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诗经》二首 第二课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2 《诗经》二首 第二课时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8 17:5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 葭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芦苇。
茂盛的样子。
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艰险。
顺流而下。
仿佛,好像。
【译文】河畔芦苇长得十分茂盛,深秋的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茂盛的样子。
干。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路又险又高。阻,险。跻,(路)高而陡。
水中的高地。
【译文】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站在河的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又高险。顺流而下寻觅她,(她)仿佛就在水中的高地上。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茂盛鲜明的样子。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水边。
向右迂曲。
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河畔芦苇长得非常繁茂,清晨的白露还没有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描绘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
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
宛在水中沚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央
这些诗句都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主人公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他感到苦闷、感伤、忧郁。
首章
二章
末章
《蒹葭》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白露为霜
露凝为霜,是拂晓时
白露未晞
太阳露面,天已大亮
白露未已
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每章开头均以“蒹葭”“白露”起兴,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景,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变化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重章叠句更显韵味悠长,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蒹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在叙述中始终让其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让人觉得其身影无处不在。这首诗最有价值和意义、引起人们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共振和共鸣。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关雎》
《蒹葭》
①《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
②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
③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④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
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
⑤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① 《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
② 《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① 《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
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②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左右流之
古义:求取。 今义:(液体)流淌,流动。
寤寐思服
古义:思念。今义:衣服;衣裳。
蒹葭苍苍
古义:茂盛的样子。 今义:深绿色;苍茫。
左右流之
道阻且右
左右采之
蒹葭采采
方位词,与“左”相对。
动词,采摘。
形容词,茂盛鲜明的样子。
形容词,向右迂曲。


在河之洲
左右采之
助词,的。
代词,指荇菜。

琴瑟友之
琴瑟,名词用作动词,弹琴鼓瑟。
友,名词用作动词,对……表示亲近。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钟鼓乐之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不懈追求和强烈的思念之情。
诗歌表现出的质朴、真挚的感情千百年来打动着人们的心,使人们在缠绵悱恻的诗句中憧憬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反复咏叹,感情凸显。
《蒹葭》三章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反复写“可见而不可求”的企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诗篇语言朴质,接近于当时的口语,但于朴质中又有醇味,这就使人深感其朴素之美。
诗中实写小洲、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在路远难寻的地方,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用想象描绘出了对恋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反复咏叹
在水一方
道阻且长
在水之湄
道阻且跻
在水之涘
道阻且右
伊人难求
1.下列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 左右芼之(挑选)
B.君子好逑(配偶)  寤寐求之(日日夜夜)
C.白露未晞(干)  在水之涘(水边)
D.蒹葭采采(采摘)  道阻且跻(高)
【解析】D项,“采采”意思是茂盛鲜明的样子;“跻”的意思是(路)高而陡。
D
2.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寤寐求之     B.琴瑟友之
C.钟鼓乐之 D.在河之洲
D
【解析】A、B、C三项的“之”都是代词,代指“窈窕淑女”,D项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3.下面的诗句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解析】A项是以环境描写起兴,引出本诗的主要对象;B项以先说采摘荇菜的行为,引出对窈窕淑女的追求;D项以早晨清冷的环境,引出本文的主要对象“伊人”。C项是直接对人物的心理、动作描写,没有运用比兴手法。
C
4.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本中的两首诗都是古代反映爱情的民歌。
B.“比兴”手法是《诗经》中诗歌常用的手法,《关雎》中就有大量的“比兴”。
C.《关雎》与《蒹葭》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D.《关雎》的感情真挚热烈,《蒹葭》也表现了热烈奔放的情感。
【解析】《蒹葭》表现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焦和失望的情感。
D
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
2.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4.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中国古代经典爱情诗句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九日送别
【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蓟(jì)庭,地名。
1.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
一个“暂”字,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
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
“断蓬”,就是飞蓬,时值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作者用“断蓬”暗喻:明日一别,就像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表现出诗人对和朋友此时的相遇十分的珍惜,对即将的离别万分的悲伤。
下面是对《关雎》第一章的一种翻译,你喜欢吗?为什么?另选一章,试着翻译成白话诗。
雎鸠鸟关关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余冠英《诗经选译》)
下 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