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8 11:4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7*汤姆 索亚历险记(节选)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大概是一场梦,一种幻觉吧!”他想,“过一会儿我肯定还会再变成一个人。”(心理描写)
B.为了不滑下来,他不得不用两只手狠狠地抓住雄鹅的羽毛。(动作描写)
C.波莉阿姨已经陷入了无言的深愁,她那灰色的头发几乎都变白了。(细节描写)
D.为了打桩,我先用一根很沉的木棒,后来想到了用铁撬棒打。(心理描写)
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2)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A.12345 B.13425 C.14325 D.12354
3.下列词语与“贫富”“贵贱”的形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巨大 渺小 B.高低 厚薄 C.遥远 嘶哑
4.《汤姆 索亚历险记》这部作品讲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  )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
A.伏尔加河 B.圣劳伦斯河
C.多瑙河 D.密西西比河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宽慰 彼些 恰好 粉碎 B.优伤 搅和 可靠 总之
C.浪漫 深重 抛弃 染缸 D.书藉 流落 防御 处境
二、填空题
6.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两个走失的孩子一直没有找到,( )整个小镇都陷入了悲痛之中。
(2)贝琪太累了,她( )死在山洞中,( )愿意继续往前爬了。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讲述了汤姆和贝琪_________的故事。作品成功塑造了汤姆这个____形象,让我们看到他身上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改句子。
1.仿写句子。
勾践忍辱负重十年,这不是屈服,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1)麦苗面对大雪覆盖停止生长,这不是______,而是______。
(2)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这不是______,而是______。
2.即使找到了小狐仙,可能也没有多大用处。(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句子,完成下列填空。
9.片刻之间,街上挤满了衣服还没有穿整齐的人,疯狂地大嚷大叫:“快出来!快出来!找到他们了!找到他们了!”
(1)“衣服还没有穿戴整齐”说明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疯狂地大嚷大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物语言中连续运用了四个感叹号,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10.他全身的毛都竖了起来,拱起腰,伸直了腿,四脚抓地,尾巴变得粗而短,两耳朝后,嘴里嘶叫着,瞪大的眼睛冒着火星。
(1)这是(骑鹅旅行记》中对猫的一段描写、从中你可以体会到猫___________的心情。
(2)请你参照上面对猫的描写,写一写下图中的老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完成练习。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三)
波莉姨妈真是高兴到了极点,撒切尔太太也是如此。然而,等派到山洞里的信使把这个喜讯报告给她的丈夫时,快乐才会变得十全十美。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身边围满了热切的听众。他给他们讲着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最后又描述了他怎样离开贝琪去探险,如何在风筝线能达到的情况下顺着那两条通道向前探路,又是怎么去探索第三条通道,直到风筝线不够用了为止。正当他转身往回走时,突然发现远处有一小块亮光,好像是太阳光,于是他放下风筝线朝它摸索着走了过去……
1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祈祷(qí qǐ) 哀悼(dào diào)
渲染(xuān xuàn) 话匣子(jiá xiá)
1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诚( )诚( ) ( )不在乎
( )( )昏迷 ( )( )倾听
13.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打“√”,不正确的打“×”。
(1)本课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 )
(2)本课由《汤姆 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奇”这个精彩片断组成。( )
(3)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四次历险。( )
(4)课文中几次历险纯粹是孩子的游戏。( )
(5)精彩片断讲述的是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
吐鲁番盆地
我国的旅游胜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摄氏度,最高可达47摄氏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摄氏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在盛夏(猛烈 强烈)的阳光(照射 照耀)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这里夏天人们每天都要洗澡,甚至一天要洗好多次。传说有位县长上任时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有人来找县长,光听见声音不见人,回头一看,哟!他正赤条条地坐在水缸里看文件呢!
夏季去吐鲁番,半路上没有饭店也饿不着。( )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 )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再配上随身携带的小菜和饮料,就是一顿十分(精致 别致)的野餐。
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在吐鲁番通往交河古城中间,有这样一条十五公里长的林阴路:两侧树分为三行,一行是钻天白杨,一行是桃树,一行是梨树。据说这是一位五十年代的县委书记领人栽的。他想让后人( )有遮阳蔽日之处,( )有解热止渴的桃梨。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那些走得又热又渴的行人,惊喜地扑到这清凉的树阴下,大口地吃着酸甜解渴的水果的时候,该是多么感激这不知名的种树人啊!
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
14.给下列词语中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漫:①不受约束,随便; ②广阔,长; ③到处都是。
漫天风沙( ) 长夜漫漫( ) 漫无目的( )
15.在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下面画横线。
16.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17.文中的“火洲”“风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吐鲁番人用_____的方法,来改造这儿的自然环境,在路边上栽种钻天的白杨,可以______,栽种桃树、梨树,可以____, 从中可以看出吐鲁番人的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B
【详解】
这是一道句子排序题。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前,哪几个句子必须相连。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读语段,检查确定。
《迢迢牵牛星》两汉:佚名。原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B
【详解】
考查词语的形式。“贫富”“贵贱”的形式是:每个词语中的两个字互为反义词,B选项符合。
4.D

5.C
【详解】
考查字形的识记,结合平时对字形的掌握情况仔细辨认。
A.彼些—彼此
B.优伤—忧伤
D.书藉—书籍
6. 因为 所以 宁可 也不
【详解】
这道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回答本题,要先知道分句之间的关系。
第(1)题,“两个走失的孩子一直没有找到”是原因,“整个小镇都陷入了悲痛之中”是结果,句子前后是因果关系,因此可以填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第(2)题,要先联系课文内容,了解前后语境,然后进行判断。从文中“……因为她很累,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她也愿意死掉”可以看出,这里说的是贝琪感觉太累了,一点儿也走不动了。“……死在山洞中”表示一种选择,说明她愿意选择死在山洞中,也不选择继续往前爬,因此可以填表示选择关系的“宁可……也不……”。
7. 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 顽童 敢于探险、追求自由

8. 惧怕严寒 为了来年更好的发展 惧怕廉颇 为国家利益考虑 即使妈妈不来接我,我也可以回家。

9. 出来得很匆忙,大家都很担心两个孩子,盼望赶快见到他们 终于找到了两个丢失的孩子 说明人们很激动,特别兴奋
10. 生气、气愤 示例:他两条前腿向前近出,两条后腿左右跨开并向后踩去,四个爪子紧紧地抓住地面,尾巴高高地起,身子微微向下,头部向前,两耳竖起向后,嘴巴大大地张开,露出尖尖的虎牙,怒视前方,正在准备进行一场战斗。

11.qí dào
xuàn xiá
12. 心 意 满 神 智 侧 耳
13. √ √ × × √
1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12.考查补写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第(3)题错误,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不是四次。第(4)题错误,课文中几次历险经历并不是孩子的游戏,而是真正的历险。
14. ③ ② ①
15.强烈 照耀 别致
16.只要……就……; 既……又……。
17.新疆吐鲁番盆地。
18. 植树造林 遮阳蔽日 为行人解热止渴 智慧和创造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