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
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
的顶峰”。
【古今评说】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
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
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
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
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一、阅读诗作并就诗歌意境特征和其整体情感各抒己见
春江月夜澄澈空明,惝恍迷离,意境幽美邈远。
情思幽怨惆怅,但哀而不伤、郁而不堕,清苦而不沾眼泪。
二、感知全诗, 划分层次
春 江 花 月 夜 月下之景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画意
月下之思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哲理
月下之情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诗情
(1——10句)
(11——16)
(17——36)
前八句整合了哪些意象,展现了怎样的优美意境?
三、分节朗读并赏析
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空明澄澈、幽美恬静而又不乏流光溢彩的神话般美妙的春江月夜风景图。
春江
潮水
明 月
芳甸
花林
流霜
白沙
春潮涨起,似与大海相连
江流弯弯曲曲绕过开满花草的春之原野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成白茫茫的一片,使人无从分辨。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不见飞动。
月色洒泻在花树上,就像撒上了一层洁白晶莹的雪珠。
江面广阔无垠,春潮涨起,似与大海连在一起。
月如花,芬芳四溢;月如醇,令人陶醉。
清明澄彻的江天,纯净空明的宇宙,触碰到诗人敏感的思想琴弦,一曲初盛唐的时代之音于是悠然回响——“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请体会这一人生哲理。
春花春月,流水悠悠,宇宙无穷,诗人展望人生,倍感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但并不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并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了。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人生图象,引出后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思考:诗人是如何抒情的?
提示: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
1、托物寓情
17—20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两地闲愁”,“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牵出离情。
2、以景衬情,动作现情
21—24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3、借景抒情
25—28句, 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4、情景交融
29 —36句,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融入他的思归之情,“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上……这种无奈最后定格在“春”“江”“花”“月”“夜”之中,摇落于“满江树”。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小结: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
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
丽的完整图画。
以“月生——月照——月斜——
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
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
月
总结: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四、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五、拓展:古典诗歌中关于“月”的意象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空 间 意 象
时 间 意 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情 感 意 象
自古以来,月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缘,千百年来它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
相关资料见印刷品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2、诵读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结合张若虚、刘希夷的诗和你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找出此诗中与《春江花月夜》抒情方式相似的句子。
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唐)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