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春 江 花 月 夜
学习要点
一、分析《春江花月夜》以月光统摄群象,画意、诗情、哲理交相融汇的艺术特色。
二、体会《春江花月夜》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畅的特点。
三、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原形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作者简介:
张若虚(660——720)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在形式上,由五言短篇进为七言长制。其转韵铺陈节奏与唐初七言歌行相似。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属“清商曲吴声歌”。
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一种纯洁的情感。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题就令人心驰神往,集中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与大海连在一起。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过春之原野,月色倾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一层洁白的雪,这是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同时视线由远而近,由大而小,
最后凝结在一轮孤月上。
作者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美好境界,如梦如幻,充满诗情画意。同时巧妙地照应了题面,春、江、花、月逐一吐出,显得格外恬静幽美。
月光涤荡了世间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辉色,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
这是月色构造的纯净世界和一轮孤月带来的遐思冥想。
宇宙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限与有限,令人深思。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景象,一种淡淡的伤感和烦恼迷惘。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句始终围绕月,感性动人。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诗人把笔触由上半篇的自然美景转向了人生图象。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思念。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月光入室,隔不断、卷不起、拂不去。
“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表现出思妇内心的烦恼和惆怅。
缠人的月色,恼人的月色。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月圆人未归,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思念尤甚,只愿跟随月光照游子。但一切都是徒劳,传信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迅。
所有描写,均紧扣月。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江水流掉了春天,也流掉了游子思妇的
青春和幸福。
月已斜,花已谢,春已去,但人未归。
西落的明月伴着离情把一片伤感惆怅洒满江边的树林
月光之情,游子思妇之情,诗人之情交织一处,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的心上。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摇曳生姿,情韵悠长,令人心醉神迷。月下美景,人生苦短,离别相思,流光如梦,千端万绪,总在此情内。
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思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充满画意的场景,令人难忘。
整首诗笼罩在月、春、江、花中,朦胧、空灵,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
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美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人生真谛的追寻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情优美,哀而不伤。
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
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
语言优美,韵律和谐。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随着韵脚的转换,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如同一曲优美的梦幻曲。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李泽厚:
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第一层:思妇游子相思的大背景——江海生明月。
(景物描写)
海——江——甸——花林——汀——月
大——小 远——近 动——静
由 诸种意象集中到一轮孤月上
画面恢宏、博大、深邃、邈远。
宇
(空间)
第二层: 人与月的关系—宇宙意识
我们祖先从上古就开始探求宇宙、天体、星象与人类的关系,开创了宇宙物理的理论。中国文人的宇宙情结体现在以日、月、星、云霞等为表现对象的作品中,而尤以写月的作品最多。
月——中心意象
何人、何年 初 (泛指)
无穷已 只相似 (对照)
就月与人完成了宇宙本体的审美指向
宙
(时间)
原始体验——超个体无意识原形——集体无意识——原形
月——集体无意识原形意象
艺术就是原形文化的象征 月象征团圆、相聚
月通过诗人个人的无意识,化为具有审美象征意义的画面:游子思妇隔千里共明月,相思不相闻。
第三层:思妇游子相思
“不知江月待何人”六句,逐渐接近主题、引出主题。
愁——奠定了全诗基调。
时 思妇:月“徘徊”、 卷、拂——以动作写心理(空间)
逐月华 鸿雁长飞 鱼龙潜跃(思中带烦)
宇
宙
情
结
空
交
错
游子:
春半——春尽 落月——西斜 (时间)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空间)
落月摇情——不写人情写月情——又一次突出“月”
这个中心意象(思中带怨)
春江花月夜与思妇游子共同组成的深邃邈远的意境象征着生命本源向宇宙本体回归。
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无限广阔的审美趣味。思妇游子没有定指,惟其没有定指,作品抒发的相思之情才更具有普遍的意义,诗人的同情心才显得博大和宏伟。
情景理结合
以月为纽带,贯通了情景理。以月为中心组成的诗歌画面充满情感和哲理。
把酒问月 李 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