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觉醒年代》之《狂人日记》
“我读鲁迅有感”专题分享活动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33.6
——《呐喊自序》1922.12
《记念刘和珍君》1926.4
《为了忘却的记念》1933.2
鲁迅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33.6
《呐喊自序》1922.12
《狂人日记》1918.6
“我读鲁迅有感”专题分享活动
围绕《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记念何人何事?
为什么记念?
怎么记念?
问题:鲁迅先生写这两篇文章是为了记念什么人什么事?这些人是有着什么性格的?
阅读课文,找出并概括文中叙写人物的内容。
活动一 记念何人何事?
记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记念刘和珍君
-
记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的相关片段
预定《莽原》全年杂志
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
徒手请愿而后牺牲
毅然
微笑 温和
黯然泣下
欣然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温和,有责任感
勇毅,爱国热忱
《莽原》
鲁迅编辑的一种文艺刊物
宣传新思想,摧毁旧制度
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杂志
揭露社会问题和探索社会真理的进步杂志
左联五位青年作家
白莽
柔石
冯铿
李伟森
胡也频
为了忘却的记念
-
为忘却的纪念
柔石的相关片段
设立朝花社
朝花社倒闭
“女性的同多或朋友”“离”一路
与鲁迅同行时,使鲁迅“愁”一路
担任了“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
总“相信人们是好的”
“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只是自己“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债款”
追求进步思想,善良
有责任感
照顾他人、损己利人
关于左联
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
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倡导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
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
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为
“左联”成员。
为了忘却的记念
关于事件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
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同时米取查禁书刊、封闭书
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
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
2月7日夜或8日晨,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 。
大批“左”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
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
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
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
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8日,鲁迅先生用
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
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为了忘却的记念
记念何人何事
刘和珍
幸福者
哀痛者
真的猛士
张静淑
白莽
柔石
冯铿
李伟森
胡也频
壮士身亡志未终
龙华千载仰高风
墙外桃花墙里雪
一般鲜艳一般红
——民国时期上海龙华监狱墙壁小诗
记念刘和珍君
活动二 为什么记念?
鲁迅称刘和珍是“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称白莽、柔石是“很好的朋友”“很好的青年”,这样的青年们有的竟然在执政府前惨遭杀害,有的竟然被大肆逮捕 、拘禁、秘密杀害了。作为鲁迅先生对此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写这两篇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悲伤
悲痛
悲愤
对青年的牺牲:
记念刘和珍君
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痛斥
对段祺瑞政府:
记念刘和珍君
那种冷冷的,漠不关心的,从容的笔,却是传达了他那最热烈、最愤慨、最激昂而同情心到了极点的感情。
——李长之
记念刘和珍君
让执政府的暴虐不言自明
让流言的荒谬不攻自破
写作缘由一
记念刘和珍君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事件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事件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
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未所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鲁迅《无花的蔷薇》
记念刘和珍君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
——刘半农
原来如此!……为什么单独成段
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
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
对敌人残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
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
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内容。
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为了忘却的记念
白色恐怖
意思是指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的恐怖气氛。(出自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1934年)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直至1949年败退台湾期间对共产党以及其他政治异见人士进行迫害。
1927年 - 1937年以及1946年 - 1949年的压迫"左翼"作家。(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不但是时代的主导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学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中国左翼文学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民性和世界性是中国左翼思潮的两个鲜明的特征。)
1931年国民党左派人士邓演达被处决。(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1931年8月在上海被捕,11月29日晚被秘密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终年36岁。)
1936年中期的七君子事件。(国民党政府迫害沈钧儒等七名著名抗日民主人士的事件。)
1946年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李公朴、闻一多被当局暗杀的李闻惨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
痛惜赞颂爱国青年
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
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为什么记念?
记念刘和珍君
活动三 怎么记念?
对青年英雄们的牺牲,作者除了表达赞许、悲愤外,还抒发了怎样的思考,他认为该怎样记念他们?
记念刘和珍君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解读鲁迅思考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本体 喻体
对象
过程
结果
启示 思考: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本体 喻体
对象 人类历史的进步 煤的形成
过程 付出巨大代价 大量木材
结果 历史前进一小步 形成一小块煤
启示 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思考:徒手请愿不可取,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理性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奋然”既是对刘和珍等的讴歌赞美,也是对像刘和珍一样但还活着的人的深情鼓励。
文坛先声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出版;
民主战士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避难期间笔耕不辍。8月,《彷徨》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辞职。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学任教。3月,与中共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会见。4月1日,赴黄埔军校发表演讲《革命时代的文学》,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8月,发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9月,致信台静农,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本年,与创造社、太阳社大部分成员就“革命文学”问题展开论争。是年开始大量搜集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为之翻译。同时开始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动。
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27日,许广平生子,鲁迅为其取名“周海婴”。年底,与冯雪峰多次磋商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盟主
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选为常务委员,作《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
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柔石被逮,鲁迅离寓避难。28日回旧寓。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29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与艾青等人发起“春地美术研究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蔡元培函邀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被举为执行委员。2月17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作《为了忘却的纪念》怀念柔石。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与郑振铎合编的《北平笺谱》出版。5月,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6月,集成《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长序。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2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5月15日再发病,医生诊断胃疾,自后发热未愈,5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情况不乐观。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6月9日写《答托洛斯基派的信》,8月5日写《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10月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10月17日旧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
人物逝世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
——《呐喊自序》1922.12
记念刘和珍君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荣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而这个,就是中华民族解放终于能够成功的凭证。
——叶圣陶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毛泽东
结束全文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