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5 七律 长征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请选出《七律 长征》中,地名在诗中的正确排序:( )
A.五岭、乌蒙、大渡、金沙、岷山
B.金沙、乌蒙、五岭、大渡、岷山
C.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
D.五岭、岷山、金沙、大渡、乌蒙
2.对下列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远征”指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B.“等闲”的意思是等到空闲的时候。
C.“逶迤”形容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D.“走泥丸”的意思是斜坡上滚下泥丸来,跳动得快,看上去像一条起伏的线条。
3.“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等闲”的意思是( )
A.平常 B.随随便便;轻易 C.无端;平白地
4.下列对《七律·长征》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B.颔联承接“千山”,以跨五岭,越乌蒙两个典型事例,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C.颈联承接“万水”,选取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两次典型战役,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D.尾联是写三军翻越千里积雪的岷山后的喜悦心情,表现了红军将士历经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5.下列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点缀(zuì) 幽雅(yōu) 笨拙(zhuó)磅礴(páng bó)
B.抡起(lūn)卡住(kǎ) 挨揍(āi zòu)祭奠(jì diàn)
C.嗤笑(chī)退 苔藓(tái xiǎn)甘蔗(zhe)善哉(zāi)
D.琴弦(xuán)排闼(tà) 鹁鸪(bó ɡū)毡帽(zhān)
二、填空题
6. “万水千山”在文中形容红军历经的艰难险阻。你还知道哪些含有“山、水”的成语,请任意写四个。
_____________
7.填空。
1.《长征》是一首____律诗,作者是____,写于1935年10月,即_______。
2.作者不仅是一位___家、___家,还是一位伟大的___。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_____在_____途中战胜____的过程,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的______________精神。
三、语言表达
8.《七律·长征》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毛泽东诗词具有一种前无古人、独步峰巅的大美意象。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豪迈气派和自信、乐观的英雄主义豪气,而且表现出悲悯情怀和宏大的气象。把你知道的毛泽东著名诗词中的一首写下来。
四、现代文阅读
认真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10.用文中原句概括长征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所运用的设问和反问的句式,对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摘抄文中的设问句和反问句,并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设问句:_____________
反问句:_____________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毛泽东对长征的总结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1)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都没有。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2)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他的领导机关,他的干部,他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12.我知道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13.我能试着给短文分层,用“‖”标出来。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考查对古诗的掌握,能够背诵古诗,这道题就很容易。《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2.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字词的理解和识记。
A选项正确。
B选项有误,本诗中“等闲”意思是不怕困难,不可阻止。“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等闲”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全诗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C选项正确。
D选项正确。
3.A
【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万水千山只等闲: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等闲:平常。
4.C
【详解】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C项,有误。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温暖的感受。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所以颈联两句写江之险,写桥之险,是写红军坚韧不拔,英勇顽强,英雄形象,不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5.C
略
6.依山傍水 青山绿水 跋山涉水 奇山异水
【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识记。
如:游山逛水、山光水色、山情水意、游山逛水、奇山异水、山穷水尽。
7. 七言 毛泽东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之时 政治 军事 诗人 中国工农红军 二万五千里长征 艰难险阻 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详解】
略
8.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详解】
细读这首诗,找出展示的五幅征难图。
9.示例: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详解】
略
10.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1.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或: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或: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历史上没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不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
10.
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短文内容基础上作答,“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1.
考查了句式的转换。
设问句、反问句都是无疑而问,都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设问句是自问自答,故设问句有: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或: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反问句答案就在句子中。故反问句有: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或: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反问句改陈述句“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一句去掉疑问词“吗”,把“曾经有过”改为“没有过”,“?”变“。”。“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一句去掉疑问词“呢”,“怎会”改为“不会”,“?”变“。”。
12. 反问 设问
13.第一层:第1、2两句。
第二层:从“自从盘古开天地”到“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第三层:从“总而言之”到最后。
12.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句子: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句的特点是有问不答,答案在句中。句子: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设问句的特点是有问有答。答案为:反问 设问。
13.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概括能力。答案为:第一层:第1、2两句。第二层:从“自从盘古开天地”到“将来是会有收获的”。第三层:从“总而言之”到最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