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1947年到1954年的七年内,“欧洲复兴计划”给16个加入计划的国家提供120亿美元的援金。其中,西德居民每人分得29美元;意大利每人33美元;法国每人72美元;英国每人77美元;奥地利每人104美元。在美国的要求下,这些援助款项均由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负责统筹分配,集中用于欧洲发展。这一措施( )
A.助长了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 B.导致欧洲经济成为美国经济附庸
C.加剧了东西欧之间政治对立 D.促进了二战后西欧经济迅速恢复
2.明太祖下诏:“临濠朕故乡也,田多未辟,土有遗利,宜令五郡民无田者往开垦。就以所种为己业,给赀粮、牛种,复三年。……又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有余力者,不限顷亩”。明初政府的上述措施( )
A.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B.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推动了经济区域化分工
3.清政府于1859年颁布《征收土药税厘条例》(土药即本国所产鸦片),不久鸦片即实现自给甚至可供出口,鸦片收入由此成为清廷财政支柱之一。这( )
A.破坏了正常的农业发展 B.表明清廷的禁烟卓有成效
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 D.刺激了列强对华原料掠夺
4.太湖南端的菱湖地区布满数以千计的小型水域,水域里深挖的各种湖荡具有养鱼、种菱、植藕、蓄水等功能,而深挖湖荡堆积而成的荡埂可以植桑。到了明末,该地已是“鱼廛丝市闹通衢,懈壤今成贡赋区”。由此可见,菱湖地区的兴盛主要是由于( )
A.经济政策的转变 B.生产技术的进步 C.生产模式的优化 D.经济重心的南移
5.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除了加强区域合作外,还经常一起召开会议呼吁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联合起来反对强权政治。这些现象( )
A.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很大 B.体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C.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D.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6.1938年8月,粤汉铁路管理局由武昌迁至衡阳;1937年9月至1938年9月,国民政府专门修建了湘桂铁路衡阳至桂林段,在衡阳设立了湘桂铁路管理局。衡阳铁路事业步入了一段至今仍令衡阳人自豪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衡阳铁路的发展( )
A.适应了中国时局变化的需要 B.反映出政府振兴中部经济的意图
C.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结果 D.折射出国民政府抗战政策的调整
7.下表所示为有关西汉初期粮食价格的文献记载(部分)对表格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文献 记载
(西汉)司马迁《史记·律书》 (每石)粟至十余钱
(东汉)桓谭《新论》 谷物每石数十钱
A.时代越近的记载越可信 B.经济数据需要慎重核验
C.史官的记载真实性更高 D.种植结构影响粮食价格
8.下表为“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制定的基本建设投资及经济发展速度比例表。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类别 金额 比重 发展速度(年均增长)
农林水力等 32.6 7.6% 4.3
工业 248.5 58.2% 轻工业 11.2% 14.7 轻工业 12.4
重工业 88.8% 重工业 17.8
A.致力于建设工业国家宏伟目标 B.受欧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影响
C.发展重工业成为党的工作重心 D.经济结构已经出现了严重失衡
9.下表是关于明朝某地区土地交易活动中主要交易手段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该表说明( )
交易手段 白银 谷物等实物
1450(英宗正统年间) 64.8 35.2
1460(代宗年间) 90 10
1470(英宗天顺年间) 93.9 6.1
1480(宪宗年间) 100 0
A.明朝土地兼并非常严重 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土地交易
C.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D.赋税政策决定土地交易手段
10.随着“黄泥脱色制白糖法”的发明,清代白糖大量出口,甚至进口印度糖的传统贸易区也输入中国白糖。明清用发酵法制作的红茶和乌龙茶,逐渐被外国人广泛接受,成为世界性饮料。这表明当时( )
A.技术革新促进国际市场开拓 B.生产关系变化推动社会转型
C.闭关锁国政策受到强烈冲击 D.经济结构变动瓦解自然经济
11.学者秦晖以《明夷待访录》中关于古代赋税改革的论述为基础,提出了“黄宗羲定律”,该定律可以用公式表述为:bn=a十nX,其中bn是n次改革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为杂派,n为改制次数。据此判断,该定律( )
A.反映了古代农民税负的周期性变化 B.是由于权贵集团的赋税转移而形成
C.是古代君主专制逐渐强化的体现 D.体现了古代税制改革的基本规律
12.下表为唐代某一时期均田制下农民家庭经济运转情况表。据此可以推断出,唐代这一时期( )
分类 粟(石) 绢帛(匹) 钱(文)
收入 54 4 800
支出 39.1 3.5 570
剩余 14.9 0.5 230
剩余率 27.6% 12.5% 28.6%
A.农民家庭经济的平均剩余率在10%左右 B.均田制下农村地区土地兼并严重
C.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处于良性互动状态 D.两税法的实施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13.下表为古代中国关于“西方”名称变迁的主要历程。“西方”名称变迁主要反映了( )
名称 主要范围
汉唐时期的“西域” 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
宋明时期的“西洋” 最早见于五代,元代广为流布,明代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
明末清初的“西方” 与“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等同义词广泛流行,指称欧洲。
A.中外交流的日益扩大 B.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C.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 D.农耕文明走向衰落
14.宋人林之奇在《墨染丝》中写道:“缲丝自喜如霜白,输入官家吏嫌黑”,“墨丝归织家人衣,别买输官吏嗔迟”。此诗描写的是( )
A.官营丝织业垄断市场 B.民营丝织技术落后
C.家庭手工业者的遭遇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5.建国初期,我国一边实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一化三改”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现实需要 B.经济建设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C.急于完成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愿望 D.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16.1887年,中国占全国人口2%的富有阶层(以地租、利润、利息等为主的财产收入者)的收入占全国国民收入的比例为21%,而占全国人口98%的普通阶层的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只占79%的比重;20世纪30年代初中期,中国国民收入中工资薪金收入所占比重达49%,而财产收入所占比重为51%。上述中国国民收入的变化表明( )
A.政局动荡制约国民收入 B.中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C.城市人口出现缓慢增长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7.有学者指出:(欧洲):“工人阶级为争取议会改革而斗争的过程中,有少数工人在斗争的实际锻炼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新观念,这表现在:有的工人认识到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调和,从而提出不要与资产阶级建立联盟,而要开展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从这些“新观念”的形成可以看出( )
A.欧洲工人运动逐渐走向成熟 B.工人阶级深受圣西门思想影响
C.巴黎公社革命触动工人阶级 D.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已走向衰落
18.下表为1902年和1914年列强对华投资数据(百万美元,投资占比),说明这一时期( )
年份 类型 1902年 1914年
直接投资 503.2(64%) 1067.0(66%)
对中国政府的借贷 284.7(36%) 525.8(33%)
向私人工商业者放款 0.0 17.5(1%)
总计 787.9(100%) 1610.3(100%)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大 B.中国经济开始被迫开放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19.某学者考证了康熙中期(1700年前后)中国社会不同群体年收入的分配概况,这可以说明当时( )
非生产性群体(官僚、宗室、八旗兵丁) 生产性群体
商人 农、工等群体
户数占国家总户数比例(单位:%) 1.09 2.31 96.6
户均财富分配额(单位:两白银) 201.58 139.8 40.56
备注:当时全国户均人口数为7.84人。以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为例,五口之家的普通农户每年户均生活消费支出为白银32.6两,其中76%为食物支出。
A.商品经济发达 B.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C.阶级矛盾激化 D.社会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20.下表为1893—1936年各年进口商品分类比重(%)据此可知,近代中国( )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品等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1893 0.6 7.8 13.0 78.6
1910 1.5 0.1 16.0 17.0 65.4
1920 3.2 0.2 25.1 16.9 54.6
1930 3.7 1.9 21.3 17.3 55.8
1936 6.1 2.7 35.6 13.0 42.5
A.消费水平不断下降 B.传统手工业仍占有优势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经济近代化有一定发展
21.1871年,巴黎公社颁布法令:统计被遗弃工厂的数目,拟定工人协作社的章程,规定把工厂转让给工人协作社的条件以及应向厂主交付的赎金数额。这反映了( )
A.旧式的国家机器依旧未被粉碎 B.工人阶级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C.公社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倾向 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本确立
22.下表为1946——2016年间联合国成员国会费缴纳比例(百分比)的变化情况。据表格可以看出( )
年份 中国 美国 俄罗斯 英国 法国 日本 德国 沙特 印度 巴西 其他
1946年 6.3 39.89 7.73 11.98 6.3 0.08 4.09 1.94 21.69
1974年 5.5 25 15.14 5.31 5.86 7.15 7.1 0.06 1.2 0.77 26.91
1991年 0.79 25 11.57 4.86 6.25 11.38 9.36 1.02 0.37 1.45 27.96
2000年 0.995 25 1.007 5.092 6.545 20.573 9.857 0.562 0.299 1.471 28.599
2010年 3.189 22 1.602 6.604 6.012 12.53 8.018 0.83 0.534 1.611 36.959
2016年 7.921 22 3.088 4.463 4.859 9.68 6.389 1.146 0.737 3.823 35.894
A.日本已成为政治大国 B.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
C.区域集团化优势明显 D.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
23.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德勒克吕兹曾写道:“自由、平等、博爱!——这就是我们的纲领。在这些字眼里包含着绝对的永恒的真理,只要名符其实的人类社会存在下去,这个社会就不会有别的理想!”该主张( )
A.说明他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
C.体现了针对理想社会的科学构想 D.折射出公社需要科学革命理论指导
24.下表是《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统计表(单位:亿两)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1870年 1890年 1908年 1920年 1936年
国内生产品 68 32 02 57.61 1001
进口商品 0.71 1.42 4.97 49 16
①国内市场商品总量不断增加,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自然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③列强倾销商品,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家政策调整和国际环境变化影响市场商品总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宋则久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出任天津敦庆隆绸缎庄经理。在售卖绸缎中,其广告语是:“救中国,用国货,国货畅销民安乐;虽然自己是富人,须想中国穷人多;将奈何,安插救济人有责;国货畅销工厂众,穷人工作得吃喝”。这说明他( )
A.不懂现代商业营销之道 B.呼吁富人直接救济穷人
C.有实业救国的理想信念 D.民族主义情绪过于激烈
26.水碾硙是利用水力碾磨谷物的工具,能提高生产效率,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但唐玄宗曾派人毁除王公权要私设的水碾硙,严令“凡水有灌溉者,碾硙不得与争其利”;宋真宗也令“毁官水硙三所”,保证京师漕运畅通。据此可知( )
A.唐宋统治者对水碾硙的推广持否定态度 B.唐宋官府垄断水碾硙业以获得巨额利润
C.水碾硙业的发展需要官府的引导与规范 D.水碾硙业的发展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冲击
27.19世纪中叶,两位年轻德国思想家撰写了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文中写道:“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该纲领( )
①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②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
③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④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8.下图为2005年第40期《中国经济周刊》的封面。封面中十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用词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 )
A.计划经济已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B.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形成
C.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29.有学者在论述中国某类企业时指出:“这一类企业,由国库支付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该学者评述的“这一类企业”是( )
A.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工场 B.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工业
C.实业家创办的民族工业 D.近代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30.汉代政府很重视农神祭拜,祭拜的对象包括神农炎帝、后稷、土地神、蚕神、谷神、雨师和风伯等。朝廷也在各地广立社稷和灵星祠,以官方规制的祭祀形式,对民间神灵信仰内容和祭祀形式予以规范和指导。汉代政府高度重视祭拜农神,意在( )
A.宣扬天人感应迷信思想 B.强化民间以农为本意识
C.推行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D.借助农神恢复农业生产
31.从解放上海开始,党中央就着手组织人民群众保护外资企业,上海解放后英商电车公司、法商电车公司、美商电话公司始终正常运营,保持全市交通电信通畅。起初,党和政府对外资企业实施军事监管,维持其正常运转,后来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建立起对外资企业的规范和监管体系,并充分利用工会进行管理。中共对待外资企业的态度( )
A.深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 B.顺应新中国工业化发展需求
C.借鉴了苏联经济建设经验 D.使其不断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32.春秋后期,劳动人民由于生活所迫,进入贵族禁地从事山泽资源开发,贵族诬其为“盗贼”并出兵镇压;镇压无效后,改用征税的办法;战国初期,各诸侯国主动开放禁地,推行征税制度,美其名曰“赐民”。这种转变反映了( )
A.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矛盾 B.土地私有化促进社会发展
C.税制改革引发井田制瓦解 D.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转型
33.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统治确立,新政权在彻底铲除、肃清中世纪制度残余、扫除妨碍俄国一切文化发展和一切进步的障碍方面,较为彻底的完成了革命任务。正如列宁所说,“从对人民的深远影响来看,我们所做的这种清除工作比一百二十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要坚决、迅速、大胆、有效、广泛和深刻的多。”据此可知,苏俄( )
A.社会主义革命远比法国革命激烈 B.已经建立了相对较为民主的国家
C.社会主义革命经验为他国所借鉴 D.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残余仍存在
34.1956年,主管全国经济工作的陈云指出:“担心夫妻店进不了社会主义,而我却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长时期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小杂货、油盐酱醋,还要吃大饼、油条、馄饨、汤团。”这表明( )
A.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即将结束 B.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应立足国情民意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老百姓需求 D.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当时迫切的任务
35.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扭转这种工业局面,20世纪50年代我国( )
A.实施 “一五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C.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 D.改革国有企业,建立市场经济
36.右侧文本框是同学们在探究学习时总结出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经济现象。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唐朝的农业 B.宋朝的商业 C.元朝的外贸 D.明朝的经济
37.1982年,浙江缙云县粮食总产量26060万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农业总收入8109万元,比1978年增加5%,多种经营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一批年收入万元钱、年售粮万斤、年产蚕茧超千斤的先进典型户。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 )
A.农业生产合作社普遍建立 B.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根本性变化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8.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这一现象( )
A.体现出清政府经济剥削日益沉重 B.表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说明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受到冲击 D.反映出中国成为列强的殖民地
39.随着盐城沿海制盐业的衰退,张謇于1914——1920年间先后在该地区投资成立63家盐垦股份公司,掀起废止制盐、兴垦植棉的创业大潮。这股创业潮能够反映( )
A.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由此产生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近代的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 D.新式纺织业是当时的主要工业
40.《东京梦华录》载: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这一现象表明( )
A.汉代的市有专门贸易场所 B.唐代的草市又称“鬼市”
C.宋代的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D.元代的市井按照商帮分类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计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中国大约有216个机器厂矿和小火轮公司。其中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经费约5000万余两,雇用工人1万余;洋务派民用企业共约27个,经费2964万元,工人25500—29500人;私人资本企业170个,投资额879万两,工人6万多。这一时期以民族工业兴起为重要表现的经济结构转换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结构中,新因素虽微乎其微,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动力。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二
“通州之设纱厂,为张謇投身实业之始。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中日事定,前部督张属苏、镇、通绅士,招商集股,设机厂,造土货,謇亦承之。”
“状元办厂”是令人惊异的,但却决不是偶然的,它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899年,该新型纱厂的诞生,也标志着张謇开始从传统的士人群体转向一个中国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群体——资产阶级。
——摘引自杨立强《张謇存稿》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经济结构中出现的“新因素”,概述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新型纱厂”的名称,概括促成“状元办厂”的历史动因。(4分)
42.(13分)古代丝绸之路是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渊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材料二
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5分)
(2)据材料二,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原因。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及其影响。(4分)
4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形成了由单位职工福利、城镇孤寡救济、农村五保供养共同构成的福利制度框架。建国后的前25年时间内,我国家庭户平均规模一直处于4.3~4.6人之间,家庭养老是当时的主体选择。
材料二
90年代以来,国家政策开始关注社会化养老的需求和供给。1993年,民政部、 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首次提出“养老服务”概念。2000 年,国办19号文件《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提出伴随家庭小型化的发展,社会化养老需求快速增长。伴随着2000年前后的国企改制,单位制对家庭功能的补充和替代也逐渐告一段落,养老作为家庭功能之一正式走向了社会。截止2017年底,我国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数占比已达到45.7%,满足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以上均摘编自李璐《我国70年养老模式的变迁》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养老制度的变化,并指出导致变化的主要因素。(7分)
44.(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利益已经和世界利益融为一体,使美国对外界依赖过大,美国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主权国家。更是一个世界利益转换器,一旦世界其他地方出现危机,美国很难不被卷入。世界霸权的利益属性已经与美国血肉相连,对美国而言,一方面有空前的霸权福利持续刺激,另一方面丧失霸权等于国家死亡。
——据2016年11月22日 世界经济评论《美国的“霸主焦虑”》整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美国霸权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闸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富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A C D A B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A C D B A A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D C C C B D B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D B B A D C B D C
二、非选择题
41.(1)新因素:民族工业。(1分)
影响: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产生了资产阶级,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为民主革命提供了基础;进一步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给中国社会带来新气息。(5分)
(2)名称:大生纱厂。(1分)
动因: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加剧,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清政府谕令各省设厂;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实业救国”呼声高涨。(3分)
42.(1)条件: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3分)
内容:商品;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 (2分)
(2)原因: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的经济交流。(2分)
变化: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瓷器等商品成为大宗(2分)
(3)特征:经济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具有双向性、互惠性。(2分)
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2分)
43.变化:由家庭养老为主、单位福利与国家救济为补充的养老转向社会化养老;养老服务业发展,推动养老模式多样化;养老日益市场化。(3分)
因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家庭结构的变化;国有企业改 革。(4分)
44.以下示例仅供参考,不是唯一答案。
示例一:
论题:美国由于拥有巨大的霸权利益而担忧霸权地位的丧失。(3分)
阐述:二战后,美国凭借空前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通过遏制苏联、援助西欧国家,获得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成为两极格局中最重要的一极。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支配国际金融、贸易,成为世界最大的受益国;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继续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到处干涉地区事务,企图左右世界局势以维护其既得利益。随着多极化格局的不断发展,美国遭遇到来自多个力量中心和不同文化的挑战,威胁美国的霸权利益,使美国深陷霸权焦虑之中。二战后美国自身利益已经与世界利益融为一体,霸权地位的动摇、丧失会对美国带来灭顶之灾。(7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
论题:美国的霸权政策威胁了世界和平。(3分)
阐述: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与苏联展开冷战,两国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甚至推行核边缘政策,极大地威胁了世界和平;在冷战过程中,由美国挑起的局部战争很多,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干涉了他国内政,危及到他国主权;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公然践踏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发动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损害了世界和平与安全。(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