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丁肇中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教育要重视实践,下列观点与作者的这一观点相似的一项是( )
A.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B.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
C.为了能够作真实和正确的判断,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摆脱任何成见和偏执的束缚。——罗蒙诺素夫
D.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的一颗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歌德
2.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缅怀(mià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检讨(tǎo) 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
C.遵盟(zūn) 哲理(zhé) 袖手旁观(xiǜ)
D.恐慌(huāng) 测量(cè) 不知所措(cuò)
3.选出填入空白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________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发表声明,表示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________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________派军队侵占台湾,________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等谬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以坚决反对。
A.尽管 可是 只是 才 B.如果 那么 不仅 而且
C.尽管 但是 不仅 而且 D.如果 那么 只有 才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B.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C.这种凶猛的动物常常三、五成群地外出觅食和活动。
D.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是否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是能否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保障。
B.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我市通过并推广了“美丽乡村游”的休闲旅游政策。
C.牡丹江市积极实施“冰上运动计划”,大大提高了我市中小学生冰上运动的水平。
D.哈牡高铁开通后,从牡丹江到哈尔滨的时间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比原来减少三倍。
6.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 ; , 。
①能使步子迈得坚实厚重,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②云端舞蹈,看似舞步轻盈曼妙,像胜利者的舞蹈
③就怕一个不小心踏空坠下,摔得粉身碎骨
④地面行走却是一步一个脚印,倚着大地的支撑。
A.③②④①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③④①②
7.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B.徒有其名的“天价茶”,让茶文化异化成了少数人附庸风雅的工具。
C.有些不良新闻媒体,他们断章取义的报道不仅误导了国人,更是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
D.经济发展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生态修复间不容发。
二、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8.读了上面的选段,小新同学有疑惑,“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请你联系选段为他答疑解惑。
9.读了上面的文章,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小华说:“我认为理论比实验重要,因为理论知识为实验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少走许多弯路。”
小新说:“我认为实践比理论重要,因为实践是我们找出真理的一种捷径,实践出真知。”
听了以上两位同学的发言,你同意哪一个观点呢?请联系生活实际加以阐述,不少于100字。
三、现代文阅读
(已)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应 有 格 物 致 知 精 神
丁 肇 中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⑦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⑨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⑩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文作者的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B.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以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C.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验。
D.实验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11.下列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B.第④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C.第⑧段以“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D.第 段以作者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做研究不能靠教师,全靠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
12.下列理解或推断,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因为具有判断力、灵感、眼光、勇气和毅力的实验者很少。
B.不少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C.如果到美国去读大学做研究,要想有所成就,不仅需要老师的指导,而且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D.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丫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晃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 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13.(1)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14.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赏析:
15.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6.标题“香椿的味道”包含哪几层意思?请简要作答。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抗体药物:精准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小宇宙”
张晔
①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抗体药物因为独特的靶向性而被率先研究开发,中和抗体通过与新冠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来保护细胞免受侵害。
②对抗体的研究始于19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在研究病原菌的过程中,发现在感染者的血清中有“杀菌素”,这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体。科学家根据抗体来源的特性,把能刺激宿主产生抗体的物质命名为抗原。后来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抗体是一种由β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由浆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特殊氨基酸序列的,能够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③1975年,英法两国科学家将鼠源的β淋巴细胞同肿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这种从一株单一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就叫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第一代单克隆抗体就此诞生。这种抗体特异性高,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性质均一,易于大量生产。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干预疾病发生和进程,也能激活人体的“小宇宙”对抗疾病,为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④“日前,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制备技术,使得抗体药物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人体。”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周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人体内有T细胞和β细胞这两大类免疫细胞,其中能产生抗体的是β细胞。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们如果能从康复病人的β细胞中寻找抗体,就可以有效对抗病毒。”“高通量单细胞转汞组测序使得我们也可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富集重链和轻链的V(D)J序列的β细胞,从而找出潜在的病毒反应抗体。”信达生物转化医学副总裁徐伟告诉记者,有了这一技术,寻找抗体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⑤当有效的抗体被筛选出来后,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就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抗体药物。
⑥单抗药物机理清晰,对靶点的选择性高,特异性强。好的单抗药物可以高效率击中靶点,减少副作用。近年来,抗体药物已多次应用于“阻断”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等侵入,主要思路就是支持免疫系统的工作,或者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来阻止病毒入侵。
⑦“日前最关键的工作还是寻找特异性强的中和抗体。”徐伟认为,虽然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宣称找到了一些新冠病毒抗体,但是还必须通过临床检测才能验证其是否可准确识别新冠病毒。
⑧其次,就是验证抗体的中和能力。“新冠病毒感染的原理是通过病毒颗粒表面的S蛋白与人体ACE2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被转录酶复制,重新组装成大量新的病毒,又去继续感染其他细胞。中和抗体需要能够结合S蛋白,阻断和受体的结合。”徐伟说,但是有的抗体可以识别新冠病毒,也能连接病毒,却不能有效中和,这样的抗体不具备药用价值。
⑨寻找到特异性中和抗体并完成一系列体内体外检测和安全性实验后,拿到该抗体的特有氨基酸序列就可以开始构建稳定细胞株。制药企业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其实这就是一个细胞工厂,让细胞去生产大量抗体,满足了临床上对于抗体药物‘公斤级’产能的需求。”徐伟介绍说,生物制药企业必须具备稳定的生产工艺和质量保持体系,否则生产出来的抗体药物活性和稳定性都得不到保证。
(选自中国科技网,有删减)
17.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抗体就是血清中的杀菌素,抗原就是刺激宿主产生抗体的物质。
B.能产生抗体的是人体免疫细胞中的T细胞和β细胞。
C.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性质均一的抗体叫作单抗。
D.高效率击中靶点,减少副作用是好的单抗药的优点。
18.简析第⑥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9.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日前,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制备技术,使得抗体药物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人体。
20.文中认为大规模生产抗体药物治疗新冠肺炎之前,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21.除药物抗疫外,请再举出两种防疫措施。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A.“缅”读miǎn;
B.“彷”读páng;
C“袖”读xiù;
故选D。
3.C
试题分析:填什么关联词语是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决定的,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什么,就填什么关系的关联词语。前两个分句是转折关系,所以填“尽管”“但是”;而后两个分句是递进关系,所以填“不仅”“而且”。
4.C
C.句中的“三”“五”不是准确数字,是表示大约的概数,中间不能用标点;因此要删掉顿号;
故选C。
5.D
D.错误,减少不能用“倍”,应改为:比原来减少三分之一;
故选D。
6.B
纵观语境和选项,是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一句的理解和分析。②句紧扣上文中的“云端跳舞”分析,与上文衔接紧密,应排第一位;③句与②句连成一句话,点明了“云端跳舞”危害,应排第二位;④句紧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话中的另一个关键词“地面步行”分析,应排第三位;①句与④句构成完整的一句话,点明了“地面步行”的好处,应排第四位。因此语序为②③④①。故选B。
7.D
A.摇曳:摇摆不停。写垂杨树的影子在水中摇摆不停,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断章取义:不顾文章 或讲话的原意,孤立地取一段或一句的意思。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间不容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望文生义,应该改为“刻不容缓”;
故选D。
8.实验精神指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9.示例一:我同意小华的观点,我们应该重视理论学习,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实验,当实验中遇到困难,我们束手无策时,可以用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快速分析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比如中国共产党因为有马克思理论的指导而使中国走出积贫积弱的困境,建立了新中国。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没有足够的知识,很难取得实验的成功。
示例二:我同意小新的观点,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毛泽东曾指出:“你要有理论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和性质,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所以我们要本着严谨求真的态度,积极进行实验和探索,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
10.B
11.D
12.A
13. 扒香椿 炸香椿 吃香椿
14.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15.生动传神(描写细腻),表现了母亲技艺娴熟(做事利落、勤劳能干)。
16.香椿本身的味道、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春天的味道。
17.D
18.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抗体药物“阻断”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等侵入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抗体药物可以阻止病毒入侵。
19.“日前”从时间上将科学家研究出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制备技术加以限制;“较好”从程度上将抗体药物的应用进行限制,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0.寻找特异性强的中和抗体;验证抗体的中和能力;完成体内体外检测和安全性实验后,构建稳定细胞株。
21.示例:采取消毒措施,杀灭环境中的病毒;隔离病人和疑似感染者,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