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十九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十九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8 08:52:55

文档简介

桂林市第十九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DADC DAAC BAAD DBAD AABB CDAC BCAD DB
二材料解析
31、答案:(1)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与郡监御史等官职,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
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便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2)制度:郡国并行制。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
32、答案:(1)变化: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
(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租庸调制。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
33(1)原因:①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②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③维护社会秩序;④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⑤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
(2)原因:政治统一局面的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或:指南针运用于航海);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大量外迁;环中国海诸国对中国商品和华商的依赖;政府相对开放的对外政策(或:政府允许官民共同经营海洋)。
影响:给宋元王朝带来丰厚的外贸收入;推动中国与沿海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成华人群体共同信仰的形成(或:海外华人认同感、凝聚力加强)。桂林市第十九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北京周口店),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句子,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要想获得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2.《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由此可见,在分封制下
A.按不同等级授予贵族土地 B.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结合
C.按血缘关系授予贵族土地 D.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
3.战国时期,“天下九州”的观念逐步取代西周、春秋的“华夷之辨”,居于中原的豫州、并州、冀州已与居于北方的幽州、南方的荆州、东南的扬州趋向平行、平等。这一变化表明
A.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B.华夏与蛮夷之间存在文化冲突
C.内近外疏的正统观念已经动摇 D.趋向统一的文化心理初步具备
4.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
A.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B.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
C.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 D.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5.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6.“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A.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7.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
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 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
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
8.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南下。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9.东汉各郡国所察举的“孝廉”有一部分出自供职于郡县的属吏,而绝大多数的郡县属吏是由郡守自行辟除的,郡守辟除的对象基本上都是来自当地的“大姓子弟”。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士族制度的建立 B.选官制度的异化 C.地方选官权扩大 D.察举名额的增多
10.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明代医学家叶文龄说:“医,仁术也,爱之道也。”材料表明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得益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C.得到国家政权的支持 D.取决于小农经济高度发达
11.成书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人物志》的出现
A.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B.为科举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C.标志门阀士族的形成 D.为三国争雄奠定了人才基础
12.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借用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的典故。该典故造成的重要影响是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13.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
A.建立了曹魏的统治基础 B.加强了曹魏对地方的控制
C.有利于选拔到杰出人才 D.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
14.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15.《贞观政要 论政体》一书中描述“贞观之治”时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史学家对“贞观之治”有夸大溢美之词 B.反映出唐太宗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
C.说明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D.客观公正地反映出“贞观之治”的真实面貌
16.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17.《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武德年,始定律令。……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据此可以推知,唐朝
A.重视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监督 B.地方监察制度完备
C.开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D.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18.“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9.《爱日斋丛钞》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后人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由此可知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唐代四川地区印刷术最发达 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20.754年唐朝扬州龙兴寺的高僧鉴真和尚到达日本首都奈良时,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不久朝廷任命鉴真为大僧正,并决定把过去用来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永远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后来新田部亲王把自己的旧王府赐给鉴真。材料表明了
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
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国 D.仅仅日本政界认同鉴真地位
21.“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针对这种现象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A.地方实施“推恩令” B.实行三省六部制
C.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 D.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22.“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23.元代行省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A.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
C.行省所握权柄颇重 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24.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己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据此可知当时
A.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 B.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
C.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 D.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25.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26.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随着军事扩张,金统治者将夺取的大量田地,分给他们耕种。不久以后,谋克户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上述现象
A.加强了金的统治力量 B.增强了女真族的军事力量
C.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D.促使女真贵族生活的堕落
27.“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严谨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28.下图所示为据《宋史·宰辅表》统计的北宋时期南北士人掌握宰相职位的时间分布情况。由图中变化可推知,北宋时期
A.北方士人占据政治权力中心 B.南方士人已经掌控中枢权力
C.南北统一促成经济重心南移 D.南方经济发展逐渐超越北方
29.《元史 百官志》载:“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此材料中的“宣政院”
A.为中书省派出的地方官署 B.为管理元大都周边地区的机构
C.下设路、府、州、县四级 D.有权主管藏族军民政教等事务
30.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据此可知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二、非选择题(31、32题14分,33题12分)
31.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摘编自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制度上是如何兼顾秦和东方习俗的 有何影响 (4分)
3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1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把汴京城外的居民区划分为八个厢,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
——摘编自陈宇光《宋代农村人口流动探析》
材料二:宋元时期,许多宋朝官员、士人群体、富商及身怀绝技者移居南洋各地,不但经营着各种生业,而且是市场上的主导人群。环中国海诸国既渴望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又依赖中国海商经营其物产,并在相当程度上通用宋元铸造的铜钱或交纱。北宋时期,神宗认识到“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元朝更是将海上事业视为“军国之所资”“国家大得济的勾当”,故政府带头经营,鼓励民间全力参与。本系闽南的地方海神妈祖于宣和五年被宋廷“敕授灵应夫人”,渐次传播到了环中国海各处,接受上至皇家,下至黎民百姓的顶礼膜拜。
——摘编自于逢春《中国海洋文明的隆盛与衰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上事业兴盛的原因及影响。(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