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临安春雨初霁》课件(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临安春雨初霁》课件(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8 00:0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2022
《临安春雨初霁》
背诵全诗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教学目标
年少立志 父亲陆宰为爱国志士,陆游少年时便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入仕艰难
29岁参加两浙地区的考试,被取为第一名。恰巧奸相秦桧的孙子也参加了这次考试,考官秉公办事,让陆游得了第一名,陆游因此也得罪了秦桧,遭到压制。秦桧死后三年,34岁的陆游才有机会走入仕途,任些下级小官 。
宦海沉浮
陆游是主战派,受主和派排挤,36岁担任京官,39岁被赶出京城,42岁被罢官,46岁任夔州通判。48岁到南郑抗金前线,不久抗金军队被朝廷撤回,战马出征的梦想就此破灭。54岁时,在江西做地方官。因开仓赈济百姓,遭罢免。在家又闲居六年。后知严州,写了大量爱国诗篇,刺痛了当权的主和派,被革职,又回乡。66岁以后,他的绝大部分岁月在家乡度过,所以他晚年的作品都是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陆游的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创作背景
读出节奏: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临安春雨初霁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表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失望,并透露出对客居京华的懊悔。
B.颔联是传诵名句,小楼听雨,深巷卖花,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江南农村的早春景色,诗境优美,韵味隽永。
C.全诗将日常生活写得很有情趣,章法极为谨严,表现了诗人闲居自遣和对于官场生活冷淡的心情。
D.“客京华”“听春雨”“晴窗”“清明”等字样都紧扣了诗题“临安春雨初霁”。
课前检测
【思考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明确】 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未眠,听着春雨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思考2】阅读颔联和颈联,简要回答这两联选取了一系列的意象表现了陆游的何种思想感情?
【明确】 表现了作者旅居京城时郁闷、孤寂和壮志难 酬的感伤和无奈。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心头。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沉,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颈联中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作者人生无奈的惆怅感慨。
问题探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陆机《为顾彦先赠妇》
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犹及清明可到家”,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莫起风尘叹”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问题探究
【思考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明确】 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
②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焦虑和悲愤。颈联表面上写优雅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
③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问题探究
【思考4】这首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诗不同,这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如何?请通过分析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境,仔细体会。
【明确】 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表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问题探究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对比阅读: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问题: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对比阅读: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问题: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表现重点:《书》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表现了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临》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牢骚。
诗歌风格:《书》严肃激愤,慷慨悲壮,深沉蕴藉;《临》含蓄蕴藉,富于情趣,轻松诙谐之中蕴含惆怅沉郁。
《临安春雨初霁》不同于陆游其他的作品,它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在深夜,万籁俱寂时,作者眼前没有现实生活的情景搅扰,可以对着旷远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说任何放言达词。而身在繁荣帝都,作者却身不由己。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无法托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把春天写成了无情之物。
听的不是春雨,
是寂寞
小试牛刀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风发上生”不仅有秋风萧萧之意,还有年华逝去、白发生出的形象感,蕴含了诗人落寞伤感的情怀。
B.《病后登快哉亭》一诗以斜阳、暮鸦、衰草、秋风等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
C.《临安春雨初弊》颈联写陆游客居京华,以写草书和品茶作为消遣,主要表达其闲适自得的心境。
D.贺诗联与联之间写景和抒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自然;陆诗尾联抒发的情感与首联呼应,有自我解嘲之味。
2.贺诗首联和陆诗颔联运用了什么相同的艺术手法?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
小试牛刀
(1)C
(2)均为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贺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秋日乡思图景。以“雨霁”“蝉鸣”“征尘”“归路”等为主要意象,营造出清新幽静的意境,淋了雨的净蝉在树上得意鸣叫,经雨之路,尘土不扬,归家之路清晰可见,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以乐景反衬哀情,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
陆诗颔联描绘了一幅美艳灿烂的春日图景。写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夜晚耳朵里满是淅淅沥沥的春雨声,雨后天晴白日里则是时远时近的卖花声,视觉所见的除了幽深邈远的小巷,这是骀荡宜人的春日美景,多么优美动人生机勃勃,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绵绵春雨中一夜未眠是因为如愁人的思绪,国事家愁,思乡怀友,耐人寻味。
2022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