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8 10:3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表明二人的共同主张是( )
A.爱惜人民 B.儒道合一 C.改革变法 D.奖励农耕
2.公元前770年,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下面符合这一“崭新的历史时期”主要特征的是
①藩镇割据②制度变革③兼并战争④学术繁荣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以下图片选自《漫画中国通史故事》,图中人物正在就治国理政展开辩论。请问漫画所画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
A.夏商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4.(子墨子)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大害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A.兼爱非攻 B.无为而治 C.民贵君轻 D.依法治国
5.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更加公平的教育。下列主张能为教育公平提供借鉴的是( )
A.顺其自然 B.学而时习之 C.有教无类 D.不耻下问
6.老子姓李名耳,做过周朝史官。他学识渊博,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下列属于老子主张的是
A.反对苛政 B.无为而治 C.休养生息 D.严刑峻法
7.《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反映的儒家政治主张是
A.兼爱非攻 B.依法治国 C.实行德政 D.中央集权
8.他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他的“兼爱”观念比儒学的“仁者爱人”更无等级差别。他是( )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
9.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双减”政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素质教育。两千多年前,我国的一位大教育家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主张,他是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孔子
10.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奠过于汉唐”。秦朝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A.司马迁史学成就 B.佛教兴盛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书法兴起
11.下图的作者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此作者是( )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12.《塞翁失马》的故事说明事物之间在不停地转换,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百家争鸣时期,符合这一思想的学派是
A.道家
B.兵家
C.墨家
D.法家
13.故宫里有一块圆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
A.墨子 B.老子 C.孔子 D.韩非
14.某中学举办演讲比赛,获奖的演讲题目是《诚信,永不凋零的心灵之花》、《明礼,伴我一路成长》、《友善,共建美好校园》。这些演讲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于中国古代的( )
A.道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儒家思想
15.下面文本框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庄子认为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A.远古传说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战国七雄
二、综合题
16.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经济篇】
材料一
【政治篇】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守旧贵族由于利益受损,他们和太子串通一气,诽谤商鞅。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思想篇】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各陈其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1)从材料一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2)从材料二中摘抄一句反映商鞅变法所起积极作用的原话。纵观材料二,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坚持了哪一原则与方法?
(3)根据材料三所述,商鞅变法留给后世改革什么启示?
(4)战国时期哪一家的学说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为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
——王国维
材料二:(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以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材料四:“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材料一中的“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上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重要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的“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
(3)材料三反映了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的言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4)材料四反映了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思想学说?代表人物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以百姓心为心”“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都提到了爱护百姓、人民,A项正确;““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节用而爱人”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的体现,不能说明儒道合一,排除B项;题干中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没有改革变法的思想,主张改革变法的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题干都没涉及奖励农耕,“使民以时”是强调不要耽误农时,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道家等学派应运而生,他们宣传个人思想,促进了思想学术的繁荣。政治方面,为了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取得优势地位,各国通过改革变法,使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向封建社会生产关系过渡。军事方面,周朝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到后期战争越发激烈、残酷,越来越多的小国被兼并,②③④符合题意;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①不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事情,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形成不同学派。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分析题干漫画不同的人在治国理政进行辩论,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B项正确;题干漫画治理理政争辩最早出现时期不是夏商西周时期,排除A项;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从此儒家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没有治国理政争辩局面,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4.A
【详解】
根据材料“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大害也。”可知意思是如果大国去攻打小国家,大家族去掠夺小家族,强者抢劫弱者,人多欺负稍等,狡诈的欺负愚笨的,高贵的傲视贫贱的,这些都是天下的大害。所以材料反映的是战争是天下的大害,反对贵贱等级,体现的是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A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观点,排除C项;依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
据所学知识,孔子认为老百姓应该受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体现教育公平,因此有教无类的主张是为教育公平提供借鉴,C项正确;顺其自然与教育公平无关,排除A项;学而时习之,不耻下问都是好的学习方法,与教育公平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点睛】
6.B
【详解】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老和少,是我国最早提出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家。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故选B;A是孟子思想,排除;C是汉初的政策,排除;D是法家思想,排除。
7.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知,这反映的儒家政治主张是实行德政。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墨家的主张,排除;BD项是法家的主张,排除。故选C。
8.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墨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他的“兼爱”观念比儒学的“仁者爱人”更无等级差别,B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孟子主张仁政, 韩非主张中央集权,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9.D
【详解】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他首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D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墨子是墨家代表,三者不符合“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10.C
【详解】
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所以百家争鸣“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C项正确;ABD项都是“学术思想”的一个方面,不能形成“学术思想最灿烂”的局面,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
根据图示“《韩非子》”结合所学知识,《韩非子》的作者是韩非。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项正确;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选贤能的人治国,提倡节俭,排除B项;庄子是道教的代表人物,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他善于从正反两反面考虑问题,塞翁失马,焉知非祸的观点最能体现道家思想,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C项主张“兼爱”“非攻”,D项主张法治,提倡改革。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3.C
【详解】
据所学知识,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因此“仁”的思想来自于孔子,C项正确;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主张兼爱、非攻,排除A项;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强调依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C。
【点睛】
14.D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诚信、明礼、友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思想来源于古代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D项正确;道家思想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而治,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墨家思想的思想主张是兼爱和非攻,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5.C
【详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分别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他们的主张反映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C项正确;远古时期是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为争夺霸主,战争不断,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战国七雄分别是秦、韩、赵、魏、楚、燕、齐等七国,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6.(1)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作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2)积极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3)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曲折而艰辛的,要坚定改革的目标不动摇。
(4)法家。原因:法家学说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
(1)
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作用: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2)
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由此可知,材料二中“倾邻国而雄诸侯”这句话反映了商鞅变法所起的积极作用。原则与方法: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坚持的原则与方法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3)
启示:根据材料三“ 守旧贵族由于利益受损,他们和太子串通一气,诽谤商鞅。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曲折而艰辛的,要坚定改革的目标不动摇等方面谈商鞅变法留给后世改革的启示。
(4)
学派:根据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陈其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法家的学说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原因: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家学说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
【点睛】
17.(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2)儒家学派。
(3)孟子。
(4)法家学派;韩非。
(1)
根据材料可知,“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指的是西周以来的制度遭到破坏,说明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上春秋战国时期。“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指的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的背景,即旧制度进一步瓦解,新制度逐步形成,社会思想非常活跃,“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指的是在在此情况下形成的不同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各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展开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2)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是孔子,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3)
根据材料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4)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出自《韩非子 物权》天下四方有事件发生,而要害在中央之地;圣人(皇帝)把持着要害之所,四方的诸侯都会来朝拜,所以材料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与法家学派韩非的思想相一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