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选择题
1.出土文物承载着历史信息,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将下列图片中文物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abc B.acb C.cab D.cba
2.下列各项与东晋有关的是( )
①淝水之战打败前秦②多次北伐并成功收复中原③“王与马共天下”④都城在建康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从下列地图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地区社会安定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4.伴随着陈朝在风雨飘摇中走向凋零,中国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材料中的“分裂局面”是指( )
A.春秋战国 B.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辽宋夏金
5.从下图的人口迁徙图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C.中原人口大量迁往南方 D.人民的辛勤劳动
6.在中国历史上,西晋之后出现了南北分治局面,北方出现了“十六国”和北朝的更替,南方出现了东晋和南朝的承接。其中的“宋齐梁陈”是指( )
A.“十六国”中的四国 B.北朝先后更替的四国
C.东晋管辖下的四国 D.南朝先后更替的四国
7.“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两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史上的(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8.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9.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六朝”的先后顺序是( )
A.东晋—孙吴—宋—齐—梁—陈 B.孙吴—东晋—梁—齐—宋—陈
C.东晋—孙吴—宋—梁—齐—陈 D.孙吴—东晋—宋—齐—梁—陈
10.《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始乐业,谷帛股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1.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东晋南朝时的江南,你能看到的现象有
①人们正在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 ②农民在土地里施用粪肥
③南京城人口凋零,车马稀少 ④许多北方人来这里定居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下面是不同时期政权并立形势的示意图,其中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现象的政权在示意图中的位置是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
13.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材料二: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
材料三:东晋时期,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材料一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请你说出使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三中“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二者有什么关系?
14.关注民生,发展经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制农具和穿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提倡以农为本,景帝“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五:东晋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1)材料一中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期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这一繁荣局面的出现与政府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
(3)材料三、四中《史记》和《宋书》所记载的汉朝和南朝时江南的经济情况有什么变化?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分析以上材料,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实际,请你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一条好的建议。
1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生产工具和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各诸侯国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掀起改革的浪潮
材料二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了
材料三 据《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鱼盐杞梓(“杞梓”是两种良木,代指森林)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新的生产工具和先进技术”指什么?
(2)材料二中记述的是哪一史实?概括这一史实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繁荣的景象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除了自身优越的自然环境外,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困素有哪些?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问所答,对我国当今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写出两条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起止时间是公元25-220年;南朝的起止时间是420-589年;西晋的起止时间是266-316年,B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317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子弟都作了高官,当时流传的“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383年淝水之战东晋打败前秦,是以少胜多的战役。①③④正确。东晋虽然多次北伐但是并没有成功收复中原,②错误。D项正确;ABC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
3.A
【详解】
根据题干图示可知,魏晋时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地区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从图示中无法看出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也无法看到江南地区社会安定,更无法看出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因此,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4.B
【详解】
本题考查隋朝统一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全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随后就是隋唐时期,即“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虽然是乱世,但是秦朝并不开放,故A错误;五代十国之后建立宋朝,但不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故C错误;辽宋夏金为少数民族政权,在隋朝之后,故D错误。
5.C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表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C项正确;南方自然条件一直优越,排除A项;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与南方经济得到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之一,但图片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20年,东晋灭亡。420——589年,南方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统称南朝。故D符合题意;“十六国”中的四国出现在北方,北朝先后更替的四国出现在北方,东晋灭亡后出现“宋齐梁陈”。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被打败,草木皆兵说的是苻坚看到八公山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而感到畏惧,风声鹤唳是败逃的士兵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兵,D项正确;巨鹿之战的典故是破釜沉舟,排除A项;官渡之战没有相关成语典故,排除B项;赤壁之战的成语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草船借箭”等,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
魏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B项正确;A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不发达,“南方经济发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9.D
【详解】
本题为排序型选择题。三国时期的吴国定都建业(今南京),东晋及后来的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即今南京,南京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D项正确;ABC项朝代排序有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
魏晋时期,北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经济得到发展。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始乐业,谷帛股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信息,无法得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或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结论,排除CD。故选A项。
【点睛】
1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的江南,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①符合题意;水稻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②符合题意;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较为稳定许多北方人来这里定居,④符合题意;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南京城人口凋零,车马稀少表述与史实不符,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本题选择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史实。
1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王与马,共天下”的现象出现在东晋初期,其中“王”是指王导。“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和“马”分别是指王导和司马睿。317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讲课,史称东晋。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与马,共天下”真实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地江南、荆湘地区由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十六国”之称,C项正确;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王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排除A项;三国后期,魏国势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排除B项;北朝(386-581)承自十六国,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3.(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3)因果关系。
(1)
根据所学可知,在200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的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退后北方,赤壁之战后三方势力都有所发展,但都不具备统一的绝对实力,所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2)
根据材料可知,“为躲避战乱”说明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躲避北方战祸纷纷南下。
(3)
根据所学可知,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给南方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因此材料二三是因果关系。
14.(1)春秋后期
(2)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政策:休养生息。
(3)变化:江南经济由落后走向富庶。
(4)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辛勤劳动。(答对2点就可)
(5)经济建设必须注重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等。(一条即可)
(1)
时期:根据材料一“铁制农具和穿鼻环的牛尊”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最早出现在春秋后期。
(2)
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二“……文帝提倡以农为本,景帝‘令郡国务劝农桑’”,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政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 与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关。
(3)
变化:根据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可知,汉朝时江南的经济比较落后;根据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富庶繁荣。由此可知,《史记》和《宋书》所记载的汉朝和南朝时江南的经济情况发生了变化:江南经济由落后走向富庶。
(4)
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辛勤劳动等方面分析江南经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答对2点就可)
(5)
建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建设必须注重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等方面为我国经济建设提出建议。(一条即可)
【点睛】
15.(1)新的生产工具和先进技术:铁制农具 牛耕技术
(2)史实:商鞅变法
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主要因素: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4)参考以下答案,或有其他符合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实情 言之有理的作答,答出两条即可
启示:经济发展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劳动人口红利(劳动力支撑);要创造发明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要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等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生产工具和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可知,新的生产工具和先进技术是铁制农具 牛耕技术使用和推广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了”可知,史实是,商鞅变法;它使秦国国富兵强,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可知,主要因素有,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4)
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经济发展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劳动人口红利(劳动力支撑);要创造发明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要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