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选择题
1.鉴真东渡的国家是( )
A.日本 B.天竺 C.朝鲜 D.新罗
2.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中,风格豪迈飘逸,被称为“诗仙”的是
A.杜甫 B.白居易 C.李商隐 D.李白
3.认为“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封建帝王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汉武帝
4.下列可以印证唐朝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的史实是
A.曲辕犁和筒车的推广 B.唐三彩的生产
C.国际性大都会的出现 D.棉纺织业的兴起
5.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有__?__之称
A.史诗 B.诗魂 C.诗史 D.诗书
6.唐开元时期,封建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最高统治者是
A.杨坚 B.李世民 C.李隆基 D.刘秀
7.历史上的每个时期都有其阶段性特征。隋唐时期的社会特点是
A.人类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8.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你认为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隋炀帝被杀 B.隋炀帝的暴政
C.隋文帝励精图治 D.隋末农民起义
9.有人形容某一朝代“如一颗流星划过六世纪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这一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0.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下列关于黄巢起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唐都洛阳,建立政权 B.黄巢起义的原因是自己想当皇帝
C.黄巢投降后被封为节度使 D.朱温与其它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11.下图是唐朝时期某座城市平面图。它规划整齐,有坊有市,不仅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挤、文化中心,还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它是( )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12.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博鳌经济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主题是“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以下与习总书记演讲主旨相符的史实中,哪一项不属于唐朝的开放与繁荣?
A.筑大运河、建赵州桥、创科举制 B.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遣唐使团
C.繁华长安、外贸频繁、国际大都 D.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家给人足
13.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主要用于
A.交通运输 B.农业生产 C.纸张印刷 D.纺线织布
14.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既让人赞美又让人惋惜的朝代,因为它( )
①实现了国家的局部统一
②开通了大运河
③创立了科举制
④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5.唐诗的文学与史学价值并举。下列诗句蕴含唐朝中外交往盛况信息的是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C.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组图
(1)根据材料一中图一是在中国出土,仿唐朝样式的日本钱币,指出当时对这些来华学习者的称呼。图二是唐朝一位高僧东渡日本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高僧的名字。
(2)根据材料一中图三,指出这一历史事件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留下的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名称。
材料二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中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新罗在唐朝的影响下,设立国学,以儒家经典和子史要籍为主要教学内容,甚至作为必读科目。另外还设置专门的人才培养制度以满足国家需要;而对于日本,则体现在乐舞、书法、绘画、工艺制作、都城规划、医药、服饰等方面的影响。
——摘编自杨毕坤《唐朝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开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的对外开放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简析唐朝中外交流得到较好发展的因素。(答到一个要点即可)
17.隋朝大运河与粮仓示意图
看图释史
隋炀帝时期,开凿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连接南北的大运河。考古发现,大运河沿线多地留存着国家粮仓遗址,是隋朝依赖大运河在全国范围内调配粮食、盐等重要物资的历史见证。
(1)看一看:迄今发现的隋朝粮仓遗址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2)想一想:隋朝粮仓主要分布在这些区域的原因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54年,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先进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故选项A符合题意;而天竺、朝鲜、新罗并不是鉴真东渡的国家,故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D
【详解】
根据所学,李白被称为诗仙,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特点是抒发昂扬进取精神,表现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故D项正确;杜甫是诗圣,排除A项;BC项两位诗人没有诗仙的称号,排除BC项。故选D。
3.B
【详解】
根据材料“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及所学可知,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B项正确;隋文帝、唐玄宗、汉武帝,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4.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艳丽,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反映的是唐朝农业的发展,排除;C项反映的是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棉纺织业的兴起是在南宋后期,排除。故选B。
5.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C项正确;史诗是诗的特征,诗魂是诗人的精神,诗书是指《诗经》和《尚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C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唐开元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C项正确;杨坚是隋朝的建立者,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盛世局面是“贞观之治”,排除B项;刘秀是汉朝的历史人物,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中国与多个国家都有交往,社会特别繁荣开放,C符合题意;人类文明的起源指的是史前时代,A不符合题意;统一国家的建立指的是秦汉时期,B不符合题意;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指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8.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B项正确;隋炀帝被杀加速隋朝的灭亡,不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隋文帝励精图治有利于巩固统治,排除C项;隋末农民起义加速隋朝的灭亡,不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享国38年,朝代虽短,但是创立了科举制、开通了大运河等,“如一颗流星划过六世纪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所以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本题答案为A。
10.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来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因此正确的是朱温与其它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故D项正确;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唐都长安,建立政权,排除A项;黄巢起义的原因是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残暴统治及连年灾荒,老百姓无以为生,排除B项;黄巢的结局是战败被杀,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长安城按中轴对称布局,城为方形,街道正直,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宫城位于外郭城北部正中,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皇城位于宫城以南,是中央官员办公的地方;长安城宏伟富丽,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繁华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是两大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故B项符合题意。ACD均与题干描述不符,故选B。
12.A
【详解】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大运河开凿于隋朝,赵州桥由隋朝匠师李春建造,隋朝创立科举制,故选A;鉴真东渡传播了唐朝文化,玄奘西游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遣唐使团是唐朝时期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使团,排除B;唐朝时期,长安非常繁华,对外贸易频繁,成为国际大都市,排除C;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出现家给人足的局面,排除D。故选A。
13.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明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简车,题文中的图片就是筒车的模型,简车的主要用途是灌溉农田,用于农业生产,故B正确;ACD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B。
14.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既让人赞美又让人惋惜的朝代,因为它开通了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②③符合题意, C项正确。隋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①表述错误;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④不合题意,故排除含有①④选项的ABD。故选C。
15.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句诗的意思是,一重一重的宫门打开,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者、臣子向唐朝皇帝朝拜,反映了唐朝中外交往的现象,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句诗说的是唐朝与吐蕃和亲,加强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属于国内的民族交融,C项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盛世的局面,D项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这句诗意思是台湾岛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的血腥统治下,遍地荆榛,一片荒凉,我决心把荷兰侵略者驱逐出台湾岛,经过十多年的浴血斗争,才把荷兰人赶走,恢复了先人的基业。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6.(1)遣唐使;鉴真。
(2)玄奘;《大唐西域记》。
(3)大出大进;新罗和日本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效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4)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重视。(答到一个要点即可)
(1)
根据材料“图一是在中国出土,仿唐朝样式的日本钱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者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根据材料“图二是唐朝一位高僧东渡日本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是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终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2)
根据材料一中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精义,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3)
根据材料“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可知,唐朝开放的特点是大出大进;根据材料“新罗在唐朝的影响下,设立国学,以儒家经典和子史要籍为主要教学内容,甚至作为必读科目。另外还设置专门的人才培养制度以满足国家需要;而对于日本,则体现在乐舞、书法、绘画、工艺制作、都城规划、医药、服饰等方面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罗和日本都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日本效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4)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外交流得到较好发展的因素有: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重视。
17.(1)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运河沿岸。
(2)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重心在长安、洛阳地区;运输便利。
(1)
根据所学和材料隋朝大运河与粮仓示意图可知,隋朝粮仓遗址主要分布在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运河沿岸。
(2)
根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重心在长安、洛阳地区,运输便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