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办纵横联盟2021—2022年度上学期高_一_期中考试
历史 学科 试卷
考查范围:纲要上1-3单元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题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或贴好条形码,考生要认真核对涂准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答案,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考试结束,监考教师要将答题纸和答题卡按对应次序排好、核对、收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80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试题共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每个题目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荀子 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这体现出( )
A.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B.分封的主体是王族
C.西周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 D.西周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2.《史记 楚世家》中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D.列国争战,诸侯兼并
3.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4.大汶口文化后期墓葬中出现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有。在随葬器物中,男性多生产工具和手工工具,女性多生活用具。这反映了当时( )
A.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 B.出现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C.社会化分工达到较高水平 D.仍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5.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6.钱穆在《国史新论》关于“百家争鸣”的部分中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
A.诸侯 B.卿
C.士 D.商人
7.“汉承秦制”是指西汉王朝大体承袭秦王朝的官僚制度而又“有所损益”。西汉王朝直接承袭自秦朝的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 B.内外朝制度
C.皇帝制度 D.刺史制度
8.2014年,得益于前人“凿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总规划开始实施,促进了国际合作。开启“凿空”之旅的是( )
A.周穆王 B.张骞
C.王昭君 D.班超
9.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向东直达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加速了秦朝推行暴政的步伐
10.如图为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西周大克鼎,被誉为“国之重器”。
史载西周“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说明不同等级贵族,使用鼎的数量不同。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B.西周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C.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11.《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 )
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
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
12.汉初,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 这表明郡国并行制( )
A.带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
B.易留下地方割据的隐患
C.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
D.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13.观察如图,说明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C.加强君主专制 D.厚待诸侯王的子孙
14.汉武帝亲自过问一切政务,让九卿和丞相不得直接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汉武帝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C.有利于抑制门阀士族 D.革新了官吏选拔任用
15.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材料或史实 结论
A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 曹操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 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 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繁
D 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破坏南方稳定,阻碍经济开发
16.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17.东晋时期,整个社会形成崇尚门第的风气,以出身高门为荣,以出身低贱为耻。与这一风气形成密切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度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8.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下表可知唐朝( )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粟末靺鞨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
C.处理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19.魏晋时期,人们对悲情的音乐、诗歌情有独钟。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满载了古人悲政、悲志、悲思、悲离等浮生若寄、韶华易逝的伤感与悲痛。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创作主体的转变 B.社会形势的影响
C.佛教影响的扩大 D.儒学地位的动摇
20.北魏孝文帝曾颁旨:“凡士民三十岁以下者均须屏绝北语,具从正音。”旨中的“正音”是指( )
A.平城鲜卑语 B.中原汉语
C.洛阳鲜卑语 D.北方胡语
21.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22.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御史台
2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4.在一次鉴宝活动中,某持宝人持有如图所示《多宝塔碑》书法名篇,专家鉴定组分析其特点是“肥硕健壮、雍容大度、敦厚雄浑”,如“蚕头燕尾”。鉴定结果是该作品为真迹,其作者是( )
A.东晋王羲之 B.唐朝颜真卿
C.唐朝柳公权 D.唐朝怀素
25.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
A.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
B.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突出表现
26.下列古代名人与其成就的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
B.李白——被人们尊为“诗圣”
C.颜真卿——被人们尊为“书圣”
D.吴道子——创作《女史箴图》
27.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
D.起到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
28.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
B.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
C.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
D.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
29.如图是北京某学校小张同学做的中国古代一个历史朝代的权力分配示意图,但不小心破损了一部分。请结合所学判断这是( )
A.汉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B.隋唐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C.宋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D.宋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30.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
A.辽 B.西夏 C.金 D.吐蕃
31.近期,共青团中央不断发声,力挺岳飞、文天祥等数位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这是因为他们( )
A.率军抗争并完成了统一
B.参与反抗元朝民族压迫的斗争
C.符合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D.是宋元时期反侵略的民族英雄
32.唐代科举录取人数,进士一次最多不过二三十名,少的时候仅数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时,一次录取进士109人,再加上诸科和十五举以上进士诸科,总计500多人。这一变化( )
A.消除了科举考试弊端 B.使人才选拔趋于合理
C.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D.提升了中央官员素质
33.“……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这首歌描述了始创于元代的( )
A.白瓷 B.青花瓷
C.粉彩瓷 D.珐琅彩
34.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不断交融与碰撞。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35.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36.宋金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这反映了( )
A.南宋边境贸易繁荣 B.官府推崇重农抑商
C.官府控制榷场贸易 D.南宋实行闭关政策
37.“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38.下图所示为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杂剧陶俑。下列对杂剧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②它是元曲的组成部分之一 ③关汉卿是其杰出的作家代表 ④它兴起于清朝中后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9.判断下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依次是( )
A.辽、西夏、金 B.西夏、北宋、辽
C.金、辽、北宋 D.金、西夏、南宋
40.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元民族交融 D.宋代经济、文化繁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20分)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试题共1小题,共2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其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并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8分)联盟校2021-2022上学期期中试卷(高一历史)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1-5BCBAB 6-10CCBCA
11-15DDABB 16-20ACCBB
21-25CCCBB 26-30ACCCA
31-35CCBCA 36-40CAAB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41.(1)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4分任答两点)
共同原因: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考试制度。(4分任答两点)
(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任答两点)
(3)表现: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范围广,涉及到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代;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4分任答两点)
条件: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国力强盛;农耕文明繁荣,文化、技术领先;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4分任答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