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8 10:4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北方各族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这说明( )
A.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统治者注意缓和民族关系
C.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D.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出现大融合趋势
2.七年级历史活动课中,李老师列出“赤壁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她探究的主题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3.历史概念是对史事的高度概括。与“迁都洛阳”“改汉姓”“禁胡语”有关的历史概念是( )
A.东晋的建立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经济重心的南移
4.与早期佛像相比,云冈石窟中期部分佛像的服饰,已具有汉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文景之治 B.张骞通西域 C.孝文帝改革 D.淝水之战
5.魏晋时期,内迁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汉人接受“胡床、胡坐”。这反映的是( )
A.民族矛盾加剧 B.民族交融加强 C.南方经济发展 D.少数民族入侵
6.《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孝文帝代替“北俗之语”的是
A.匈奴语 B.鲜卑语 C.汉语 D.前秦语
7.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比较多,结合所学,找出秦汉至魏晋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
①桂陵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巨鹿之战 ④牧野之战 ⑤官渡之战 ⑥赤壁之战 ⑦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⑥⑦ B.③⑤⑥⑦ C.①③⑤⑥⑦ D.②③⑤⑥⑦
8.对下面两幅魏晋壁画(如下图)解读合理的是
A.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B.农业生产飞速发展
C.牛耕技术开始出现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9.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是( )
A.北魏孝文帝 B.汉文帝 C.汉武帝 D.秦孝公
10.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措施后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兵强马壮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孝文帝迁都洛阳
D.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潮流
11.如下图两幅图片主要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历史现象( )
A.中外交往的频繁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贵族生活的腐化 D.社会经济的发达
12.诗歌是鲜活的历史。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来历有关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城濮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14.鲜卑族在某次改革中内容如下:十六年“告谥孔庙”;十七年“迁都洛阳”;二十年“改姓为元氏”。这此改革指
A.前秦改革 B.齐桓公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商鞅变法
15.为了推行汉化措施,孝文帝即位后,494年把都城迁到
A.洛阳 B.长安 C.平城 D.北京
二、综合题
16.秦始皇、汉武帝、孝文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风云人物,对中国历史进程有深刻影响。请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探究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材料一 秦始皇辉煌政绩梳理表
重要领域 重大建树 深远影响
政权建设 扫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开创了大一统新局面,使统一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主流趋势。
制度建设 中央 确立皇帝制 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承袭,在中国沿用2000多年。

地方 ②
经济建设 统一度量衡、货币 方便了国家的税赋征收,有利于各地经济交流,促进了 金国经济发展,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文化建设 ③
交通建设 统一车辆和道路宽度,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网。 首次统一交通标准,方面了各地交往沟通,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国防建设 修建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扩张了帝国版图,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发展,缓解了北部边疆危机,拱卫了中原的安宁,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留下了中国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伟大精神。
(1)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的封建皇帝,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以上是小明同学对“秦始皇辉煌政绩”进行的整合梳理,请在表中①、②、③编号中任选2个,举出相关建树,说明深远影响。
【探究二】雄才大略汉武帝材料二
(2)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封建皇帝,他继位初期曾面临“守业艰难”,但他凭借自已的文韬武略,巧妙化解了难题,做到了守业成功。材料二反映出汉武帝面临哪一守业难题?他是如何智慧化解这一难题的?
材料三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地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3)根据材料三,归纳汉武帝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迹的具体表现。
【探究三】一代圣君孝文帝
材料四
(4)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敢作敢为、有勇有谋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对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请在答题卷对应题号图中方框内填入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孝文帝采取以上两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17.探究题。中华文明的发展独具特色。带着这样的观点,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1)在图一“ ”处填上合适的朝代,图二文物有何史学价值
材料二
秦朝措施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2)结合材料,指出秦朝、汉武帝时期在文化思想上的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材料三
C:经过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的中华文明,虽然仍以汉族文化为主导,实际上却已远不限于秦汉时代的旧的汉族传统内容,而是包含了由众多少数民族输入的,大量成份复杂的营养,从而变得更为清新艳丽了。……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实在是关系到整个中华大地再次统一的重大事件,这是因为只有文明的内容与程度的相对接近才是国家统一昌盛的真正基础。
——李凭、袁刚《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3)利用材料A、B,实证材料C中划线的观点。结合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意义。
(4)综合上述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可知,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出现大融合趋势,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方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对民族关系的态度或者措施,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我国没有实现大一统,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体现了政权的分立;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包括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汉,总称十六国。体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交融;“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体现了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体现了民族交融。因此这一时期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A项正确;秦汉时期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B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农耕生活和华夏之祖体现的主题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排除C项;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主题是早起的国家和社会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3.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改汉姓”、“禁胡语”,加强了北方民族融合,C项正确;AB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4.C
【详解】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材料中云冈石窟中佛像的变化体现出的是民族融合的特点,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汉初的盛世,排除A项;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奠定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东晋和前秦的战役,促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5.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内迁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汉人接受“胡床、胡坐”,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加强,B项正确;汉人接受胡床,这是民族交融,不是民族矛盾、南方经济、少数民族入侵,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6.C
【详解】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大意是皇帝命令不能在朝廷上用北方话(鲜卑语)讲话,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他的官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要求学说汉语的措施,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巨鹿之战,是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著名战役;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大军进攻东晋,晋军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大败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因此秦汉至魏晋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有③⑤⑥⑦ 。B项正确;①桂陵之战,是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不符合题意;②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不符合题意; ④牧野之战,是指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8.A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少数民族种地,汉族放牧,这体现了民族融合得到加强,故A符合题意;牛耕技术开始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飞速发展,魏晋以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9.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采取了很多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从而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A项正确;汉文帝、汉武帝没有进行加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排除BC项;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但主要是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没有实现北方民族大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潮流,这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北魏兵强马壮不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孝文帝迁都洛阳是改革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
由材料“《穿裤褶皱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饰的少数民族贵族》”可以看出,东汉末年以后不断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到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民族交融不断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贵族生活的腐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社会经济的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
根据诗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可知诗句描述的是胡乐即少数民族音乐,洛阳家家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能反映当时的民族交融情况。B项正确;“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体现的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排除A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意思是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 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蒙胧烟雨之中,排除C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淝水之战时期,苻坚以“投鞭断流”表明其军队强大。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故这些成语均与淝水之战有关,C项正确;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排除B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破釜沉舟与此战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
根据题干“鲜卑族……十七年‘迁都洛阳’;二十年‘改姓为元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C项正确;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排除A项;齐桓公改革、商鞅变法都属于汉人改革,排除B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
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孝文帝进行改革,为了推行汉化措施,494年把都城迁到洛阳,A项正确;长安不是孝文帝改革迁都的地址,排除B项;平城是孝文帝改革迁都之前的都城,排除C项;北京不是孝文帝改革迁都地址,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6.(1)①建树:创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影响:被此后历代王朝继承沿用,经不断优化完善,成为2000多年来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
②建树:废分封,全国推行郡县制。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
③建树:统一文字。影响:确保了全国政令畅通:有利于不同地域人们交流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守业难题:地方封国势力做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统治。
化解办法:采用推恩办法,将地方封国由大化小,由强变弱,成功解除了地方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3)具体表现:使西汉王朝进入全盛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4)目的地:洛阳。目的:更好地学习和接收汉族先进文化(答进一步稳固北魏统治也可)。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或巩固了北魏统治。
(1)
依据材料表格一中制度建设可知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的影响是被此后历代王朝继承沿用,经不断优化完善,成为2000多年来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因此,②是指郡县制,依据所学可知,郡县制的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 依据材料中文化建设可知③是统一文字,结合所学可知,统一文字确保了全国政令畅通,有利于不同地域人们交流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图片中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可知,地方封国势力做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统治。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将地方封国由大化小,由强变弱,成功解除了地方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3)
依据材料三“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可得出使西汉王朝进入全盛时期:依据材料“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地巩固”可得出使西汉王朝进入全盛时期;依据“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可得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巩固。
(4)
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中实行迁都洛阳,依据材料四左图中下方框是洛阳;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材料中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可得出,孝文帝采取以上两项措施的目的是更好地学习和接收汉族先进文化;第三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或巩固了北魏统治。
【点睛】
17.(1)夏朝;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秦朝是统一文字,统一文字是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统一了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观点: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等。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特点:多元一体。
(1)
根据图一,由“早期国家的产生”,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因此“ ”处填上合适的朝代是夏朝。由图二“商朝出土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
根据材料二,第一问,由图片可知秦朝,在文化思想上的措施是统一文字,统一文字是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第二问,由“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可知出,到汉武帝时代,华夏族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换言之就是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多角度的大一统。因此汉武帝在思想上是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统一了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
根据材料A、B,由A“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话)。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可知与说汉语相关;由B“鲜卑姓改为汉姓”,可知使用汉姓相关,由C“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的中华文明,虽然仍以汉族文化为主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如禁止穿鲜卑族服装,改穿汉人的服装;改鲜卑姓为汉姓;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实证材料C中划线的观点是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等。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主导文化对其他文化兼容并蓄,不断丰富中华文明内涵,促进各地区一体化进程发展和文化认同感增强。因此中华文明的发展呈现出的特点是多元一体。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