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云南中考语文复习课件 第14篇 马说(13+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云南中考语文复习课件 第14篇 马说(13+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8 13:15:16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语 文
原文呈现
名句默写
文学常识
思维导图
全文中心
【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同“祇(只)”,只、仅。
奴仆。
【原文呈现】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槽。
【段层精解】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伯乐不常有)以及被埋没的情形(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次。
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 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有时。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同“饲”,喂。
犹,尚且。
【段层精解】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千里马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突出“食马者”的无知,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按照。
正确方法。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才能、才干。
面对。
通晓。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段层精解】总结全文,作者用设问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对“食马者”的深刻讽刺跃然纸上。
【全文中心】文章通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视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第2段
第3段
第1段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反面展开议论)
千里马(人才)遭埋没,食马者(统治者)不知(愚妄浅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全文主旨)
痛惜
谴责
嘲讽
托物寓 意

怀才不遇
【思维导图】
【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而伯乐不常有。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之千里者,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
(5)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常有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6)《马说》中能够体现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马说》中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而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共35张PPT)
语 文
1
提分必练
2
好题精练
一、重点字词解释
1. 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_同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同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
(3)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同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

提分必练
衹(只)
只、仅





表现
2. 词类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F]而食也
原意为:距离或路途遥远,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原意为:马鞭,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行千里
用马鞭驱赶
3. 一词多义
__________________
才能,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
能够
(1)能
虽有千里之能[F]
安求其能[F]千里也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才干
能干
__________________
同“饲”,喂
(2)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饭疏食,饮水(《〈论语〉十二章》)
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粮食
食物

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供养,给……吃
__________________
吃完
__________________
竭尽
(3)尽
一食或尽[F] 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4. 其他重点实词
(1)祗辱[F]于奴隶人之手 辱:____________________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__________________
(3)不以千里称也 称: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 道:____________________
(6)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____________________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8)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到屈辱
(和普通马)一同死 
著称
有时
正确方法
才能、才干
通晓
面对
5.重点虚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按照 
(1)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4)其
其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犹,尚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节助词,起舒缓语气作用,不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二、句子翻译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4.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课下注释)
5.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课后习题;2020广西北部湾经济区Ⅱ卷,2019辽宁营口,2018山西)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问题探究
◆内容理解
1. 文章开头两句为什么要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统编教参·问题探究改编)
【答案】先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然后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二者间的数量对比关系,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从而引出下文的论述。
2. 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寓意分别是什么?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3. 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统编教参·问题探究)
【答案】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关系: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的关系,食马者对千里马则是压抑、摧残。
【答案】千里马的重要特性:食量惊人。强调这一特性的原因: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4.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点明文章主旨,揭露封建制度下人才受压抑的不合理状况;说明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也说明识别人才的重要性。
5.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6. 你认为伯乐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案】示例:能够识别真正的人才;懂得如何培养人才;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应用人才。
7.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看似写马,实则喻人。文章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讽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案】封建统治者愚妄无知(浅薄无能),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导致有才能的人怀才不遇(不被赏识)。
◆写作特点
8. 作者在结尾中运用了设问这一修辞方式,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统编教参·问题探究)
【答案】用设问的手法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归结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表现了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9. 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的道理三个方面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答案】示例一: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食马者——专横残暴,愚妄无知。
示例二:写作手法:托物寓意,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
示例三:阐明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善待人才,重用人才。
◆情感主旨
10. 本文中的五个“也”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各不相同,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统编教参·资料链接)
【答案】①“不以千里称也”中的“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去一些无用的语;③“是马也”中的“也”,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④“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也”,不仅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愤懑谴责,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⑤“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也”,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使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
11.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统编教材·思考探究改编)
【答案】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社会现实。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悲愤,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和讽刺。
◆拓展探究
12.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2019湖南娄底)
13. 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层出不穷。如果你是当今社会不被重用的人才,你将怎么做?
【答案】①成为千里马要努力具备良好的资质或才能;②要努力争取适合发展的环境;③要有善识千里马的伯乐;④要有主动展现自己才能的智慧。
【答案】示例:我会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同时要学会毛遂自荐,抓住机遇,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也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角度1:对待人才的态度
一、(2020贵州黔西南州)阅读古文,回答1~4题(14分)
选文中的徐孺子既有远大的政治志向,又能尊贤敬能,启示中学生既要树立远大志向,也要修养身心,全面发展。
选材理由
好题精练
【甲】《马说》全文。
【乙】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①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②。”陈曰:“武王式③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世说新语》)
【注释】①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②廨:官署。③式:同“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志向
志虑忠纯
想要
欲穷其林
课外字词迁移
课外拓展 意思 课内迁移 课内出处
①有澄清天下之志 《出师表》
②欲先看之 《桃花源记》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
③登车揽辔 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吾之礼贤 ___________________
同“现”,表现
正确方法
嚼子和缰绳
贤士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 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两文的不同之处在于:甲文写千里马怀才不遇,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甲文为千里马抒发委屈和不平,乙文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
4. 甘为“常马”,也不期待“太守”的赏识,你能否接受?坦诚地谈谈自己的想法。(3分)
【答案】示例一:能接受。各行各业,需要大量踏实、埋头苦干的普通劳动者。从古至今,真正能够超越普通人,成为精英,需要具备多种条件。我情愿默默无闻,做好自己。
示例二:不能接受。人生一世,只此一回,不能重来,机会不能错过。碌碌无为,平庸度日,不是我的选择。一定要拼搏努力,轰轰烈烈,千里驰骋,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角度2:托物寓意的手法
二、(2021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文章托物寓意的手法比较典型,符合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能力要求。
选材理由
【甲】《马说》全文。
【乙】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①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囷②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③和璧,祗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④、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节选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注释】①眄(miǎn):斜视。②轮囷(qūn):屈曲的样子。③随珠:即明月之珠。④龙逢:关龙逢,夏末贤臣,因忠谏夏桀,被囚杀。
听说
陶后鲜有闻
向来
吴广素爱人
课外字词迁移
课外拓展 意思 课内迁移 课内出处
①臣闻明月之珠 《爱莲说》
②而素无根柢之容 《陈涉世家》
③虽竭精神 《出师表》
竭尽
庶竭驽钝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不以千里称也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祗怨结而不见德 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著称
动词,用马鞭驱赶
面对
同“衹(只)”,只、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有人先说好话,那么干枯的木头腐朽的枝干,也会立下功勋而令人难忘。
3. 请从修辞的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 两篇选文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达情感,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运用排比修辞,句式整齐,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突出了食马者的无知和愚昧,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愚妄浅薄、无知的辛辣讽刺,对当权者埋没人才和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答案】【甲】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对人才遭埋没的控诉;【乙】文以明月之珠暗中投掷给别人却无人欣赏还做防备状,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表达作者对人才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不平。
角度3:“食马”与“御马”的方法
三、(2021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选文阐明了掌握正确方法的重要性,意在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勤加思考,运用正确的思维认识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
选材理由
【甲】《马说》全文。
【乙】宋人有取道①者,其马不进,刭而投之溪水。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刭而投之溪水。如此者三。宋人不得造父②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与御。人主之不肖者,人似于此。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益多,民愈不用。亡国之主,多以威使其民矣。故威不可无有,而不足专恃。譬之若盐之味,凡盐之用,有所托也,不适则败所托而不可食。威亦然,必有所托,然后可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取道:赶路。②造父:古代善于御马的人,曾为周穆王的御者。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____________________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4)民愈不用 愈: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到屈辱
才能、才干
通晓
越,更加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故威不可无有,而不足专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所以威慑不可以没有,但也不值得专门倚仗(威慑)。
3. 【甲】文中最具有讽刺性的情景是什么?请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4. 【甲】文中的“食马之道”与【乙】文中的“御马之道”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食马者”一边折磨着千里马,一边又慨叹“天下无马”。作者用这样绝妙的讽刺,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统治者摧残人才而又不识人才的可悲可憎面目。
【答案】同:这两种观点都强调了使用正确方法的重要性。异:“食马之道”主要是指要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任;“御马之道”主要指君主不能单靠威慑来治理国民,而应该用而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