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8 10:3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选择题
1.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摘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以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但是被封子弟之候国,在管理上并不属于原来的诸侯王国,而是归汉郡所辖。此举目的是
A.提升诸侯国实力 B.减轻百姓负担 C.加强中央集仅 D.强化思想控制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纪检监察机关在国家反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武帝时期,在监察地方官员不法行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
3.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国古代建立了体系严密的监察制度。下列官职或机构中具有监察功能的有( )
①刺史②太尉③中书省④御史大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下列史实与汉武帝有关的是( )
①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②颁布“推恩令”③修筑万里长城④盐铁专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它既便于屋顶排水,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样式。下图是西汉“亿年无疆”瓦当(“亿年无疆”为祝福语)。该瓦当可用于()
A.证实小篆字体出现于西汉 B.研究西汉历史和艺术发展
C.说明西汉处于制陶业高峰 D.展示西汉社会的盛世全貌
6.钱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商品流通的媒介。在人类文明史上,钱币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物。如图钱币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 )
A. B. C. D.
7.有学者说:“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社会政治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社会政治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国家领土的空前统一 B.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和巩固
C.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 D.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8.建议汉武帝实行“罢黦百家,尊崇儒术”的人物是
A.主父偃 B.董仲舒 C.卫青 D.霍去病
9.货币制度的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大事。图中的货币是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的,它始铸于( )
A.战国 B.秦 C.西汉 D.西晋
10.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 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公元前141年 公元前136年 公元前 129年 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8年 公元前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 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下令铸造 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该历史人物开创了皇帝制度
C.该帝王在位35年 D.该历史人物巩固大一统王朝
11.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置铁官,把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
A.实行冶铁官营 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鼓励铁器私售 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12.历史文物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对下列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①山顶洞人装饰品 ②商鞅铜方量 ③汉代耧车(模型) ④汉代说唱俑
A.①表明山顶洞人己经有了审美观念 B.②可作商鞅变法时统一度量衡的实物史料
C.③可作为研究汉代农具革新的一手史料 D.④反映了汉代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13.汉武帝兴办大学、还设立郡国学校,由朝廷统一管辖。又令郡县推举“孝廉”,“茂才”,供朝廷选用。由此可知,汉武帝( )
A.提供有教无类 B.打破了传统的选官格局 C.强化中央集权 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14.《汉书·中山靖王刘胜》载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材料主要说明汉武帝( )
A.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军事上北击匈奴、开拓疆域
C.政治上实行推恩、削弱诸侯 D.经济上盐铁官营、打击豪强
15.西汉建立后,延续秦朝所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以下两幅图片反映出秦汉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共同措施是
秦坑儒谷 汉代讲经图
A.加强思想控制 B.重视发展教育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摘自统编版《世界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材料三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摘自《贞观政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以农为本的措施。
(2)据材料二,归纳有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信息。
(3)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有关治国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否得到实施 列举相关史实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实现国家强盛的主要因素。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养士之风盛行,文学之士队伍不断扩大,他们著书立说,上说下教,文化学术获得空前发展。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而且他们确是“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因此各国的君主对各家是“兼而礼之”。由于不主一家,并允许各家之间展开相互的批评和论战,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正是这种争鸣,大大的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各国君主为百家争鸣出现作出的贡献。并指出百家争鸣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董仲舒为“统纪可一”提供的建议及其产生的影响。
(3)综上,谈谈你对战国到汉朝国家思想文化政策变化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达到了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D项正确;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均与题干“监察”不符,排除AB项;秦朝时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西汉时沿用,但与题干“汉武帝时期”“监察地方官员”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实行刺史制度,刺史负责监督地方豪强和官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事务,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太尉管军事,中书省是隋唐“三省六部制”中起草政令,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4.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家学说从此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因此史实与汉武帝有关的是①②④,D项符合题意;而③修筑万里长城与秦始皇有关,排除。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5.B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汉代的瓦当不但有文字还有花纹装饰,文字有的标识祝福语,有的表示国家统一、兴盛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用来研究西汉历史和艺术发展,B项正确;小篆出现在秦朝,排除A项;单从瓦当不能说明西汉处于制陶业高峰,排除C项;同样,也无法从单一的瓦当来展示西汉社会的盛世全貌,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D项正确;A是铲币,排除;B是秦半两,排除;C是刀币,排除。故选D项。
7.B
【详解】
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社会政治转型”“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东周继续实行,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开端。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极盛。汉武帝的推恩令,逐步消除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弊端,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完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和巩固,B项正确;国家领土的空前统一不是在秦汉时期,排除A项;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没有体现“社会政治转型”,排除C项;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与“从秦国开始”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议汉武帝实行“罢黦百家,尊崇儒术”的人物是董仲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B项正确;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排除A项;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排除CD项。故选B项。
9.C
【详解】
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货币是汉朝的五铢钱,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C项正确;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统一,有刀币、铲币、布比等,排除A项;秦始皇下令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通行全国,排除B项;D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项。
10.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采取多种措施,使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D项正确;材料中年谱不是用年号纪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排除B项;汉武帝在位54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
据题干“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置铁官,把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反映了汉朝实行冶铁官营,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铁官代行地方政务的信息,排除B项;鼓励铁器私售,与题干材料相悖,排除C项;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耧车(模型)是根据相关史料对汉代耧车进行的复原,并不是原来的实物,属于第二手史料,C项符合题意;而山顶洞人装饰品、商鞅铜方量、汉代说唱俑都是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史料,对它们的解读也是正确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3.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武帝兴办大学、还设立郡国学校,由朝廷统一管辖。又令郡县推举“孝廉”,“茂才”,供朝廷选用”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强化中央集权,C项正确;有教无类是体现教育公平,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打破了传统的选官格局,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地位,都是只体现题干某一方面意思,排除B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题干材料“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主要说明汉武帝政治上实行推恩、削弱诸侯。C项正确;“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军事上北击匈奴、开拓疆域”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经济上盐铁官营、打击豪强”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
根据图片“秦坑儒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根据“汉代讲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为了推行儒家,在长安创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著作作为教材,A项正确;焚书坑儒没有体现重视发展教育,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坑儒谷”无关,排除C项;“秦坑儒谷”反映的是焚书坑儒,与汉代讲经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6.(1)劝课农桑,轻徭薄赋。
(2)国力上升;郡县制成为国家主体;走向强盛。
(3)想法:要务本;以人为本;用人要各尽其才;用人注重德才兼备。是。说明: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政绩。
(4)主要因素:国家统一;注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以民为本。
(1)
由材料“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可得出劝课农桑,轻徭薄赋。
(2)
由材料“武帝时国力上升,颁布法令,削弱地方封国割据势力,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可得出国力上升,郡县制成为国家主体;由材料“使汉帝国走向强盛”,可得出走向强盛。结合所学知,汉武帝为打击王国势力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
据材料二“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可知,唐太宗广用贤才,为了广用贤才,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依据材料“ 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可知唐太宗时期为了广纳贤才,完善了科举制。这些想法得到实施。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政绩。
(4)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国家走向强盛的主要因素是优秀人才的突出贡献;注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统治者个人才能和品德;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辖等。
【点睛】
17.(1)贡献:养士之风盛行,允许各家之间展开相互的批评和论战;意义:大大的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
(1)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战国养士之风盛行,文学之士队伍不断扩大”可得出诸侯国国君的养士之风盛行,依据材料“由于不主一家,并允许各家之间展开相互的批评和论战”可得出国君允许各家之间展开相互的批评和论战;第二小问,依据“正是这种争鸣,大大的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和所学可得出百家争鸣大大的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得出董仲舒为“统纪可一”提供的建议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确立促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
依据材料中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以及汉代儒学占据主导,说明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需要。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