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8 16:5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流行语具有时代特征,以下流行语出现于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
A.抗美援朝、列宁装、翻身 B.赶英超美、大跃进、斗私批修
C.牛鬼蛇神、忠字舞、走资派 D.共享单车、发微信、一带一路
2.新中国成立72年来,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变化。如图漫画主要反映了( )
A.生活水平的提高 B.思想观念的转变
C.科技水平的进步 D.消费观念的变化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一的“灰蓝黑”。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B.西方文化影响扩大
C.服饰品味逐渐提升 D.服装产业迅猛发展
4.史料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事件记载的相关资料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A.2019年国庆节阅兵原始影像 B.电影《厉害了,我的国》
C.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邮票 D.小说《平凡的世界》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不断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现在则看腰上(手机)。这主要反映了
A.我国人民生活习惯的变化 B.我国轻工业的发展很快
C.我国人民消费观念的变化 D.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6.改革开放后,我国就业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包括:( )
A.“铁饭碗”逐渐被打破 B.从学校毕业后,一律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
C.就业渠道拓宽 D.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
7.右表是“1990—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情况调查表”,表中数据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项目 1990年 2010年 2013年
食品支出 54.2% 35.7% 35%
交通、通讯支出 3.2% 14.7% 15.2%
文教、娱乐支出 8.8% 12.1% 12.7%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
C.娱乐活动的丰富 D.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8.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改革开放43周年,多部当代题材电影先后开机,它们自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从各种角度展现中国发展变化。在某部影片中有以下镜头,这反映了我国哪一方面的发展?
A.文化事业的发展变化 B.社会生活的变迁
C.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D.饮食健康的进步
9.下列漫画表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改革开放的成效
10.2019年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马正山对记者说,“去年年底作为人口较少的‘直过民族’,独龙族从整体贫困实现了整族脱贫独龙江乡1086户群众全部住进了新房,所有自然村都通了硬化路,4G网络、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到全乡,种草果、采蜂蜜、养独龙牛,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他的话主要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
A.已完全摆脱贫困 B.正在实现繁荣发展
C.迈进了社会主义 D.正在进行民主改革
11.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黑蓝”。进入90年代,人们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交通运输业的改善 B.西方文化影响深远
C.服饰产业迅猛发展 D.思想观念不断解放
12.30年前,父母、亲朋、恋人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上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微信总有一款适合离别者抒发感情,道声平安。材料体现了我国
A.人民道德水平的下降 B.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C.通信事业的发展变迁 D.世俗人情观念的淡薄
13.下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
A.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B.中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C.“四个自信”进一步深入人心 D.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取得巨大成果
14.1981年,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这种现象说明
A.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B.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C.中国的时装发展已经领先世界 D.“文化大革命”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15.下表为中国1989年~2000年城乡贫困线统计表,该表主要反映了( )
年份 城市绝对贫困线(元) 农村绝对贫困线(元)
1989 1433 972
1993 1923 1238
1997 3123 1985
2000 3115 1934
A.政府开展扶贫工作 B.城乡贫困人口减少
C.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改革开放成就显著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9年,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材料二
材料三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公斤,城乡人民穿着质量大有提高……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进入新千年,百姓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和政府为了改变我国工农生产的落后状况,在50年代初期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所示票证有什么用途?使用这些票证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进入新时期后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7.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怎样的历史决策?自此,我们党引领人民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深圳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材料三 中国城镇居民拥有电器统计(台/百户)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85年后中国城镇居民拥有电器数量(台/百户)呈现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材料四 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杜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杜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4)根据材料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21世纪我国引入了共享单车,便利人民生活。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社交蓬勃发展,微信成为重要交往手段。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因此D项正确;抗美援朝发生在1950-1953年。排除A项;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排除B项;牛鬼蛇神、忠字舞、走资派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流行于。排除C项。综上故选D项。
2.A
【详解】
根据材料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内容表现了人们纳凉方式的变化,从摇扇子--吹风扇--开空调,这表面上是人们纳凉方式的变化,其实质是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的提高。A项正确;纳凉方式的变化与思想观念的转变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科技水平的进步,排除C项;消费观念的变化与纳凉方式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衣着变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市场上的产品日益多种多样,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A项正确;西方文化影响扩大,只能说是人们衣着变化的外部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服饰品味逐渐提升是这一变化的表现,而非根本原因,排除C项;服装产业迅猛发展是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
根据材料中第一手史料的定义可知,“2019年国庆节阅兵原始影像”属于第一手史料,因为原始影像是当时留下的历史记录,A项正确;二手史料属于间接史料,包括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排除B和D项;纪念邮票也属于二手史料,排除C项。故选A项。
5.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现在则看腰上(手机),可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不断发生着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手表”到“手机”,体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D项正确;生活习惯内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轻工业的发展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B项;消费观念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
从学校毕业后,一律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就业制度,不能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B项符合题意,正确;铁饭碗逐渐被打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就业制度发生变化的表现之一,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人们的就业渠道拓宽,不再以在国有企业工作为荣,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7.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90—2013年,我国社会经济迅速提高,在这一根本因素影响下,温饱需求下下降,而现代交通、通讯、娱乐的支出却上升,这体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D正确;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娱乐活动的丰富,均是重要原因,排除ABC。故选D。
8.B
【详解】
根据示意图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物质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图示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生活,该示意图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变化,排除A项;图中涉及的内容与社会保障体系无关,不能说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饮食健康,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
依据图片,左图20世纪60年代,“粮票”“光有钱买不了东西”,据所学,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匮乏,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人们买商品必须凭借票据;右图20世纪90年代,“摊点前不知买啥东西”。反映了商品丰富,物种很多,不知道选择买啥。结合课本所学,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物资丰富,商品数量增多。D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AB项;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措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排除C项;故选D。
10.B
【详解】
根据材料“独龙族从整体贫困实现了整族脱贫独龙江乡1086户群众全部住进了新房,所有自然村都通了硬化路,4G网络、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到全乡,种草果”等信息可知,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说明该地区正在实现繁荣发展,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正在发展的现象,不代表已经完全摆脱贫困,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正在发展繁荣的现象,没有强调迈进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错误;材料所述脱贫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与民主改革无关,D项错误。
11.D
【详解】
题干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服装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的名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体现了思想观念不断解放。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服饰,而不是交通,排除A项;西方影响只是外因之一,排除B项;C项是表现,不是实质,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
根据材料“一定要写信来”“常打电话”“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微信总有一款适合离别者抒发感情”等信息可知,题干所述写信、打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微信等都体现了我国通信方式的演变和发展,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通信事业的发展变迁,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通信方式的演变,与人民道德水平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变迁,没有涉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内容强调了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通信方式,无法得出世俗人情观念淡薄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3.A
【详解】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祖孙三代购物方式大不相同,爷爷肩挑步行去赶集,父辈开着拖拉机去赶集,第三代直接在网上进行交易,这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所做的重要作用,故B错误;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错误;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错误;故选择A。
14.B
【详解】
根据材料“1981年”可知,1981年,我国已经实行了改革开放。根据材料“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可知,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休闲娱乐,排除A项;当时中国的时装没有在世界上领先,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文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贫困线是指城镇居民基本生活必须消费的最低费用线。根据《1989年~2000年城乡贫困线统计表》的时间可知,当时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城乡贫困线均呈增长趋势,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民众能得到更多的实惠;D 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可排除。故选D。.
16.(1)措施:采取措施恢复被长期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2)用途:城乡居民凭票证购买生活必须需品;原因: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匮乏,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3)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详解】
(1)根据材料一“1949年,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为了改变我国工农生产的落后状况,采取措施恢复被长期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2)根据材料二“曾经在我国人民生活中扮演极其重要角色的各种票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城乡居民凭票证购买生活必须需品;使用这些票证的原因是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匮乏,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3)根据材料三“进入新千年,百姓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新时期后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7.(1)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奇迹: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兴起。城市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为我国的进一步开放积累了经验;经济特区有助于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有利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趋势:逐年增加(上升);主要原因:由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富裕起来了,活到到改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广,居民收入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提升。
(4)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格局。因此我们党引领人民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创造的“人间奇迹”包括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兴起,城市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深圳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吸收了外资侨资,引进了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经济特区对我国进一步开发起示范作用,经济特区为我国的进一步开放积累了经验,经济特区有助于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有利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第一问:分析数据可知,1985年之后家电从不足73台增加到了326.77台,数量逐年增加。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扩大等都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从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购买力,增加了家电数量。
(4)根据材料“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概括可知,中国共产党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中国共产党员要坚定信念、真抓实干,不断把蓝图化为现实,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