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并 序
高 适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知人论世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龙城飞将: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无那:无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杨柳:《折杨柳》曲,暗指离乡之意。
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的。
边塞诗常见的意象
自然景物: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
雨雪、风沙、碎石
征战事物:铁骑、将军、征人、金鼓、旌旗、羽书、烽火、戈矛、剑戟、
斧钺、鹰雁、飞箭、流矢
人名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轮台、夜郎、金山、天山、阴山、
长城、玉门关、瀚海、雪海、蓟北、边城、沙场、关山、萧关、
凉州、楼兰、居延、单于
常见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号角、战鼓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王维《使至塞上》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王昌龄《从军行》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陈陶《陇西行》
(5)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及环境的恶劣。李白《塞下曲》
(6)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盛唐边塞诗
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
常用手法:(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2)对比 (3)衬托 (4)象征 (5)比喻
(6)夸张(7)用典(8)渲染(9)虚实结合
艺术特点
雄浑 雄浑 雄壮 浑厚 豪放 苍凉 苍劲 萧瑟
奇寒 奇丽 辽阔 壮阔 慷慨悲凉 境界阔大 雄奇壮美
燕,古国名。古燕国位于我国东北部。此地最早称为“幽州”。蓟,在历史上是与燕并存的诸侯国,且蓟、燕两地相邻。后“蓟微燕盛”,蓟为燕吞并,称为燕国的都城,蓟也成为燕的代称。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
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曹丕
析小序·明背景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①军事元帅。此处指张守珪。开元二十六年 (738),张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陁罗假以守珪之命,逼平卢将军乌知义击叛奚余党。知义不从,白真陁罗又假称诏命以迫之。知义不得已出兵,初胜后败。守珪隐其败状,妄奏克获之功。事有泄漏,玄宗派牛仙童前往调查。守理又屡赂仙童。二十七年事发,牛仙童被杖杀,张守珪贬括州刺史。事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及《旧唐书·张守珪传》。
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
②其实这首诗并非仅据传闻所写的唱和之作,也不只局限于写张守珪军中之事,而是概括一般的边塞战争。在此之前,高适于开元20年至22年 (732-734)曾亲历东北边塞生活,对军中内幕颇多了解,故能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军中矛盾、边塞弊端,写出这样思想深刻、感情挚烈的诗篇。
高适生平
明字音
燕国 摐金
征戍 旌旆
逶迤 碣石
塞草腓 玉箸
蓟北 功勋
yān
wēi yí
jié
shù
zhù
chuāng
jīng pèi
jì
féi
xūn
听范读,体会诗歌抑扬有节的音调之美。
诵
读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征戍之事”的?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出征——失利——被围——死斗
出征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将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天子又破格赐予他们特别的荣耀。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军队敲钲打鼓前往榆关,军中各种旗帜在东北沿海一带连绵不断。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校尉紧急传送羽书飞奔浩瀚的沙海,匈奴的侵略战火已经烧到了狼山
失利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人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骤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在前线厮杀伤亡惨重,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北方沙漠到了深秋尽是枯草,暮色降临孤城中能战的士兵越来越少。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主帅深受皇帝恩德礼遇,却常常大意轻敌,士兵们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之围。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士兵们身穿铁甲辛苦守边已经很久,妻子们珠泪纷落挂念丈夫远去只能自己啼哭。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远征将士驻守蓟北,只能徒然回首故乡。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边地动荡不安,难以越过,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绝无仅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早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死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是为了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你没看见沙场拼杀战斗多么苦;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文本研读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征战)苦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环境恶劣
战事惨烈
相思离别
思考:是什么造成这些苦?
贪图享乐,轻敌冒进
从原文中找相关诗句:
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气候条件恶劣;
敌人凶猛善战;
将领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
研读诗歌
高适《燕歌行》
抒出征之豪情;
惜战士之辛苦;
怜思妇之断肠;
赞战士之死国;
讽将帅之骄逸;
盼边地之和平。
集大成
唐代边塞诗不只有豪情壮志,不只有闺怨乡愁,还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强大国势下隐藏矛盾的担忧和冷峻分析。
高适不仅是风骨凛然的边塞诗人,还是敏锐的军事家和清醒的政治家。
全诗主旨
塞上听吹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高适 李益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拓展阅读
问题:这两首边塞诗,都写了征人思乡的内容,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明确: (1)抒情方式的相同之处:都运用了借景抒情、以声传情的手法。
(2)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①高适诗通过描写明丽之景,表现了边塞的和平宁静;通过写明月下的笛声传遍关山,在思乡的同时表现了盛唐的豪情。②李益诗通过描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芦笛声的凄清,衬托了征人思乡的迷惘和悲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燕歌行》中,“ , ”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
2.《燕歌行》中,“ , ”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3.高适的《燕歌行》中用蒙太奇镜头写出两地离情深重和久戍之苦的句子是“ ”。
4.高适的《燕歌行》中先从少妇角度写,再从战士角度写离别之苦的句子是“ ”。
5.高适的《燕歌行》中“ ”两句写出了征夫思妇相去万里,永无见期。
6.高适的《燕歌行》中“ ”两句写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 ,绝域苍茫无所有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