中学习,多与他人讨论交流。
角度1:学习方法
一、(2021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选文中提到文章要多写才能知道自己的长短处和读书“求精而不求多”的观点,对中学生的学习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选材理由
好题精练
【甲】《虽有嘉肴》全文。
【乙】时文①以多作为主,则工②拙自知,才思自出,蹊径自熟,气体自纯。读文不必多,择其精纯条畅,有气局词华者,多则百篇,少则六十篇,神明与之浑化,始为有益,若贪多务博,过眼辄忘。及至作时,则彼不相涉,落笔仍是故吾。所以思常窒③而不灵,词常窘而不裕,意常枯而不润,记诵劳神,中无所得,则不熟不化之病也,学者犯此弊最多。故能得力于简,则极是要诀。古人言:“简练以为揣摩。”是最立言之妙,勿忽而不察也。
(节选自张英《聪训斋语》)
【注释】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旧时对当时科举考试所采用文体的通称,明清时用以称八股文。②工:精巧。③窒:阻塞。

始一反焉
就,总是
饮少辄醉
课外字词迁移
课外拓展 意思 课内迁移 课内出处
①始为有益 《愚公移山》
②过眼辄忘 《醉翁亭记》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虽有至道 至道:___________________
(2)教然后知困 困: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学半 学: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择其精纯条畅 择: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好的道理
困惑
同“敩”,教导
选择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故能得力于简,则极是要诀。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所以能够得力于简练,那么就是最重要的诀窍。
3. 结合实际,说说你对【甲】文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理解。(3分)
4. 两篇选文都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展开论述,说说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答案】“教学相长”是指教与学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正如在学习中,把自己懂的讲给别人听,在讲述的过程中就能发现自己困惑的地方,进而得到改进。
【答案】①学习和教别人学习都是对自己的提高,所以要多与他人交流。②读书贵精不贵多,只有真正领悟其要义,才是有用的读书。
角度2:“教”与“学”的关系
二、(2021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选文通过阐述“教”与“学”的关系,阐明了完善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启示学生应该重视教育,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选材理由
【甲】《虽有嘉肴》全文。
【乙】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①,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②祭先圣,则齿③尝为师者弗臣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成身:指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成为君子。②太学:这里指明堂。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③齿:并列。④弗臣:不把他们当臣子看待。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不知其善也 善: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能自强也 强: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学相长也 长: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何足以称哉 足: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
勉励
推动、促进
值得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
(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喜好教诲(他人)而不知疲倦。
3. 【甲】文中“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文章最后引用《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请说明理由。(3分)
4. 【甲】【乙】两文是怎么论述“教”的重要性的?请分别简要概括。(3分)
【答案】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甲】文通过论述教与学的关系,点明了“教”的重要性;【乙】文通过“义”“利人”“教”三者的对比,阐明了“教”的重要性。
角度3:写作手法
三、(2021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本文肯定了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也分享了教学成功的四点经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
选材理由
【甲】《虽有嘉肴》全文。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①”,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②,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③而施之谓孙④,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典于学:宾语前置句,“典”是“经籍、经典”的意思。②豫:预备,事先准备。③陵节:陵,超过,逾越;节,限度。④孙:同“逊”,顺。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虽有嘉肴,弗食 食: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__________________
(4)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是故:__________________
品尝
味美
自我反思
所以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在(不合正道的)事发生之前加以禁止叫作事先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教导)可以叫作合乎时宜。
3. 【甲】文语言极具特色,请简要分析其语言特点。(3分)
4. 请简要分析【甲】【乙】两则选文在论述观点时运用的手法,并说说这种手法的好处。(3分)
【答案】①逻辑严密,条理分明。②文气贯通,层层递进。③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答案】【甲】文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来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乙】文以“玉不琢,不成器”类比“人不学,不知道”,从而论证“教学为先”的观点。两文都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类比,生动形象地引出论述的问题,进而论证观点,使文章通俗易懂,说服力强。(共8张PPT)
语 文
原文呈现
名句默写
文学常识
思维导图
全文中心
【文学常识】《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
困,然后能自强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原文呈现】
困惑。
自我反思。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
此之谓乎!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教与学是相互推动、互相促进的。
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同“敩”,教导。
【全文中心】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不透的地方,并努力改进。
逐层论证
类比引入
引用作结
虽有嘉肴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思维导图】
【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_。
(4)《虽有嘉肴》中隐含通过学习或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有嘉肴
不知其善也
教然后知困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