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8 18:1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佛教发源于
A.古埃及 B.古印度 C.西域 D.中国东汉
2.中国古代小说《西游记》中描写了唐僧到西天取经、经历了千难万险的故事。其中的“西天”与“经”,实际上是
A.古两河流域,古兰经 B.古印度,佛经 C.古西域,佛经 D.古罗马,圣经
3.从发源地来看,亚非文明古国的共同之处是
A.位于大河流域
B.位于亚洲大陆
C.属于海洋文明
D.以城市为中心
4.种姓制度是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以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为特征的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一直延续下来,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四个等级中,由被征服居民构成的是( )
A.吠舍 B.首陀罗 C.婆罗门 D.刹帝利
5.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基本社会制度,其特点是( )
A.各等级世代相袭 B.实行民主选举 C.所有人一律平等 D.允许各等级通婚
6.在古印度,根据种姓制度的规定,商人的子女不能够( )
A.同军官子女结为夫妻 B.从事商业活动
C.同农民子女通婚 D.经营畜牧业
7.下列关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产生于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B.早期文明代表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文明
C.孔雀王朝时期是其鼎盛时期 D.文明一直延绵至今未曾中断
8.阅读下表,下列选项与表中的信息匹配的是( )
关键词:哈拉帕、雅利安人、释迦牟尼、哈拉帕遗址、摩亨佐·达罗遗址
A.古代埃及 B.古代中国 C.古代印度 D.古代雅典
9.佛教故事说:有个首陀罗挑粪者叫尼提,他在路上遇到释迦牟尼时赶快躲开,但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让他跟自己出家修行。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宣扬
A.尼提受种姓观念的影响 B.佛教只对低等种姓开放
C.释迦牟尼同情低种姓者 D.佛教强调“众生平等”
10.丹霞山护国寺,历史悠久。寺内供奉着雕刻精美的玉佛和具有上千年历史的《贝叶经》,与此相关的宗教的创始人是( )
A.李耳 B.乔达摩·悉达多 C.耶稣 D.穆罕默德
11.《梨俱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第10卷第90节的普莎赞歌写道:当众神分离普鲁沙时,他们把他分成了多少份呢?他的嘴是什么呢?他的胳膊是什么呢?他的大腿和脚又叫什么呢?婆罗门是他的嘴,他的胳膊成了刹帝利,他的大腿变成了吠舍,他的脚成了首陀罗。从诗歌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
A.古印度实行世袭制度 B.古印度的文学成就卓越
C.当时印度社会已经存在种姓差别 D.古印度社会四分五裂
12.主张“众生平等”、“禁欲苦行”、“忍耐顺从”的宗教是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二、综合题
13.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杀害一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六年;杀害一个吠舍,应同样立警守戒三年;杀害一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一年。
(1)材料一中图一、题二、图三这些文明成果,分别属于哪个文明古国?这些古代亚非文明的发源地有何共同特征?
(2)图一建筑的名称是什么?图三这个宗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3)材料二出自某一社会制度的内容,这个社会等级制度的名称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个制度的看法?
14.材料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法典宣扬君权神授。它还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奴隶可以被任意杀 死,凶手只需赔偿奴隶主的财产损失,无需偿命。
材料二《摩奴法典》说: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 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刹帝利无婆罗门不能幸福,婆罗门无刹帝利不能昌盛。
(1)以上材料分别出自哪两个国家?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指出该法典的名称
(3)材料二反映的制度是什么?
(4)材料二宣传造物主用不同部位造出不同的人,其目的何在?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上史实的共同实质
15.下面是一幅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请你结合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A、B、C、D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填写出他们产生的文明象征
(1)A: 文明: 等
(2)B: 文明: 等
(3)C: 文明: 等
(4)D: 文明: 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产生了多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派别,其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主张众生平等,因此佛教发源于古印度,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发源于古印度,而不是古埃及,不是西域,也不是中国东汉,排除A、C、D项。故选B项。
2.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古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唐朝唐太宗时期高僧玄奘为了钻研佛学,西行天竺即古印度取经,并带回了大量的佛经,促进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印双方的交往,故B符合题意;《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故A不符合题意;古西域是指今新疆等地,不是古印度,故C不符合题意;《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注意玄奘西行天竺与佛教的关联。
3.A
【详解】
亚洲文明古国,包括位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位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非洲的文明古国指的是位于尼罗河的埃及,所以从发源地看亚非文明古国的共同之处都位于大河流域,因此A正确。古埃及位于非洲大陆,不在亚洲大陆上,因此B错误。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都是大河流域农业文明,属于海洋文明的古国是古希腊。因此C错误。本题考察文明发源地,以城市为中心,不属于发源地,因此D与题意无关。综上故选A。
4.B
【详解】
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5.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制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使底层人民难以有晋升机会或空间,对未来不抱有太多的希望和期待,最终使整个印度社会充斥着动荡与不安。A项正确;民主选举与种姓制度无关,排除B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排除C项;不同等级的不得通婚,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
据所学可知,印度种姓制度下有“婆罗门(掌祭祀);刹帝利(由国王,武士组成,负责保卫国家)、吠舍(有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组成,负责为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首陀罗(第四等级,地位最低)”,各等级间界限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军官属于刹帝利等级,故商人的子女不可以与其结婚,A项正确;种姓制度下职业世袭,故商人的子女可以从事商业,排除B项;农民和商人同属第三等级,故“商人的子女”可以同农民子女通婚,排除C项;种姓制度下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故同等级的人可以互换职业,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7.D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文明位于今天的南亚次大陆,A项正确,排除;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B项正确,排除;孔雀王朝时期,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C项正确,排除;古代印度文明没有延续下去,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
8.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对后世影响深远,C项正确;古代埃及的代表人物是胡夫,古代中国的代表是孔子,古代雅典是伯里克利,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9.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陀罗”是古代印度比地位很低的种姓,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这位首陀罗,让他跟自己出家修行,体现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尼提受种姓观念的影响,A排除;佛教只对低等种姓开放表述与史实不符,B排除;释迦牟尼同情低种姓者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C排除。故选择D。
10.B
【详解】
依据题干“玉佛”、“《贝叶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题干相关的宗教是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 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B项正确;李耳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排除A项;传说中耶稣创立了基督教,排除C项;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1.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婆罗门是他的嘴,他的胳膊成了刹帝利,他的大腿变成了吠舍,他的脚成了首陀罗”中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是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说明当时印度社会已经存在种姓差别,C项正确;诗歌内容中体现不出世袭制,排除A项;通过一首诗歌的内容无法天印度的文学成就卓越与否,排除B项;“分离普鲁沙”不是指印度社会分裂,而是体现等级差别,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反对等级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灭欲修行”"忍耐顺从”的宗教是佛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因此得以广泛传播,故B项正确;道教诞生于中国,与“反对等级特权”等不符,排除A项;基督教诞生于巴勒斯坦一带,与宣扬“灭欲修行”等不符,排除C项。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与提出“众生平等"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
13.(1)图一是古埃及;图二是古巴比伦文明;图三是古印度。都发源于大河流域。(言之有理即可)
(2)狮身人面像;西汉末年(或公元1世纪)。
(3)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图一是古埃及文明,图二是古巴比伦文明,图三是古印度文明;根据所学可知,它们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它是狮身人面像;图片3是佛教,它在西汉末年,也就是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可知,这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14.(1)古巴比伦,印度
(2)汉谟拉比法典
(3)种姓制度
(4)维护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5)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所以出自古巴比伦;根据“《摩奴法典》”并结合所学可知出自印度
(2)根据材料一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
(3)根据“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 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可知是种姓制度。
(4)宣传造物主用不同部位造出不同的人,婆罗门位于最高等级,所以其目的维护是为了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5)综合材料内容可知,这两部法典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15.(1)A:古埃及文明: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象形文字等
(2)B:古巴比伦文明:《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等
(3)C:古印度文明:种姓制度、佛教等
(4)D:古中国文明:分封制、甲骨文、青铜器等
【详解】
(1)A在尼罗河流域是古埃及文明:文明象征主要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象形文字等。
(2)B在两河流域是古巴比伦文明:文明象征主要有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以及楔形文字等。
(3)C在恒河流域,是印度古印度文明:文明象征主要有种姓制度、佛教等。
(4)D在黄河流域,是古中国文明:yyej的象征主要包括分封制、甲骨文、青铜器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