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同步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艘(sōu) 引荐(jiān) 矛盾(dùn) 咧嘴(liè)
B.吾辈(wǔ) 桅杆(wéi) 逗弄(dòu) 吓唬(hǔ)
C.弗能应(fú) 龇牙(zī) 航行(hánɡ) 钩住(ɡōu)
D.荣誉(yù) 帽子(mào) 撕扯(sī) 输赢(yín)
2.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赏识 脚力 放肆 兴志勃勃
B.吓唬 船舱 摩拳擦掌 胸有成竹
C.航行 撕裂 逗乐 龇牙咧嘴
D.炮弹 矛盾 坚固 心惊胆战
3.把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正确的顺序是( )
①还要描述它们的作用,为人类提供的服务。
②所以在描述动物时要讲述它们的产地、本能、习性、怀孕期、繁殖期、幼崽的数量、父母的照料、饲养类型、寻找食物的方式等各个方面。
③这就是布封在讲述野兽时的论述结构。
④动物历史不是单个动物的历史,而是全部动物构成的历史。
⑤这种论述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对18世纪之后的博物学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A.③④①②⑤ B.④①②③⑤
C.④②①③⑤ D.④③①②⑤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历了这次新冠疫情,使人们越发珍惜美好的生活了。
B.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C.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D.华人游子用他们所钟爱的音乐方式,在过去的岁月中创作了优秀的大量的歌曲。
5.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她成绩好,又乐于帮助同学,大家都很喜欢她。
B.尽管努力拼搏,但是理想能变成现实。
C.虽然我是第一次参加演出,但是一点也不紧张。
D.如果他虚心接受了大家的意见,所以进步很快。
6.下列说法与课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跳水》这一课的船长不顾孩子安危,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B.《田忌赛马》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
C.《自相矛盾》这一课告诉我们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前后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D.从《田忌赛马》这一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善于观察、足智多谋的人。
7.根据语境,依次填在括号里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先输了一局,但他( ),一点儿都不着急。
(2)四岁的弟弟把爷爷的墨水弄得到处都是,大家都( )。
(3)孩子为了拿回自己的帽子,走上了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底下所有的人都看得( )。
(4)你既然下定决心要参加比赛,那就不要( ),认真准备才是正事。
A.心惊胆战 畏首畏尾 哭笑不得 不动声色
B.不动声色 哭笑不得 心惊胆战 畏首畏尾
C.哭笑不得 心惊胆战 畏首畏尾 不动声色
D.畏首畏尾 不动声色 哭笑不得 心惊胆战
8.“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递进 B.表示声音的延长 C.表示转折 D.表示解释说明
二、书写
9.认真拼一拼,把字写漂亮。
shū yíng quán jī chuán cāng duì cè háng xíng
fàng sì wéi gān xià hu hǎi ōu qīng miè
三、填空题
10.补充词语,并选词填空
龇牙( ) 自相( ) 目瞪( ) 垂头( )
胸有( ) ( )不得 心惊( ) 得意( )
李明那“精彩”的回答令老师_______。
②因为同学们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都_____地走进了考场。
四、语言表达
11.观察漫画《是“6”还是“9”》,回答问题。
①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一下漫画中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幅漫画向我们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①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齐威王好奇地问田忌:“你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你出谋划策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仿写连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猴子不理。猴子撕得更凶了。(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修改下面这段话。
在《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学校展现了一批助人为乐的好同学。每天任真完成各科作业和语文作业后。总是奈心地帮助因病缺课的李佳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内选段,完成练习。
跳水(节选)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3.第一自然段中的“气极了”能否换成“气急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危急时刻甲板上人们表现的句子。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15.对选段中画“ ”的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来”“立刻”说明船长的反应之快,体现出他沉着、机智、当机立断的品质。
B.船长看儿子如此调皮,就想开枪吓唬吓唬他,给他一个教训。
C.儿子在高处已经失去判断能力,船长分析眼前的形势后,逼儿子跳水帮助他脱离险境。
16.选段中加点的“四十秒钟”和“时间太长”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你写出船长逼孩子跳水前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我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长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地,“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了。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8.以前“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长大了。
19.“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我”想象中会有怎样的气氛?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对吃饭场景的描写,通过这一场景,“我”的感受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画双横线的部分是一处细节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本文结尾的特点是( )
A.抒发感情。 B.点明主旨。 C.总结全文。
23.对短文结尾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学会承担责任就是长大了。 B.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
C.长大了就要承担责任。 D.能够承担责任的人不一定是大人。
试卷第1页,共3页
1.C
2.A
本题中有错别字的是A项,兴志勃勃——兴致勃勃
3.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排列的理解能力。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前,哪几个句子必须相连。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读语段,检查确定。
本文段的主要内容通过“动物历史不是单个动物的历史,而是全部动物构成的历史”可以知道,语段是告诉人们动物史的构成,故此句为第一句;
接着从多个方面细说了要怎样描述动物,故“所以在描述动物时要讲述它们的产地、本能、习性、怀孕期、繁殖期、幼崽的数量、父母的照料、饲养类型、寻找食物的方式等各个方面”为第二句;
然后补充了还要描述什么,即“还要描述它们的作用,为人类提供的服务”为第三句;
之后得出论述结构,即“这就是布封在讲述野兽时的论述结构”为第四句;
最后说明了论述的重要性,即“这种论述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对18世纪之后的博物学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第五句。
故正确排序为:④②①③⑤,选C。
4.B
A 有语病,病句中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经历”或“使”。
B 没有语病。
C 有语病,病句中搭配不当,“加快”与“规模”不搭配,应删去“和规模”。
D 有语病,病句中语序不当,“优秀的大量的歌曲”应改为“大量的优秀的歌曲”。
故选:B。
5.C
【详解】
A 本项分句“她成绩好,又乐于帮助同学”与“大家很喜欢她”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句中关联词“如果……都……”使用错误,应用“因为……所以……”。即:因为她成绩好,又乐于帮助同学,所以大家很喜欢她。
B 本项分句“努力拼搏”与“理想能变成现实”之间是条件关系,所以句中关联词“尽管……但是……”使用错误,应用“只要……就……”。即:只要努力拼搏,理想就能变成现实。
C 本项分句“我是第一次参加演出”与“一点也不紧张”之间是转折关系,所以句中关联词“虽然……但是……”使用正确。
D 本项分句“他虚心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学”与“进步很快”之间是因果关系,句中“如果……所以……”不是关联词,使用错误,应用“因为……所以……”。即:因为他虚心接受了大家的意见,所以进步很快。
故选:C。
6.A
【详解】
本题中与课文内容不相符的是A项,《跳水》这一课中,孩子遇到了生命危险,船长为了孩子的安全,用枪逼着孩子跳水,做得很果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船长经验丰富,沉着勇敢当机立断,并不是不顾孩子安危。
7.B
【详解】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畏首畏尾:指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哭笑不得:指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不动声色:指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镇静。
(1)根据词义,结合语境“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先输了一局,但他( ),一点儿都不着急”可知,填在括号里的词语是“不动声色”。
(2)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四岁的弟弟把爷爷的墨水弄得到处都是,大家都( )”可知,填在括号里的词语是“哭笑不得”。
(3)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孩子为了拿回自己的帽子,走上了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底下所有的( )人都看得”可知,填在括号里的词语是“心惊胆战”。
(4)根据词义,结合语境“你既然下定决心要参加比赛,那就不要( ),认真准备才是正事”可知,填在括号里的词语是“畏首畏尾”。
故选:B。
8.C
【详解】
结合原文的语境“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可以得出这句话中,前面是四十秒钟的时间,后面是说时间太长了。所以此处的破折号是表示转折。
9.输赢 拳击 船舱 对策 航行
放肆 桅杆 吓唬 海鸥 轻蔑
10. 咧嘴 茅盾 口呆 丧气 成竹 哭笑 胆战 扬扬(洋洋) 目瞪口呆 胸有成竹
龇牙咧嘴:龇:露齿。张着嘴巴,露出牙齿。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
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垂头丧气:垂头:耷拉着脑袋;丧气:神情沮丧。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哭笑不得:哭也不好,笑也不好。 形容很尴尬。
心惊胆战:战:通“颤”,发抖。 形容十分害怕。
得意扬扬: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得意洋洋: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11. 两个人分别站在一个数字的左右两边,左边的人指着数字说是“9”,右边的人指着数字说是“6”。 人们认识事物会受到立场的影响而有所不同,我们遇事要学会多角度观察和分析。
【详解】
1.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仔细观察。结合图片可知,图上有一个“6”,“6”的旁边有一个人;还有一个“9”,“9”的旁边有一个人;中间有个问号。由此可以概括出漫画内容为两个人分别站在一个数字的左右两边,左边的人指着数字说是“9”,右边的人指着数字说是“6”。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中心主旨的理解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可知,“6”和“9”颠倒过来就是另外一个数字,所以告诉我们的道理为“要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学生结合这一中心言之有理即可。
12. 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齐威王好奇地问田忌,他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他出谋划策了。 我走到书桌旁,从书包里拿出作业,搬来椅子坐下开始写作业。 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在“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学校涌现了一批助人为乐的好同学。沙波每天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后,总是耐心地帮助因病缺课李佳同学。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句子有关的知识。
1.考查的是句子翻译,选自《矛与盾》,意思是:“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2.此题考查的是转述句,转述句就是把句子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的说法。转述时冒号要改为逗号,双引号要去掉,结尾再加上句号即可。在转陈述句改为转答句的时候,注意人称的变化,还有引用词的更改,要根据语境进行修改。因此句子可以改成:齐威王好奇地问田忌,他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他出谋划策了。
3.此题考查的是仿写连动句,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的”连动句“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连动短语充当谓语或由连动短语直接构成的句子,如:我走到书桌旁,从书包里拿出作业,搬来椅子坐下开始写作业。
4.此题考查的是关联词的合并,我们可根据句子先判断前后两个句子的关系,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句子:“猴子不理。猴子撕得更凶了。”存在递进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5.考查的是句子的辨析,我们根据句子“在《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可知,只有书籍、报刊名称才可以用书名号,活动名称不能用书名号,我们可以用双引号。我们根据句子“学校展现了一批助人为乐的好同学。“可知,该句属于词语搭配不当,”展现“可以替换成”涌现“。我们根据句子”每天任真完成各科作业和语文作业后。“可知,词语“任真”应该写作“认真”,“各科作业”和“语文作业”属于重复啰嗦,即“每天认真完成各科作业”,我们根据句子“总是奈心地帮助因病缺课的李佳同学。”可知,“奈心”应该写作“耐心”。
13.不能。“气急了”表示生气又着急,气急败坏,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气极了”是指生气的程度达到了顶点。“气极了”更能表现出孩子生气和难堪的心情,这也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的原因。
14.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既体现出人们对孩子的担心,又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5.B
16.不矛盾。“四十秒钟”在平时看来的确不算长,可孩子落人海中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人们担心、不安,救人心切,所以才会觉得“时间太长”了。
17.孩子站得这么高,如果摔到甲板上,必死无疑;现在风平浪静,水手们又都在甲板上,只有让孩子跳进水里,才会有一线生机,还是用枪逼他跳水吧!
【解析】
13.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再结合文章的内容作答。“气急了”表示生气得着急的样子;含有急切之意。“气极了”表示愤怒到很大的程度。更能表达此时孩子生气和难堪的心情,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这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14.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
由“描写危急时刻甲板上人们表现的句子”可知是“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和“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这两句。通过对甲板上人们的表现写出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也能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性,说明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5.
本题考查对于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由句中“本来”“立刻”等词可以看出船长的反应之快,体现出他沉着、机智、当机立断的品质,三个感叹号表明了船长语气的坚决、不容置疑,说明他不是为了吓唬儿子,给他一个教训,而是通过逼儿子跳水帮助他脱离险境。
16.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运用的赏析能力。
“四十秒钟”在平时看来的确不算长,可是,当孩子落入大海之后,他的生命随时都会有危险,所以,每一秒对于大家都是煎熬;所以,大家觉得时间太长,既突出了孩子处境的危险,也表现了人们对于孩子的担心和不安,所以不矛盾。
17.
本题考查思维拓展。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即可,可从船长最后作出的决定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8. 上了中学 长了青春痘
19.“我”想象父母会严厉地批评“我”,因为“我”闯了祸。
20.很诧异,没有想到会有这样温馨的场面
21.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更疼爱“我”了
22.B
23.A
【解析】
18.考查学生对文段的阅读理解能力。句子: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我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长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看知以前“我”认为上了中学、长了青春痘就是长大了。答案为:上了中学 长了青春痘。
19.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能力。答案为:“我”想象父母会严厉地批评“我”,因为“我”闯了祸。
20.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划横线的句子: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是对吃饭场景的描写,通过这一场景,“我”的感受应该是很诧异,没有想到会有这样温馨的场面。答案为:很诧异,没有想到会有这样温馨的场面。
21.文中画双横线的部分“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是一处细节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更疼爱“我”了。答案为: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更疼爱“我”了。
22.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归纳能力。本文结尾的特点是点明主旨。答案为:B。
23.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领悟能力。文段结尾告诉我们学会承担责任就是长大了。答案为:A。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