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有一种动物,每年春秋两季,人们都可以看到它们在天空中仿佛书写着苍劲有力的“人”字或“一”字,你们能猜出这是什么动物吗?
大雁
大雁归来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
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
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 “雁阵” 。
大雁yàn,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还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jī lǚ情思。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感人的咏雁作品。
新课导入
请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主要著作《沙乡年鉴》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观,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与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并称为“自然文学三部曲”。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侯文蕙译。有改动。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买下了一个被废弃的农场。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沙乡年鉴》就是他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研究和探索、观察和思考的结晶,而《大雁归来》是这本书中的一篇。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语言的通俗性。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识记字词
雾霭 缄默 迁徙 赌注
沼泽 瞄准 狩猎 盘旋
喧嚷 邀请 凋零 枯燥
稀疏 弥漫 目空一切 偷偷摸摸
ǎi
jiān
xǐ
zhǎo zé
miáo
shòu liè
xuán
dǔ
xuān
diāo
mí
shū
zào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从小孔或隐蔽处偷看。
目空一切:不把一切放在眼里,形容自高自大。
坚定不移:(立场、主张、意志等)坚强不动摇、不改变。
解释词义
1、大雁归来的季节
2、大雁飞行的路线是
3、归来后的活动地点多在
4、大雁特喜欢寻食
6、四月夜间大雁会在沼泽
5、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
7、大雁常以 组成的雁队飞行
春季
直线
沼泽
玉米粒
集会
叫
六只或六的倍数
初读课文
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5)
描写大雁归来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6—10)
介绍大雁归来后的日常生活。
第三部分(11—13)
写大雁的联合迁徙。
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文中第1段“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这句话?
作比较,说明大雁才能给人们带来春天的生机、希望和喜悦,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既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又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且与下文讲大雁迁徙的特点——成群结队、克服艰险、飞越遥远的距离相呼应。
2.将主红雀、花鼠与大雁进行比较,有何作用?
承接上文,突出大雁才是真正的报春使者,它对季节的判断非常准确。
3. “赌注”一词有什么特殊意味?
可能是生命的代价,此处形象地说明了大雁迁徙的成本很高,且不能轻易回,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4.结合第3、4段内容,说说威斯康星的法规指的是什么。
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经过长期的条件反射,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大雁在冬天时,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检食玉米粒,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结合语境,分析第3段“目空一切”一词的表达效果。
“目空一切”原形容骄傲自大,这里贬词褒用,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雁飞行时的专注,表现了雁群飞过时不可阻挡的气势。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3月的大雁”有何不同。
①大雁面临的环境不像冬天那样危险;
②大雁的飞行路线是弯曲的,不像冬天那样笔直;
③大雁们不再是“一声不响”,而是“向每个沙滩低语”“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拐来拐去”“低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大雁机敏、活泼、警觉和在休战期的自在快乐,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6、文章第4段作者为什么称“大雁”为“客人”“我们的大雁”?
作者潜心研究大雁,研究愈深,对大雁的情感就愈深厚。因而,在作者心中,大雁已经成为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的生物,所以称大雁为“客人”“我们的大雁”,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7.分析文章第4段“似乎他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中冬天如何能“抖掉”?试着赏析画线句。
“抖掉”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句中的“客人”指大雁,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雁的归来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后一句着重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
1.文章第6段“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雁着陆时的悠闲、飘逸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如何理解文章第8段“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这句话?
单调枯燥的数字”指“我”和“我”的学生记录的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这些数字虽然单调枯燥,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一些家庭的聚合体。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其他成员被枪杀。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作为爱鸟者的感伤,表达了对猎杀大雁的行为的愤怒。
3.作者在这里写沙锥鸟、猫头鹰、半蹼鹬的声音有何作用?
沙锥鸟、猫头鹰、半蹼鹬的声音都比较小,为下文写大雁喧闹的声音做铺垫,也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大雁叫声喧闹、刺耳的特点。
4.第9段中,作者怎样描绘大雁夜间集会时的鸣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把大雁的鸣叫说成是“辩论”“发言”“谈论”,声音由激烈趋于平静,有层次感和画面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从时间之久和空间范围之广两个角度来说明大雁的联合迁徙的,表明了这种行为是一种自古以来的普遍行为。
1.第12段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说明大雁的联合迁徙的?
第三部分
2.分析文章结尾句的含义及作用。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3月天空中迁徙的大雁的叫声比作“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说明大雁迁徙给整个大地带来了欢乐,带来了诗意,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合作探究
(1)三月春暖北飞
(2)飞行路线很直
(3)常成六只或六的倍数列队飞
(4)孤雁时常哀鸣
(5)雁过群体生活
①他半夜三更偷偷“潜伏”在沼泽里,只为了聆听大雁的集会;
②几乎年年都统计光临农场的大雁的数据,并作科学的考察;
③长期观察大雁的生活习性;
④他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大雁的深情。如: “我们的大雁”“我们刚到的客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
3.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作者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情,懂得关爱动物。
作者心目中,大雁具有联合的观念,可谓全球一体化,正是人类所不及的。
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
(1)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
(2)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地钦敬。
(3)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
(4)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
(5)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联合观念。
在作者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还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有益而无损。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而这是高度物质文明所不能代替的。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5.作者长年地在农场里用心观察大雁,用心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诗意、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课文小结
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远古时代500年才有一种兽类灭绝。但20世纪以来,4年就有一种哺乳动物灭绝,是正常灭绝速率的125倍,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科学家们统计,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中,有5025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边缘,其中我国已达390多种.
课外拓展
赛加羚羊在它们一度栖息的中国新疆西北部已经30年没有出现过了。人类希望得到它们的身体器官,尤其是用作传统药材的羊角,大肆的捕杀使其濒临[bīn lín灭绝赛加羚羊现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黄嘴天鹅在北方的湖泊pō产卵,冬天却迁徙到南方。黄嘴天鹅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栖息qī xī地遭破坏,被用来制作传统药材。黄嘴天鹅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鳍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待加强保护。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它们大约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有“活化石”的美称。
苏门答腊虎在野生状态下只有20只。随着40年代巴利虎和70年代里海虎的灭绝,人们预计,这一物种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在地球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