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8 09:4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太平广记》中提到,商人窦义在长安西市中“造(邸)店二十余间,当其要害,日收利数千”。另外,长安西市还有“波斯邸店”。《长安志》中提到:“(东)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约合七万家商铺)” 。由此可见( )
A.长安是国际性商业大都市
B.唐朝始终厉行市坊分开制度
C.两市货物比东市有竞争
D.唐朝出现富可敌国的大商人
2.“唐朝时阿拉伯旅行家麦斯欧迪说:广府城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就有20万。’”材料反映的是唐朝
A.人口迅速增长 B.中外交流频繁
C.来华贸易增长 D.民族交融增强
3.根据玄奘的口述,由他的弟子记录所成的书是( )
A.《西游记》 B.《大唐西域记》 C.《论语》 D.《伤寒杂病论》
4.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唐肃宗时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这表明当时中国( )
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 B.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
C.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 D.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
5.唐朝时,中国进口物产最多的国家是( )
A.日本 B.新罗 C.天竺 D.波斯
6.下图《弘法大师行状绘词》描绘的是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
A.进行海盗式殖民掠夺 B.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C.传播日本先进的科技 D.开展正常的贸易活动
7.学习历史应该掌握历史发展的分期及其阶段特征。下图所示时间轴中①处对应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8.某同学总结出一个朝代的特点:犁耕技术走向成熟;中外交流频繁;民族关系和谐;社会风气开放。这描述的是( )
A.光武中兴 B.盛唐气象 C.鉴真东渡 D.文成公主入藏
9.贞元四年(788年),新罗也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仿唐设“读书出身科”。这一内容显示新罗受到唐朝影响的领域是( )
A.唐诗 B.历算 C.天文 D.科举制
10.他是中国佛教史上集大成的人物,中印友谊的象征。他的重要贡献,不在于他的译经,而在于他的游记《大唐西域记》。他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崔致远
11.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12.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唐朝( )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对外水陆交通发达
C.对外开放,兼容并包 D.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是我四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经济繁荣、文教昌盛、国力强大有学者认为,唐朝盛世时期的皇帝,在执政时都极为重视人才的作用,可以说唐朝兴盛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用人,大量杰出人才为唐朝的盛世提供了有力保障。
——王永平《从“天下”到“世界”:汉唐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1)据材料一,写出唐朝鼎盛时期的治世名称。
(2)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兴盛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14.隋唐是经历了长期分裂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科举制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这种制度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唐朝前期出现了哪两个盛世局面?分别出现在哪位皇帝的统治时期?
(3)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列举唐朝出现的最典型的两例新农业生产具。
材料一 “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4)材料一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 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
(5)试举两例唐朝对世界影响深远的史实。
(6)结合隋唐历史,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5.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 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3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
——摘编编自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什么?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开放交流促进繁荣发展”这一观点。(要求:列出观点,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济楚).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邸店指的是古代兼具货栈、商店、客舍性质的处所,材料中长安城内邸店、商铺众多,还有专供外国商人的邸店,这从侧面说明当时的长安城是外商云集的国际性商业大都会,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长安城的繁荣,没有体现唐朝的市坊制度执行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西市与东市的竞争力进行比较,排除C项;材料中商人窦义拥有邸店二十余间,尚未达到“富可敌国”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
根据题干“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就有20万”结合所学知识,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反映的是外国人,广府城外国人数有20多万,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外交流广泛,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唐朝人口迅速增长、来华贸易增长、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B
【详解】
《大唐西域记》是根据玄奘的口述,由他的弟子记录所成的书,B项正确;《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的作品,《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学著作,排除ACD项。故选B项。
4.C
【详解】
根据材料“阿倍仲麻吕..…现在长安探学学习,参加唐朝科举,中进士,以大唐使节的身份回访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我国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排除A项;材料信息体现了阿倍仲麻吕在唐朝参加科举考试,无法体现科举考试是否被日本仿效,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唐朝与日本的交流,无法体现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
根据所学,新罗派使节和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新罗商人来华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B项正确;ACD项与唐朝都有交流,但不符合”进口物产最多的国家“,排除ACD项。故选B项。
6.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来华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跟随遣唐使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B项正确;日本僧人入唐不属于海盗殖民掠夺,而是友好交往,排除A项;遣唐使和留学僧来华是为了学习唐朝文化,而不是传播日本先进科技,排除C项;留学僧与贸易活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隋唐两朝,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国力强盛,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项正确;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是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8.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是盛唐气象,唐朝时期发明曲辕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中外交往频繁,社会风气开放,B项正确;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排除A项;鉴真东渡、文成公主入藏只符合材料中部分信息,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9.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新罗设“读书出身科”,是当时唐朝进士科的变种,体现了唐朝科举制对新罗的深刻影响,D项正确;“主考科目、读书出身科”分科考试是科举制的一大特点,这不是唐诗、 历算、 天文,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0.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选项B符合题意;张骞是在汉朝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日本;崔致远是朝鲜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所以产自大食、东罗马的金币流通到中国,C项正确;唐代有自己的统一货币,如开元通宝等,排除A项;中国古代虽然流通金银,但没有自己铸造的金币、银币,用的铸币主要是铜钱,还有部分铁钱,排除B项;能证明唐代与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阿拉伯半岛、伊朗等交往密切,但不能证明与日本、新罗的交往,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
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对其他国家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向心力,D正确;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对外交通发达,对外开放政策虽然是唐朝中外交往繁荣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通常是经济原因,ABC排除。故选D。
13.(1)“开元盛世”。
(2)①善于用人;②坚持对外开放;③文化繁荣;④积极吸收外来文化;⑤对外传播唐朝文化。(任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3)①开放包容促进发展;②要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的文化;③应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培养人才。(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1)
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繁盛的治世局面。
(2)
根据材料一“可以说唐朝兴盛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用人,大量杰出人才为唐朝的盛世提供了有力保障”可归纳出①善于用人;根据材料二“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可归纳出②坚持对外开放;根据“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③文化繁荣;④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根据“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可归纳出⑤对外传播唐朝文化。
(3)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①开放包容促进发展;②要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的文化;③应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培养人才。
14.(1)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做官,使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太宗、唐玄宗。
(3)曲辕犁、筒车。
(4)汉族、少数民族;开明。
(5)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6)国家应该创造人与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彼此信任。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魏晋以来用人做官的弊端。隋炀帝在位时,设立了进士科,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科举制度诞生。科举制的诞生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做官,使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盛世景象,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了梨的过早,制成了曲辕梨,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指的是汉族;“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这段话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唐太宗在位时,选择前往天竺。在那里,他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称为著名的佛学大师。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敬。唐玄宗在位时,鉴真东渡到日本,在那里,他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文化。
(6)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国家应该创造人与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彼此信任。
15.(1)开放的对外政策;丝绸之路。
(2)观点:开放交流促进繁荣发展。
论述: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频繁。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有遣唐使及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有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有玄奘西游吸收外国文化。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和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促进了其他国家的发展。佛教、景教等外来宗教好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丰富了中国文化。
总之,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范围广,参与国家多,交流内容丰富,交流频繁。中外交流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使之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在世界上声名显赫。
【详解】
(1)根据材料“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 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丝绸之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与外国之间使节、文化、技术、宗教等方面的交流,论证观点“开放交流促进繁荣发展”,最后总结升华。如:观点:开放交流促进繁荣发展。论述: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频繁。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有遣唐使及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有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有玄奘西游吸收外国文化。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和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促进了其他国家的发展。佛教、景教等外来宗教好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丰富了中国文化。总之,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范围广,参与国家多,交流内容丰富,交流频繁。中外交流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使之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在世界上声名显赫。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