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李凭箜篌引》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有作品集《李长吉文集》。
《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这些是古文献中对李贺的评价
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
题解: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引(歌、行、曲、吟、谣):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箜篌:又名 “坎侯”、“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课文诵读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
吴丝蜀桐张高秋
吴丝蜀桐:为什么先从乐器构造写起?
欲言音乐之美,先说乐器之精。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突出音乐的高雅、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高秋:为什么不用深秋或暮秋?
除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之意,天空明亮透澈,自然看起来格外高远。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演奏的环境。
张高秋:不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更易引起联想:音乐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霄。
分析小结
先写琴,写天气,写音乐的效果,然后写演奏者,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先铺设环境,渲染气氛,这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音乐开场
以声写声
“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
“蓉泣,状其声之惨淡;兰笑,状其声之冶丽。”
——王琦《李贺诗歌集注》
昆山:也叫“玉山”或者“群玉之山”。
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以形类声
昆山玉碎: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 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欢快愉悦。
这些听众听李凭演奏时有何反应?(讨论)
(1)浮云,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像人一样在俯首谛听。
(2)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听到李凭的奏乐后,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3)素女,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的江娥与素女,被这乐声触动愁怀,潸然泪下。
(4)十二门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觉得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寒光之中。
(5)紫皇,“紫皇”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被音乐打动。
(6)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
(7)神妪,神仙婆婆,善弹箜篌。却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8)老鱼、瘦蛟,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9)吴质,即吴刚,美妙的音乐让他陶醉其中,忘记周围一切。
(10)寒兔,有个成语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其中“动如脱兔”是用兔子反应敏捷来形容人的动作迅速。而今露水斜飞而来却忘记躲避!可见李凭箜篌乐之魅力!
词采瑰丽
天上人间的想象
通感的手法
大胆的夸张
奇幻的比喻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活用典故、虚实结合
浪漫主义
表现手法
琵琶行·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行》和本诗写作手法上最大不同是什么?
《琵琶行》:以正面描写为主。《李凭箜篌引》:以侧面描写为主。
听颖师弹琴 ·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听颖师弹琴》正面描写音乐的是哪几句?
2.诗的后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它们和音乐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