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语 文
1
提分必练
2
好题精练
一、重点字词解释
1. 通假字 (通假字样板文复习法见P78)
(1)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同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同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辟
提分必练
避
躲避
辩
辨
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同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同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同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
德
感恩、感激
与
欤
语气词
乡
向
先前、从前
2. 古今异义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响器,中空,用铜或铁制成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增加
古代的一种量器
益处
3. 一词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到,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得
(1)得
二者不可得[F]兼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德”,感恩、感激
能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故”连用,因此,由此可见
(2)是
由是[F]则生而有不用也
是[F]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F]亦不可以已乎
是非木杮(《河中石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这种做法
这
代词,此、这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表示肯定的判断
4. 其他重点字词
(1)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亦我所恶 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讨厌,憎恨
祸患,灾难
假如,假使
这种心
(6)贤者能勿丧耳 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呼尔而与之 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妻妾之奉 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丧失
吆喝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侍奉
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1)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比
介词,对于
5. 重点虚词
(2)为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为了
(3)与
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欤”,语气词
动词,做
给
二、句子翻译
1.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017贵州黔东南州)
3.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018四川内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015云南省卷;2019四川遂宁,2018四川广安、甘肃天水、辽宁葫芦岛,2017四川达州)
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015云南省卷;2018甘肃天水,2017新疆兵团)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6.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018贵州贵阳,2017贵州黔东南州)
7.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2017贵州黔南州)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三、成语积累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四、问题探究
◆内容理解
1. 简要说说第1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2019四川遂宁)
2. 从第1段看,作者为什么宁愿“舍生”也不愿去做“不义”之事?
【答案】以鱼和熊掌的关系,类比生与义的关系,从而引出生与义不可兼得时,应舍生而取义的论点。
【答案】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即“义”;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即“不义”。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3. 孟子通过哪三个取舍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4. 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的分别是怎样的人?
5. 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统编教材·思考探究改编)
【答案】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答案】鱼和熊掌的取舍、箪食和豆羹的取舍、万钟(优厚的俸禄)和礼义的取舍。
【答案】“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在本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作者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写作特点
6. 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2015云南省卷)
7. 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答案】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自然地从讨论物质需求过渡到精神修养,举例浅近,说理深刻。
8. 孟子是怎样论述“舍生取义”这个观点的?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答案】①论述:孟子以比喻论证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然后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展开举例论证。②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观点,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舍生取义”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这一观点仍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
9.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简要谈谈。
【答案】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②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③善用比喻,使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拓展探究
10. 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015云南省卷)
【答案】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言之有理即可)
角度1:人之“本性”
一、(2021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选文中将“人性”与“水性”类比,阐明了深刻的哲理,意在引导学生努力向善向美,培养高尚的品质。
选材理由
好题精练
【甲】《鱼我所欲也》全文。
【乙】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①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②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③;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上》)
【注释】①信:的确。②就:趋向。③颡(sǎng):额头。
课外字词迁移
课外拓展 意思 课内迁移 课内出处
①性犹湍水也 《三峡》
②激而行之 《河中石兽》
③其性亦犹是也 《鱼我所欲也》
急流
则素湍绿潭
冲击
渐激渐深
副词,也
生亦我所欲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死亦我所恶 恶: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___
(4)其势则然也 然:___________________
讨厌,憎恨
祸患,灾难
停止
这样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趋向下流的。
3. 【甲】文连用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的排比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4. “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性本善,人之为善”都是孟子的主张。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孟子是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的。(3分)
【答案】进行今昔对比,批判了重利轻义的行为,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富有气势。
【答案】【甲】文以鱼与熊掌类比生与义,论述了贤者能够不丧失其“本心”的观点;【乙】文以水性来比喻人性,以“犹水之就下也”比喻“人性之善”,论述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角度2:君子的品行
二、(2021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选文对“君子”的品行进行了论述,尤其论述了帮助别人不求回报的观点。这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具有教育意义。
选材理由
【甲】《鱼我所欲也》第2段。
【乙】楚王问庄辛曰:“君子之行奈何?”庄辛对曰:
“居不为①垣墙②,人莫能毁伤;行不从周卫③,人莫能暴④君。此君子之行也。”楚王复问君子之富奈何?对曰:“君子之富,假贷人不德也,不责也;其食饮人不使也,不役也;亲戚爱之,众人喜之,不肖者事之;皆欲其寿乐而不伤于患,此君子之富也。”楚王曰:“善”。 (节选自《说苑·贵德》)
【注释】①为:修建,建筑。②垣墙:院墙,围墙。③周卫:禁卫士兵。④暴:轻慢,傲慢。这里是轻视的意思。
课外字词迁移
课外拓展 意思 课内迁移 课内出处
①人莫能毁伤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不从周卫 《〈论语〉十二章》
③假贷人不德也 《送东阳马生序》
没有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顺从
七十而从心所欲
借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君子之行也 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踩踏
益处
同“德”,感恩、感激
品行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皆欲其寿乐而不伤于患,此君子之富也。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都希望他长寿快乐而不为忧患困扰,这就是君子的富有。
3. 【甲】文“是亦不可以已乎”中的“是”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4.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是”指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表达了作者对不义行为的鄙视和希望停止不义行为的情感。
【答案】遵行礼义、保持尊严;坚守本心;宽容大度、尊重他人。(共14张PPT)
语 文
原文呈现
全文中心
名句默写
文学常识
思维导图
【文学常识】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原文呈现】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讨厌,憎恨。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假如,假使。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这种心。
丧失。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粥,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用作后缀。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侍奉。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同“欤(yú)”,语气词。
同“辨”,辨别。
同“德”,感恩、感激。
有什么益处。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同“向”,先前、从前。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全文中心】孟子将“生”与“义”的冲突置于一个不能兼得的两难境地,从而阐明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在本文中提出了“本心”的概念。
【思维导图】
鱼我所欲也
提出论点
道理论证
类比
反面
正面
反面
正面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勿失其本心
→
事实论证
反面
【名句默写】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_。
(2)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
(5)《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无数仁人志士面对生死,做出的无悔选择。
(6)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贤者能勿丧耳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之谓失其本心
行道之人弗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