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说“木叶”
林庚
杜甫的《登高》中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化知识。
2.把握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杀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作者
林庚(1910— 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诗人、学者。
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此后,他陆续出版了几部诗集,被称誉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现代诗人废名曾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他笔耕不辍,90 岁高龄时还出了一本诗集。
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对楚辞和唐诗的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做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20 世纪40 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其中《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材流传至今。
主要作品有诗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
写作背景
20 世纪30 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解说,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作者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他对此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作者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让我们发现:“木”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中饱含诗人的感情,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作者在“木叶”上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也启发我们思考应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题目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
文艺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感知课文
(一)字音
袅袅(niǎo) 照浦(pǔ) 褒(bāo)
灼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zhēn)
涔(cén)阳 言筌(quán) 柳恽(yùn)
窸窣(xī sū) 迢(tiáo)远 昏厥(jué)
招徕(lái) 万应锭(dìng)
(二)理清结构
1、小组合作,划分文章层次,并画出结构图。
2、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举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上。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7):总结全文:“木叶”与“树叶”一字之差,到了艺术形象领域却差别极大。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1)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文章开头引用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2)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2、展示提升
(1)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文章开头引用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澈、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以此为开头,起到了扣题和引入话题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增强文章的文学性意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2)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说明从屈原的《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由此引出文章论说的对象——木叶。
学习目标
1. 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 理凊课文线索,弄清议论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岀结论”的结构特征。
3. 结合诗歌“意象”“意境”品味诗歌语言暗示性。
品读文本,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
(2)作者举杜甫“落木”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3)比较吴均和曹植的诗句,指出“高木”与“高树”的区别何在。
(4)第五段中“午阴嘉树清圆”是什么意思?作者举这个例子的用意是什么?
(1)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
“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古代诗人文字洗练,又习于用单词。
(2)作者举杜甫“落木”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① 说明自从屈原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由“木叶”发展到“落木”。
② 结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3)比较吴均和曹植的诗句,指出“高木”与“高树”的区别何在。
①“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高木”有落叶的景况。
② 在意境上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
(4)第五段中“午阴嘉树清圆”是什么意思?作者举这个例子的用意是什么?
“午阴嘉树清圆”是说,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荫亭亭如幄。“圆”字描绘出绿树葱茏的形象。作者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既证明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又与对“木”的分析形成比较。
(5)结合文章有关段落,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并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落叶
落木 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疏朗、飘零之意
春夏之交
探究写法
1、再次浏览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2)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这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
(3)课文阐述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好不好?为什么?
(4)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本文所引用的有关“木叶”“落木”的诗句,其意象都没有离开“秋”字。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的话题;二是作例证,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林庚先生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但是文章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寄托在具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指导读者领悟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妙处。这样,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
(2)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这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
本文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而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启示
①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微妙的意味往往寄于言外。
本文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中可以查到的词语的意思,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是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或整首诗来理解的。
② 鉴赏诗歌,不但要理解表层意思,而且要品味言外之意。
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
(3)课文阐述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① 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性论文。
② 标题拟为“说‘木叶’”,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态度,也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③ 以“木叶”具有暗示性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4)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1.选题小,但论理深。
作者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切口论题,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浅显化并渗透于对有关“木叶”的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这样,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
2.事例丰富。
文中大量援引了古诗中关于“木叶”的诗句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调节了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3.逐层探究的层次结构。
古代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作者是以探寻的目光层层分析的,探幽发微。先排除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由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发现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
4.说理深入浅出。
作者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让读者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小结
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的差别,作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