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7 21:2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 一个叫司马光 一个叫王安石 一个是保守派 一个是改革派。
司马光打小就很聪明,幼年时同伴不慎掉进水缸,眼看要淹死,司马光人小体弱,无力把他救出来,情急之下,搬块石头将缸砸破,水流了出来,同伴于是得救。“司马光砸缸”,成了流传千古的美谈。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做了宰相,也遵循旧法,秉承祖制,主张“无为而治”,言辞有度,服饰得体,是真正的谦谦君子。
王安石从小书读得很好,“名传里巷”,他老成持重,年纪轻轻就不苟言笑。少年得志,官运亨通。执掌朝廷大权,“严己律属”。除了不爱洗澡,穿衣服相当不讲究外,还经常头发蓬乱就上朝觐见天子,号令文武。按当时的标准,他基本上算是神经病。然而皇帝很欣赏他,尽管王安石是典型的“脏乱差”,依然“皇恩殊厚”,成为当朝宰相,锐意改革,想方设法为大宋收税,充盈国库。
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异,又是政敌,两个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做宰相,相当的不对付。他们两人的政治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在庙堂之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彼此都觉得自己比对方高明,比对方正确,比对方更了解国情。所以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两人丝毫都不客气......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庆历二年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因封荆国公。
作者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PPT
《答司马谏议书》PPT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说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驳论文
写作背景:
《答司马谏议书》PPT
《答司马谏议书》PPT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论证角度:
(文章的切入点、着眼点,是如何引入正题的?)
立论
(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
(通过驳斥别人错误的、反动的观点从而确定自己的观点)
先破后立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某:信中代指自己的名字
启:旧时用于书信的开端,陈述
某启:我的陈述→安石敬上
蒙教:承蒙赐教
窃:私下
君实:司马光的字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王安石和司马光交往十几年,嘉祐元年同为群牧司判官,熙宁元年同为翰林学士)
而:连词,表转折
议事:议论国事
每:常常
所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
术:方法、主张
故:缘故
虽:即使
强聒:强作解说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故:所以
略:简略
上报:回信
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复:再
再:第二次,两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辨:同“辩”分辩
重念:又考虑到
视遇:看待,对待
于:在
反覆:指书信往返
不宜:不应当
卤莽:轻率
卤:同“鲁”鲁莽
具:具体,详细
冀:希望
或:或许
见恕:原谅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敬曰:昨天承蒙(您)赐教,(我)私下认为和你交往深厚密切非一朝一夕,但是议论国事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吧。即使想要强作解说,最终一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一一自我辩解。(后来)又考虑到蒙您的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应当轻率,所以如今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会谅解我。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盖:发语词
用在句首的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
儒者:读书人
尤在名实: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明:明白,清楚
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
见教:对方指教自己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意见,拒不接受。
征:求
以:因此
致:招致
怨谤:怨恨诽谤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以谓:以为,认为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
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清楚,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拒绝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则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nàn)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举:施行
以:用来
兴利除弊:兴办有利的事业,除去弊端
辟:驳斥(辟谣)
辟邪说,难壬人: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nìnɡ)人
壬:天干的第九位
固:本来
前:预先
固前知其如此:本来预先知道它这样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施行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不是搜刮钱财;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本来预先知道它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习于:习惯于
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人生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以:把
以......为善:把......当作好的
恤:顾念,忧虑
不恤国事:不忧虑国家大事
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
乃:(副词)却
量:考虑(思量)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呢?
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了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殷
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非特:不仅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人民习惯于苟且偷安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儿,士大夫们大多把不顾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向众人讨好当作上策,皇上却想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想要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姓都埋怨,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为:因为
故:缘故
度:计划
度义而后动: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
义:适宜
是:认为正确
悔:反悔
如:假如
责:责备
以:因为
以:因而
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
则:那么
如曰:如果说
当:应当
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不为
守前所为而已:墨守以前的老规矩就行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商王盘庚不因为怨者的缘故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认为正确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反悔的缘故。假如君实你责备我因为我任职已久,没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因而施恩惠给人民,那么我承认错误,如果说如今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不任:不胜
区区: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
资料链接
见相左的诤友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有着磊落的襟怀,他们虽在政见上有很大分歧,但都是以维护宋王朝统治为出发点。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安石,以为王安石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之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安石作客观评价。用司马光的话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王安石也承认,他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PPT
《答司马谏议书》PPT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交锋
熙宁元年(1068),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其时因河北受灾,国用不足,宰相曾公亮等建议举行南郊典礼时停止赏赐。神宗把这个意见交学士院讨论。司马光从节流方面着眼,认为救灾节用,宜从贵近者开始,主张停止赏赐。王安石却从开源方面立论,认为国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财者的缘故。两人的意见截然相反,各不相让。这是新法实行前的一次交锋。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主持变法。不久,制置三司条例司设立,青苗法等新法开始推行。司马光不愿沉默,多次上疏加以反对。后来司马光因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有过无数次交锋。对于司马光,朱熹曾有过一个评价,他说: 司马光在洛阳十五年,做了件好事,写了一部《通鉴》;到了朝廷,做了件坏事,把十五六年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搞得连守旧派的苏东坡父子也不赞成。这一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
《答司马谏议书》PPT
《答司马谏议书》PPT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课文探究
1.王安石在书信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
王安石在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彩很浓,使司马光听了心里感到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答司马谏议书》PPT
《答司马谏议书》PPT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2.文章第一段重要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粗疏草率,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原因,由此转入正文。
《答司马谏议书》PPT
《答司马谏议书》PPT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3.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怎样的人?
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同时也表明自己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4.文中使用“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答司马谏议书》PPT
《答司马谏议书》PPT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此处两个假设句,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 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5.”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这两个假设句有什么作用?
《答司马谏议书》PPT
《答司马谏议书》PPT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主题归纳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答司马谏议书》PPT
《答司马谏议书》PPT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