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老子》四章
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 名耳 字聃,公元前571年诞生,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弃世出关
大约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情景任务一
如果老子出关之时,孔子来送行,你觉得孔子会如何劝说老子?老子会如何应答?请写下他们的对话。
前518年,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
学习任务二:老子之学面面观
从《老子四章》中你读懂了什么?
《老子》四章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车的作用正是产生在车毂中空的地方。揉和黏土用来制作器皿,器皿的功用正是产生在器具中空的地方。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在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你认为第十一章体现了什么道理?
本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车子、器皿、屋室等事物,论述了“有”与“无”、“利”与“用”的辩证关系。事物包含“无”和“有”两个方面,“无”是抽象的,无色、无声、无形;“有”是具体的,有声、有色、有形。不同的事物能带给人不同的便利,如车可载物、碗能盛水、房屋能够居住,这些都是“有之以为利”。但是真正起作用的恰恰是这些事物中“无”的部分,故称“无之以为用”。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不能久立;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反而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我夸耀的也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人们常常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一章主要讲“自然”的道理。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反过来,当然提倡自谦、自省、自警。可见,老子强调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主张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弱点的人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就是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时容易持守,问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在混乱没有产生时就进行整治。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枝杈生长而来;九层的高台,从每一筐泥土筑起;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时使它失败。所以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才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重视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运行而不会妄加干预。
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
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关于“现实意义“:
(1)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告诫我们,要谨慎从事,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
“不盈”“不争”——老子的哲学观
老子并不反对人们成就功业,只是反对那种光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利益、无功而争功、有功而居功的行为。
老子的“静虚”观念犹给人启迪。它表明着人的心灵保持凝聚充实的状态。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天真朴素的气质,才能导引出浓厚了创造能量。这对于现代之喧嚣浮华,无异于清醒剂。
“不盈”“不争”——老子的哲学观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
我已经没有什么故事告诉你们了。
我预言过劫数的到来。我曾以薄薄的柳笛吹起晚岚。然而那时你们甜寐于未卜的岁月之梦,白白地错过了时光。
召唤已经传来,我将离去。在另一国度的土地上播撒幻梦之粒。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箴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泼散的弹子。愿你们仔细地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
鲍鹏山——《老子出关》
学习任务三:入世出世之“选择”
面对儒家和道家,你会做何选择?
关于“无为”
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便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
所以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
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无为的治国思想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不为者,以欲无不为也。”真正是洞若观火,把几千年前扑朔迷离的老子看得透彻敞亮:老子的很多话,不过是发泄不满的愤激之辞罢了。
老子的处世哲学
老子的哲学,是夹缝中生存的技术,是盘根错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的智慧,是专制社会中唯一能保护自己肉体存在的法术。其诀窍就是通过压缩主体精神与人格,来取得苟且偷生的空间。一句话,有专制,必有老子思想。
——鲍鹏山
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历史观上,《老子》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老子思想
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评析】这是孔子自楚返蔡,叫子路去问路,却遭到一顿奚落,长沮、桀溺甚至想瓦解孔子的队伍,叫子路跟他们去避世。而师徒却始终恭敬有加,双方态度很不平等。
一则儒家守礼,隐居避世者则在礼法之外,不妨傲慢放肆些。
二则长沮、桀溺乃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何有”之辈,自食其力于天地之间,他们对不自食其力而辩口舌的文化人,天生有种拒斥感。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天下有一毫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天下有一毫可为,圣贤不肯放手。
在那样纷乱不堪的社会形势下,他先要澄清天下,然后再隐居于江湖。
理解孔子的“怃然”。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李零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
一是责任使然,二是希望尚存,三是必须坚持。
——易中天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作品简评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
《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毛泽东
作品简评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南怀瑾
不满社会现实
自身修养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自然天性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儒
道
加法
减法
异同
粮店
药店
儒道佛文化
中国文化的三家合起来是一个,佛家叫做“明心见性”成佛;道家叫做“修心炼性”;儒家叫做“存心养性”。所有文化都是对生命的探讨,只是研究方向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南怀瑾《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你如何看待李子柒的走红?
1.在聊天记录被曝光前,霍尊身上的常见标签是:翩翩贵公子、国风美少年。然而,当他相恋9年的前女友陈露举起“雷神之锤”,这些人设瞬间崩碎一地——
“我今时今日的社会地位还跟她在一起,对她就是一种恩赐了。”
“女人就该有女人的样子。(她)要是这个样子,我会把她打死。”
“(参加《披荆斩棘的哥哥》)总觉得会把自己弄low,我是音乐人、艺术家。”
不堪入目的聊天记录迅速把他推上热搜。随即,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网络文化工委就此事发声,引用《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中的内容,表示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演艺人员可被行业联合抵制。
2.在离江苏省连云港燕尾港12海里的黄海海面上,有一座弹丸小岛——开山岛,面积仅有1300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岛虽然小,却是军事要塞连云港的右翼前哨阵地。
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32年、11600多个日日夜夜,300多面国旗,巡岛、观天象、护航标、写日志……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铺垫起“人民楷模”王继才纯粹而崇高的精神境界。当然,王继才对守岛事业有自己的坚守,对父母、妻子、儿女也有自己的歉疚。包括对守岛这件事,他也经历了从盼着早日下岛到终生守岛的情感起伏。
3.《红楼梦》十二曲中的《聪明累》,针对的是王熙凤:
聪 明 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请根据课本中老子的思想,对下面的新闻事件或人物做一个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