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8 17:4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同学们,在感受作者“悄怆幽邃”的同时,你们是否被他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写作手法所折服,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味《小石潭记》!
柳宗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小石潭记
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情感的第一个层次:
隔篁竹→听到水声→内心之“乐”
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情感的第二个层次: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清水、奇石、郁树→内心愉悦→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
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情感的第三个层次:
西南而望→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 →幽深不可测的内心感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孤寂、凄凉的心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久谪远荒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
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却说“寂寥无人”?
其一,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贬谪后长期压抑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
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却说“寂寥无人”?
其二,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
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心相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读完本文,小石潭的奇特优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举出其中一处,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①“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未见小潭,先闻水声,生动的比喻,将水声的清脆悦耳写得传神形象,读来如闻其声,可感其心中之喜。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三个四字短句,简洁生动,动静结合,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竹树环抱,藤蔓缠绕,随风飘拂的情景,清静幽雅。
读完本文,小石潭的奇特优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举出其中一处,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③第2段,字字句句写鱼儿在水中游动的情形,既有静时的安闲,又有游动时的迅捷活泼,竟若空游无依,历历在目,实写鱼,虚写水,从侧面生动有力地突出了水的清澈明亮。
④第4段,写溪流和岸势,从动静两个角度设喻,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流动着的溪流和静态的溪岸的特点,新颖奇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山水游记的写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①有一个合理的写作顺序。比如,游览顺序。
②细致生动地描绘游览过程中所看到的主要景物,突出其特点。
③巧妙地运用修辞、多种写景的方法,使语言生动优美。
④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到某处。
闻水声
古义:听到,听见。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大约。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
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不可久居
古义:待,停留。 今义:住,居住。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副词,大约。
动词,可以,能够。
介词,自,由。
动词,跟随。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凄清。
如鸣珮环
四面竹树环合
名词,玉环。
动词,环绕。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介词,把。
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
介词,因为。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日光下澈
潭西南而望
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向下。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皆若空游无所依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近岸
似与游者相乐
心乐之
下见小潭
形容词作动词,接近、靠近。
形容词作动词,嬉戏、逗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向下。
倒装句
如鸣珮环
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为底
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正常语序应为“如珮环鸣”。
谓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石底卷以出”。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
省略句
斗折蛇行
坐潭上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省略主语“溪水”,可补充为“(溪水)斗折蛇行”。
省略主语“我”和介词“于”,可补充为“(我)坐(于)潭上”。
应为“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对小石潭加以描绘,着意渲染了小石潭静穆、幽美的环境,抒发了自己谪居时的悲凉凄怆之情。
感悟一:小石潭的景色优美动人,不知现在是否依旧,如果还是那样,开发成旅游景点,将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美的享爱。
感悟二:《小石潭记》是一幅“沉吟图”,它定格在竹林潭边,作者静观默察,人鱼相乐。其实,它是一杯清苦的茶,清香在前,苦味却在后头。
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步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精细生动地描绘景物。
本文运用多种方法写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个角度描绘小石潭。“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起笔就有声有感。“水尤清冽”从视觉和触觉两个角度写潭水的清、凉。“青树翠蔓”“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情景交融的写法。
如“坐潭上……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让读者在领略画卷美的同时,不禁对作者寄予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再如写最初发现小石潭时,先说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再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给景物染上人的感彩,创造了更为鲜明动人的境界。
小石潭记
发现小潭
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侧面)
游鱼:活泼(动静)
特写镜头
潭上溪流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
快乐
凄苦
环境清幽
孤寂凄苦
发现:闻声 伐道
全貌:全石以为底
青树翠蔓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心乐之(快乐)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解析】“乐”是“以……为乐”的意思。
A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 B.不可久居
C.凄神寒骨 D.潭西南而望
【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向西;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感到凄凉;D项,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B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C.似与/游者/相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解析】正确的停顿:似/与游者/相乐。
C
4.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拭。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解析】B项正确的翻译应为: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B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 宣 上 恩 德 以 与 民 共 乐 刺 史 之 事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因为本其山川
④遂书以名其亭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1)山水之乐 (2)乐其地僻而事简
B.(1)在乎山水之间也 (2)幸生无事之时也
C.(1)名之者谁? (2)修之来此
D.(1)山行六七里 (2)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5.【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_______和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 _________的思想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
1.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2.①像鸟的翅膀一样 ②情趣 ③根据 ④起名,命名
3.B
4.①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玡山。
②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5.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喜与予游也 与民同乐
参考答案
学完《小石潭记》,写一篇随感。
下 课
柳宗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