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选择题
1.这篇文章在表达上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
A.运用比较的写作方法。
B.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
C.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
2.与“见微知著”词语意思最接近的是( )
A.古为今用 B.标新立异 C.一叶知秋 D.无独有偶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采用( )结构来写的。
A.总一分 B.分一总 C.总一分一总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所九年制寄宿学校的150多名学生是地震中伤亡最少、震后复课最早的学校。
B.我们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C.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D.最近全国各地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的论点是( )
A.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 B.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C.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二、填空题
6.一起唱反调(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单调——( )洪亮——( )
愉快——( )坚硬——( )
继续——( )丑恶——( )
柔和——( )呈现——( )
7.我能区分下列生字并分别组词。
澡( ) 玫( ) 域( ) 诞( ) 疑( )
燥( ) 攻( ) 或( ) 延( ) 凝( )
惯( ) 观( ) 圃( ) 旋( ) 慎( )
贯( ) 砚( ) 葡( ) 漩( ) 镇( )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放在桌子上的表( )它的秒针会自己转动,( )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2.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这么一说,就更增长了表的神秘。(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能按照要求改写句子。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
缩句:______________
2.在外国租界,谁又敢怎么样?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天气异常糟糕。今天静静还是按时到校上课。
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
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他的这个见解,形成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有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快乐读书吧
谈创造性思维(节选)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有删改)
10.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持之以恒:___________
(2)压制: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句,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12.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有些人缺乏创造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从小就爱问“为什么”
爱迪生是人类科学技术史上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留下了2000多项发明,至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之相比。
那么,爱迪生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呢 在他身上,可以发现远大的事业心、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他曾说过:“所谓天才那是假话,艰苦的工作才是实在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可见他的成功与他强烈的事业心、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同时也离不开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小时候良好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8岁时在学校读书,因爱提问题惹恼了老师,只上了3个月的学就被学校以“头脑愚笨不堪教化”而赶出了校门,从此再也没有进过任何学校接受正规化教育。开始时,爱迪生是在母亲指导下自学;12岁时,他为了能到一家大型图书馆读书学习和免费阅读报刊,在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从此便开始了他边谋生一边学习的生涯。
遇事爱问“为什么”,这是爱迪生的一大特点,也是他走向成功的开始。
在一般孩子的眼里,大自然是供他们游玩的场所,但在爱迪生眼里,它是一个个问题的迷宫。如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雷声越来越大,闪电越来越密,等等,他便在心里琢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迪生从小就发爱动脑筋,发现什么不明白的事情,碰上他觉得应该明白的事情的道理,他的问话就会多起来,而且这些话中都是一个内容:为什么 正是这种从小就爱思考、动脑筋、永不满足的性格,使他逐渐走上了科学的发明创造之路,并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3.爱迪生走向成功的开始是( )
A.他有远大的事业心。 B.他从小就爱动脑筋。
C.他遇事爱问“为什么”。 D.他有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
14.联系短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15.第3自然段中列举了爱迪生“8岁时”和“12岁时”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你是怎样理解爱迪生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略
2.C
【详解】
考查学生对成语意思的掌握情况。在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选择即可。
见微知著: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
古为今用:吸收古代的优点,扬弃缺点,以使现代更进步。
标新立异:原意是说支能独创新意,立论与其他人不同。后多指提出新的见解。
一叶知秋: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就预料到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3.C
【详解】
议论文,提出论点,证明论点,总结论点,因此是总一分一总。
4.B
【详解】
A(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学生是学校”)C.(一面对两面:应把“是否”删掉)D(多重否定造成语意混淆:应将“不再”改为“再次”)
5.B
【详解】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当代作家叶永烈于198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主要是用多个事例论证并告诫了人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全文条理清理,通俗易懂,字里行间闪烁着知性之美、智慧之美。
6. 丰富 细小 痛苦 柔软 中断 美好 生硬 消失
【详解】
略
7. 洗澡 玫瑰 领域 诞生 怀疑 干燥 攻打 或者 延时 凝神 习惯 观看 苗圃 旋转 慎重 贯通 砚台 葡萄 漩涡 城镇
略
8. 不但 并且 没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 他这么一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
【详解】
略
9. 波义耳向实验室走去。 在外国租界,谁也不敢怎么样。 没有大胆的猜测怎么能做出伟大的发现呢? 虽然今天天气异常糟糕,但是静静还是按时到校上课。 没有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他的这个见解,引起(激发)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我想,为什么紧张时手心会出汗?与体温有关吗?我百思不得其解。
【详解】
1.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缩句要将句子缩到最短,保留其原始的主谓宾结构即可。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用“难道……吗”或者“怎能……呢”把句子写通顺,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4.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例句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本题两个句子之间是转折关系,所以用“虽然……但是”合适。
5.肯定句转换为双重否定句的方法:①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恰当的双重否定词;②替换或删去原句中“要、得(děi)、都、应该、只好、一定、必须、肯定”等词语;③删去原句中“很、非常、十分、分外、更加”等表示程度深的词语;④检查改后的句子是否读得通顺。
6.本句用词不当。可将“形成了”改为“引起了”。
7.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的能力,要注意审题,看清楚例句的格式,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清楚即可。
10. 有恒心,能坚持不轻易放弃。 竭力限制或制止。
11. 过渡 承上启下
12.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1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注意先理解语句的含义,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积累进行解释,注意准确阐释含义。
11.本题考查对段落的分析能力以及重点语句的作用。联系上下段,可知此句是过渡句。因为此句在上下两段内容的接驳处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必须认真阅读原文,结合相关段落进行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从这几句可得出有人缺乏创造力的原因。
13.C
14.示例:这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下雨之前就会打雷打闪呢 雷的声音和闪电的亮光是怎么来的呢
15.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
16.一个人成功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长期坚持不懈地勤奋努力。
13.
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最后一段语句“为什么?正是这种从小就爱思考、动脑筋、永不满足的性格,使他逐渐走上了科学的发明创造之路,并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分析可知,爱迪生走向成功的开始是他遇事爱问“为什么”。
14.
本题考查文章阅读理解与补充内容能力。可结合前文语句“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雷声越来越大,闪电越来越密”,围绕“为什么”展开分析。一般来说遇到打雷天气就会想到“为什么下雨之前就会打雷打闪呢”“雷的声音和闪电的亮光是怎么来的呢”等,补充时注意符合题意即可。
15.
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熟读本文,爱迪生8岁因爱提问题而惹恼老师,12岁时,为了能到一家大型图书馆读书学习和免费阅读报刊,在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据此结合第三段的第一句“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分析。
16.
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此句话说明汗水比灵感更重要,解答时可围绕“成功成才”展开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自由发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