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洲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地理位置,冰雪高原,丰富的矿产和海洋生物资源,我国科学考察站。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运用极地地图判别方向的能力。
2. 理解气候特点与成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环境特征、评价地理环境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各国南极洲科学考察站的了解进而懂得人类对南极洲的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对于气候特点和成因,学会分析并提高判断能力,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内容。
【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运用了启发式谈话、阅读与讨论、分层推进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能启迪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如:思考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建立时间为什么都在2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引导学生回顾“极昼、极夜和季节变化”的知识,这样不但达到了地理概念的复习与巩固,而且还从启发学生“想”中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使阅读与讨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读,能将抽象内容形象化,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中分析、概括。议,能解决疑难,深化认识。读与议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关于南极洲气候特征与成因的教学)。本章教学采用分层推进法能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以上的方法都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由学生单方活动变为师生双边活动,将死记硬背知识变为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教学手段:选用录像部分片段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如南极洲的冰山、企鹅、烈风暴雪等景观,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用投影仪从不同角度加以训练反馈、强化巩固,可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借助光盘小结本章内容,达到画龙点睛、概括升华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地理观察、分析和思维等多种能力。其中某些片段还渗透了环境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增强了全球观念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为祖国的日益富强而自豪。
二、说学法
1.依据教学目标,精读课文,把握重点。
2.充分利用板图(以图忆文)和媒体,帮助理解和记忆。
3.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生活体验,联系已有的知识促进积极思维。
【教学过程】
一、说学生南极洲的严酷气候学生可能难以想象并难以理解其成因。教师可积极诱导。
1. 是可从感性知识入手,通过生动的文字叙述加深印象。
2. 是从学生已有的影响气候的因素知识入手,温故而知新。使学生对南极的纬度位置,巨厚冰层对气温的影响,极地高压对降水和风的影响等难点知识容易掌握。
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好胜心强,在接收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识,所以若对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和成因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另外,学生已习惯于在平面图上判别方向,运用极地投影图判别方向可能不甚适应。
二、依据教学理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构思教学程序的整体指导思想。
1.引课设计
(1)教师指着地球仪说:人们若一直往南走最终都会到什么地方?这样的导语可直接导出南极洲的地理位置。
(2)放录音(配上雄壮的国歌音乐):“各位听众,我是《人民日报》记者,我现在在遥远的南极长城站向您发回报道,现在是当地时间1985年2月14日晚22点,北京时间2月15日上午10点,我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已全部完成,这是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它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南极洲正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所有考察队员都肃立在旗杆下,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都闪着自豪而激动的泪光,他们仿佛向祖国宣誓,要为南极考察事业竭尽全力以不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望。”(此时教师叙述)“我国的南极考察已经有了激动人心的开端,继南极长城站之后,我国又建成了南极中山站。但今后的历程会更加艰难和漫长,南极事业需要后继有人,需要我们大家踏着先人的足迹,勇敢的走下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南极的有关知识。”这样引课,不仅明确了学习南极洲的意义,同时又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之中,学生在国歌声的庄严气氛感染下,会很容易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授课设计设计意图
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将结果简单地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启发引导下自己作出结论,然后互相讨论补充,教师总结。这样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1)放投影,出示教学目标。
(2)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认识并指出南极洲的位置特点。教师尤其要点明“纬度特别高”,为后面学习南极洲的气候做好铺垫。然后教师画板图,指导学生如何判读极地投影图。
(3)放录像,看冰山和企鹅;放投影,观看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南极洲具有冰雪高原之称。教师要强调冰雪之厚,地势之高与气候的关系。
(4)教师讲述冰层的形成可自然过渡到酷寒的气候。
(5)阅读“读一读”,让学生对南极洲的酷寒气候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读“南极洲的气候资料”,引导学生将其中的数据与学过的气候进行比较,其严酷性可与西伯利亚,干旱性可与西亚作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再放一段气候录像,使学生对南极洲的气候特点留下更直观的印象,促进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6)分析气候成因,教师先讲清以下几点:a.阳光的直射和斜射与太阳光热的关系,b.对流层内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关系,c.气压高低与降水的关系。之后由学生讨论教材上的成因说法,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小结:南极洲的纬度位置、地形、气候各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南极洲独特而严酷的地理环境是上述各因素综合形成的。
(7)由自然环境过渡到讲述自然资源、南极洲的考察和环境保护。在讲述中围绕目标,引导学生结合插图阅读课文,教师边讲边画,将有关内容落实在地图上,学生通过看图,从整体上有规律地掌握所学知识。
(8)放投影出示反馈题,双边活动以反馈调控为手段,力求反馈的全面性(优中差),点拨、矫正的及时性。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