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积累与运用(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在不同的语句中,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 2?积累名人名言,体会其含义,丰富语言。 3?体会“象征”的表现手法,学会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习作。 4?乐于与人交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能认真、耐心倾听别人的倾诉。 5?能具体、生动、清楚地写一件最能表现自己能干的事。 教学准备 教师:小黑板。 学生:自制一个心形纸板,在上面写几句自己的心里话。 课时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小黑板出示三个句子,让学生自读,画出表示慢慢行走的词语。(徜佯、漫步、流连) 2?学生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3?通过理解,你发现了什么?(在不同的语句里,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呢? (避免表达的重复,使语言丰富、生动、吸引人) 4?小结:在写作时,在不同的语句里,相同的意思,我们尽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可以避免语言的重复,使文章语言丰富生动,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读名言。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直到读准字音。 3?从这些名言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与同桌说说。 4?全班交流,生生、师生互动解惑。 5?学生背诵名言。 三、互动平台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对话(可自由读,也可和同伴分角色对读),读通顺。 2?师生对读。 3?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1)什么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2)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把人们的某种思想情绪寄寓在某种事物上,既具体明白,又引人深思,更让人回味) (3)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些运用了象征?(《胡杨赞》) (4)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可以象征人的什么品质? 4?作业:试着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篇习作。 四、口语交际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融洽、理解,也有委屈、摩擦……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当内心烦恼痛苦时,特别想与人聊聊;当遇到愉快高兴的事时,也愿与人分享与交流。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把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说出来,让大家与你一起分享快乐、共渡难关。 (二)营造氛围,诉说心里话。 1?让学生拿出课前做好的写了自己心里话的心形纸板。小组内交流,然后把它贴在教室的任何地方。 2?你准备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你觉得在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态度诚恳、语气平和、表达清楚有序) 那么听的同学又应该做到些什么呢?(认真倾听,并作出恰当的反应) 3?指名说一说。 4?师生点评。 5?学生自由向自己的好朋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教师巡视,相机点评。 (三)教师小结。 在生活中,难免会有许多难过的、委屈的,或者开心的经历。同学们,当我们有心事的时候,一定要敞开心扉,向你最信任的人尽情地倾诉,那样,你一定会觉得心情畅快。 五、习作百花园 (一)激发兴趣,交流体验。 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能干的一方面,能介绍给大家听听吗?让大家一起来夸夸你的能干。(分小组互相说,然后再全班说。比一比谁说得好,说得有理,说得具体。) (二)拓展思路,引导体验。 1?回忆一下你在做哪件事情上最能体现出你的能干,当时有怎样的感受。比如,你学会了某一项本领,解出了一道难题,做成了一件小制作,取得了一次竞赛的胜利……在这件事情中,你是怎么做的,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是怎样克服的。特别是最能体现自己能干的方面要具体生动地说说。 2?分组互相说,比一比谁说得好,说得有趣,说得具体。教师及时点评,尤其要表扬能运用富有新鲜感的个性化语言表达的那些学生。 (为帮助学生克服选材的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事,无论大小,只要是成功的,都说一说,师生共同评论能不能作为习作材料使用。) 3?讨论一下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表达的顺序以及如何抓住重点等。 (三)体验范文,自由习作。 1?指导学生阅读自己搜集到的表现自己能干的范文,体会别人的表达方法。 2?自主拟题,打开习作思路。根据自己选定的习作思路,尝试个性化拟题。例:《我第一次》《我真能干》《成功的喜悦》…… 3?交流自拟的题目,欣赏及点评。 (四)自主习作,表达真情实感。 挑选自己认为最能表现自己能干的内容,尝试写作。教师巡回,进行现场指导。 (五)交流评价,评议修改。 1?自行选择伙伴进行修改,找出习作中值得学习的文句,用波浪线画下来。写出好在哪里和为什么好,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2?推荐习作全班交流,并陈述推荐的理由,教师作及时点评。找出亮点,评价激励。使学生明白别人习作的好处,为什么好。引导学生借鉴长处,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评选最佳,成功激励。 教师进一步评点,张扬写作个性,表扬有独特体验的亮点。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 2?说说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短文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勾画下来,自读自悟,并写出你的感受。 4?全班交流,从故事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