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2.1 群落的结构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高三下·扬州开学考)一种被称为“十七年蝉”的生物是一种穴居十七年才能化羽而出的蝉。它们在地底蛰伏17年始出,尔后附上树枝蜕皮,然后交配。雄蝉交配后即死去,母蝉亦于产卵后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这种奇特生活方式有利于避免天敌的侵害并安全延续种群
B.十七年蝉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其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气温、天敌、传染病等会对十七年蝉的种群数量造成影响
D.十七年蝉因为在空间上分布不同而存在垂直结构
2.(2021高二上·长春期末)种群和群落是生命系统中的两个层次。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大的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未来一段时间种群数量也可能下降
C.山脚到山顶不同海拔高度植被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动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3.(2021高二上·长春期末)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形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高温、避湿等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4.(2021高二上·长春期末)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某研究团队以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结果如下表所示。生境1为潮间带湿地;生境2为沼泽区;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种 观察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砂砾 甲壳关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A.绿翅鸭、绿头鸭、鹤鹬、青脚鹬及其胃内出现的生物共同组成群落
B.每年10月到2月期间绿头鸭种群数量上升的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说明二者的生态位完全相同,竞争激烈
D.从生境1到生境2再到生境3依次分布着湿地、沼泽区和芦苇区,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5.(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下列有关生物种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狮子和猎豹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B.农田中菟丝子和大豆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C.草原牧草和斑马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D.人肠道中的蛔虫与人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6.(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下图1中的甲、乙两种生物与图2中的A、B两种生物之间反映出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种间竞争和捕食 B.捕食和种间竞争
C.互利共生和种间竞争 D.寄生和互利共生
7.(2021高二上·龙江期末)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请判断下列有关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葵与寄居蟹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其中曲线 表示海葵种群的数量变化
B.小麦和杂草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在数量上同步变化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在同一个培养液中的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的关系可用图②表示,曲线 代表占优势者
8.(2021高二上·龙江期末)下列关于教材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B.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统计物种数量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C.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对照组的设计应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D.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9.(2021高二上·龙江期末)粉红椋鸟喜食蚁虫,群体采取波浪式向前推进,飞行在前面的群体产生的气流和叫声惊扰蝗虫,使其暴露,紧跟其后的个体迅速捕食被椋起的蝗虫,前后个体不停地交换空间位置,保证每一只椋鸟都能获得捕食的机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粉红椋鸟和蝗虫是一个群落
B.粉红椋鸟的这种捕食方式会使其种群数量呈现 型增长
C.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不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
D.粉红椋鸟种群的集群生活有利于其捕食和防御
10.(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大树杜鹃为杜鹃花属中最高大的乔木树种,因量少而珍稀。科研人员为分析大树杜鹃生存环境的群落特征,在大树杜鹃群落设置8块标准样地进行调查,分析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调查结果如下图。其中,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物种的概率。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时随机选取8个样地,每个样地采用五点取样法取样
B.8个样地中物种分布有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C.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布有不同生物,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乔木层郁闭度的大小只影响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对草本层没有影响
11.(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某风景区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根据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中的光能
D.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与栖息空间有关
12.(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下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或原始合作、捕食、种间竞争
C.图丙中实验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
D.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13.(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下列关于四幅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若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甲所示,则该种群数量可能会上升
B.图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C.图丙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此消彼长,他们之间为捕食关系
D.图丁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动物的分层导致的
14.(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要达到下列各项研究目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①种群的数量变化—抽样调查法;②植株上蚜虫的密度—样方法;
③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抽样检测的方法;④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记名计算法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15.(2021高二上·河南期末)异色瓢虫和多异瓢虫是蚜虫等多种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研究发现,受蚜虫危害后的植株可以释放挥发性物质来引诱瓢虫,以此帮助瓢虫定位食物。向农田中混合释放此两种瓢虫时,各瓢虫幼虫均倾向于取食异种或同种瓢虫的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农田作物上蚜虫的种群密度
B.两种瓢虫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也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受蚜虫危害后的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D.利用人工合成的挥发性物质引诱瓢虫来防治蚜虫属于生物防治
16.(2021高二上·绥化期末)请判断下列有关下图所示的三种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对一方有利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
17.(2021高二上·绥化期末)某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石鳖等动物,藤壶、贻贝、石鳖相互之间无捕食关系,但都可被海星捕食。海星被人捕光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藤壶、贻贝、石鳖三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B.海星被捕光后,藤壶成为优势种,其种内斗争加剧
C.该潮间带中全部动物和浮游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D.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生活在该狭长海岸的藤壶种群密度
二、多选题
18.(2022高二下·扬州开学考)白洋淀景区,四季景色分明,水光天色,美不胜收,被称为“华北明珠”。白洋淀景区总面积达366平方千米,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湖区水产丰富,常见的大型水生植物有47种、鸟类有197种,是水生生物“博物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景区内各种鸟类之间有着生态位上的重叠
B.荷花淀中的生物存在种群的垂直分层现象
C.千亩连片的荷花长势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建立湿地公园,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
19.(2021高三下·锦州开学考)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稻飞虱和二化螟都是严重危害水稻生长的常发性害虫。稻虱瘿小蜂是一种寄生于稻飞虱卵中的寄生蜂,而受二化螟危害的水稻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对稻虱瘿小蜂有显著的排斥作用。稻田中的青蛙可捕食稻飞虱和二化螟。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稻田中青蛙的种群密度
B.一株水稻上的稻飞虱和二化螟存在竞争关系
C.在没有受到二化螟危害的水稻田中稻飞虱密度更大
D.保护稻田青蛙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20.(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 章末检测)下列相关的叙述中,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 )
A.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
C.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三、综合题
21.(2022高二下·大庆开学考)据《汜胜之书》记载,在瓜田中“又种薤(xie)十根……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这种生产就是立体农业的雏形。现代立体农业的实例有:湖北省某林场在板栗林里栽培茶树,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板粟茶树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板栗是一种深根性树种,一般高度为3~4m;茶树是根系较浅的小灌木,高度为1m左右。
(1)题干中两种立体农业生产模式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在有限的空间里,不同植物高矮结合, ,提高了作物产量。
(2)题干中展示的生物群落区别于其他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 。板栗与茶树的根系深度不同,这体现了该地群落结构的 结构,这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 等资源。
(3)由题意可知,该林场的板栗和茶树的生态位存在部分重叠,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该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若要调查一片面积为4hm2近方形板栗林里的板栗树种群密度,可以用 (方法)调查。
(4)若要调查板栗园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用 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5)为对板栗林中某种害虫进行防治,该地果农十分依赖于喷洒农药,除可能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之外,请谈一谈这种做法的害处 (至少写出2点)。
22.(2021高二上·绥化期末)下图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组成的变化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 年,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组成,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 相似,此后两年中种群数量将 (增加、减少)。
(2)据甲图分析,在调查的20年间,种群数量接近“J”型增长的时间段是 ,符合此时间段的年龄组成图像是图乙中的 。
(3)在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若部分被标记的个体迁出,则调查结果将 。
(4)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 ,进而增加人口密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十七年蝉”这种生物在地底蛰伏17年始出,尔后附上树枝蜕皮,然后交配,雄蝉交配后即死去,母蝉亦于产卵后死,这种奇特生活方式有利于避免天敌的侵害并安全延续种群,A正确;
B、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而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因此十七年蝉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其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
C、气温、天敌、传染病等外源性因素会对十七年蝉的种群数量造成影响,C正确;
D、在空间上,群落的不同种群之间可能由于食物分布不同而存在垂直结构,但十七年蝉的种群内部不存在垂直结构,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衰退型: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稳定型:各年龄段数量比例相当,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2)生物因素:种内竞争、捕食、种间竞争、寄生、互利共生、人为因素等。
2.【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高大的乔木不是一个种群,所以高大的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不符合题意;
B.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但可能由于迁出或意外灾害,未来一段时间种群数量也可能下降,B符合题意;
C.山脚到山顶不同海拔高度植被不同,是由于从山脚到山顶的地形、气候等不同造成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不符合题意;
D.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只能反映一个种群的分布,不能反映动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的空间特征:是指种群的个体在其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2.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3.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垂直分层现象 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同(镶嵌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分层:光照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 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3.【答案】C
【知识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A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A不符合题意;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形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不符合题意;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等习性采集,C符合题意;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体型较小的小动物可用吸虫器采集,如果作为标本长时间保存应放入酒精中。如果用于实验室培养应放入湿润的棉花中。
2.土壤小动物的特点: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习性。
3.诱虫器采集步骤:
①将取到的土壤样品倒置在金属网上。
②将花盆放在诱虫器上,打开电灯。
4.【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绿翅鸭、绿头鸭、鹤鹬、青脚鹬及该地区的其他生物共同组成群落,A不符合题意;
B.每年10月到2月期间绿头鸭种群数量上升的直接原因主要是迁徙,B不符合题意;
C.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但二者的觅食种类不同,说明二者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C不符合题意;
D.从生境1到生境2再到生境3依次分布着湿地、沼泽区和芦苇区,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生物群落。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3.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5.【答案】B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草原上狮子和猎豹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关系,A正确;
B、菟丝子寄生在大豆植物上,二者属于寄生关系,B错误;
C、斑马捕食牧草,因此草原牧草和斑马之间属于捕食关系,C正确;
D、人肠道中的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属于寄生关系,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③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⑤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或者对双方都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能够独立生活。
6.【答案】B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图1中,根据甲先增加先减少、乙随后增加然后减少,可判断二者为捕食关系;图2中,根据A与B是同步性变化,A增加,B减少,且B的数量最终降为0,说明A与B之间是竞争关系,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7.【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海葵与寄居蟹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可用图①表示,A错误;
B、小麦和杂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可用图②表示,B错误;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可用图①表示,若彼此分开一方或双方都不能独立生活,C错误;
D、在同一个培养液中的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的关系是竞争,可用图②表示,曲线 a 代表占优势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其中竞争与捕食的两种种间关系曲线图要注意区分。捕食关系的曲线,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曲线变化具有这样的特征“先增加的先减少”。
8.【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A正确;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用于统计生物个体小且数量多,无法准确数清,只能通过目测估计描述一个数量多少的等级,B正确;
C、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就是接近于自然状态的一组。而实验组是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的恒温箱中灭菌1h,目的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尽可能防止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C错误;
D、使用血球计数板时,应先放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逐个计数、样方法、标志重捕法。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3.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实验组是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的恒温箱中灭菌1h,目的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尽可能防止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就是接近于自然状态的一组。
4.红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步骤:(1)取洁净的红血球计数板一块,在计数室上盖上一块盖玻片。(2)将酵母菌液摇匀,用吸管吸取少许。从计数板中间平台两侧的沟槽内沿盖玻片下边缘滴入一小滴。使菌液沿两玻片间自行渗入计数室。用吸水纸吸去沟槽中流出的多余菌液。静置约五分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技术室,之后再转换高倍镜观察计数。
9.【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粉红椋鸟和蝗虫没有包含该区域所有的生物,不属于群落,A错误;
B、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受食物、气候等的影响,不会呈现J型增长,B错误;
C、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粉红椋鸟的食物蝗虫等的数量随季节波动,所以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也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C错误;
D、根据题文,粉红椋鸟集群生活,个体之间相互配合,有利于其捕食和防御,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群落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
2.种群数量增长方式常见的有两种:J型、S型,J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不考虑环境阻力,但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往往会受很多环境因素影响。
10.【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由题图分析,调查时随机选取8个标准样地,每个样地采用五点取样法取样,A正确;
B、8个样地中物种分布有差异,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
C、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布有不同生物,是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属于垂直分层,乔木层郁闭度的大小不仅影响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也对草本层有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群落类型是指使用某种共同特征对植物群落进行的划分,所得出的某种等级或群落的抽象类别。通俗的分类有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热带季雨林,温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温带草原,苔原,沼泽等。物种丰富度决定群落结构复杂度,草原、北方针叶林、热带雨林和荒漠比较,热带雨林物种丰富度最大,荒漠物种丰富度最小。
2、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1)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的方法:a、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b、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
3、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11.【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某风景区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群落的空间结构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
C、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无垂直结构,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C错误;
D、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例:①森林的垂直结构;②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垂直分布也是很明显的。
(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12.【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A正确;
B、据图分析,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C、图丙中两种生物的竞争最终导致一种生物被淘汰,X生物数z增加,种内竞争加剧,C正确;
D、乙图是捕食关系图,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益,二者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
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
13.【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年龄组成能预测未来种群的变化趋势,图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可能会上升,A正确;
B、据分析可知:图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种群的密度越大,种群增长速率一般越小,B错误;
C、图丙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此消彼长,两者争夺相同区域资源,因此他们之间为竞争关系,C错误;
D、图丁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是光照条件导致的,动物群落垂直结构是由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决定的,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
(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是捕食者,后者是被捕食者。
14.【答案】A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①种群的数量变化--模型法,①错误;
②植株上蚜虫的密度--样方法,②正确;
③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抽样检测法和显微计数法,③正确;
④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④错误。
综上所述,②③正确,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模型法: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①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片形式直观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②概念模型: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对真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
③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酶活性受温度(pH值)影响示意图,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等。
2、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样方法多用于植物,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要求调查目标不移动或者移动范围很小。
3、酵母菌的种群密度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4、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做了统计,调查时,由于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宜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宜标记重捕法),常采用取样器采集,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统计。
15.【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适合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
B、由两种瓢虫的幼虫均倾向于取食异种和同种瓢虫的卵,这属于两种瓢虫的种间竞争和种内斗争,而非互利共生,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受蚜虫危害后的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为化学物质,能引诱瓢虫,属于化学信息,C正确;
D、利用人工合成的挥发性物质引诱瓢虫,是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而进行的害虫防治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
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
16.【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鹰与鼠属于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则a表示鼠,b表示鹰,A错误;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关系,而图①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
C、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不利,C错误;
D、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是种间竞争关系,可用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种间关系包括:①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③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④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⑤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17.【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可以推测藤壶、贻贝、石鳖相互之间无捕食关系,且当海星被捕光以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说明三者之间为竞争关系,A正确;
B、海星被捕光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变成优势种,随着数量的增多,种内斗争加剧,B正确;
C、生物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的种群,该地区除了动物和浮游植物以外还有其它的生物,C错误;
D、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长条形地块的藤壶种群密度,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①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③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④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⑤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3、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18.【答案】A,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景区中各种鸟类之间有着生态位上的重叠,如可能取食相同的食物,A正确;
B、荷花淀中的生物存在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动物的垂直分层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B错误;
C、荷花属于同种生物,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建立湿地公园,改善环境,可以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D正确。
故答案为:AD。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
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
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地保护。(2)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19.【答案】A,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析】【解答】A、青蛙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青蛙的种群密度不能用样方法,需要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
B、稻飞虱和二化螟都是严重危害水稻生长的常发性害虫,所以一株水稻上的稻飞虱和二化螟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
C、由于受二化螟危害的水稻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对稻虱瘿小蜂有显著的排斥作用,而稻虱瘿小蜂是一种寄生于稻飞虱卵中的寄生蜂,所以在没有受到二化螟危害的水稻田中,稻虱瘿小蜂更多,则稻飞虱密度会减少,C错误;
D、稻飞虱和二化螟都是严重危害水稻生长的常发性害虫,而稻田中的青蛙可捕食稻飞虱和二化螟,所以保护稻田青蛙可减少水稻受到稻飞虱和二化螟的危害,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
故答案为:AC。
【分析】 1、常见的物种种群密度统计方法有:①样方法:适合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小动物或者植物;②标志重捕法:适合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2、竞争关系的物种种间存在竞争资源、空间等行为;
3、保护有害生物的天敌,可以增加这些生物的环境阻力,从而降低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调节种间关系,减少流向有害生物的能量。
20.【答案】B,C,D
【知识点】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是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分析】群落研究的水平包括组成群落的生物的数量、空间和遗传等特征,例如:
1、物种丰富度:一定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群落中的物种的种类数,属于群落研究水平,可以区分两个不同的群落;
2、优势种:在一个群落中产量大或作用大,占据主导作用的物种;
3、种间关系: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
4、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1.【答案】(1)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物种组成;垂直;水分、矿质营养(无机盐或肥料)
(3)样方法
(4)取样器取样
(5)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也危害板栗食用者的身体健康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1)题干中两种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均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充分的利用了阳光等环境资源,提高了作物产量,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2)生物群落区别于其他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物种组成,板栗是一种深根性树种,一般高度为3~4m,茶树是根系较浅的小灌木,高度为1m左右,两树种合理搭配,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体现了该地群落结构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阳光(地上部分) 和水分、矿质元素(地下部分) 等资源。
(3)样方法一般用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在方形的地块,可以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因此要调查一片面积为4hm2近方形板栗林里的板栗树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调查。
(4)土壤中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5)为对板栗林中某种害虫进行防治,该地果农十分依赖于喷洒农药,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也危害板栗食用者的身体健康。
【分析】1、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3、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22.【答案】(1)10;C;减少
(2)16-20年;A
(3)取样器取样法;偏高
(4)年龄结构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分析题图: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种群的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λ<1,种群数量减少。由图可知,0-4年间,种群数量稳定,4-10年间,种群数量减少,10-20年间,种群数量增加。图乙A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为稳定型,C为衰退型。
(1)据图甲可知,前4年,种群数量保持稳定,4-10年种群数量减少,故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10年。第8年后,λ<1,种群数量减少,故此时鼠群的年龄组成为C衰退型。第8-10年,λ<1,此后两年中种群数量将减少。
(2)16-20年间,λ>1且不变,种群数量接近“J”型增长,符合此时间段的年龄组成图像是图乙中的A增长型。
(3)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形体微小,不能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因此若部分被标记的个体迁出,将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偏少,最终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4)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使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进而增加人口密度。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增长率:指新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是一个百分比,无单位)增长速率:是指新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如个/年,有单位)可用曲线的斜率来表示。
3、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1)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的方法:a、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b、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
1 / 1高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2.1 群落的结构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高三下·扬州开学考)一种被称为“十七年蝉”的生物是一种穴居十七年才能化羽而出的蝉。它们在地底蛰伏17年始出,尔后附上树枝蜕皮,然后交配。雄蝉交配后即死去,母蝉亦于产卵后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这种奇特生活方式有利于避免天敌的侵害并安全延续种群
B.十七年蝉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其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气温、天敌、传染病等会对十七年蝉的种群数量造成影响
D.十七年蝉因为在空间上分布不同而存在垂直结构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十七年蝉”这种生物在地底蛰伏17年始出,尔后附上树枝蜕皮,然后交配,雄蝉交配后即死去,母蝉亦于产卵后死,这种奇特生活方式有利于避免天敌的侵害并安全延续种群,A正确;
B、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而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因此十七年蝉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其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
C、气温、天敌、传染病等外源性因素会对十七年蝉的种群数量造成影响,C正确;
D、在空间上,群落的不同种群之间可能由于食物分布不同而存在垂直结构,但十七年蝉的种群内部不存在垂直结构,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衰退型: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稳定型:各年龄段数量比例相当,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2)生物因素:种内竞争、捕食、种间竞争、寄生、互利共生、人为因素等。
2.(2021高二上·长春期末)种群和群落是生命系统中的两个层次。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大的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未来一段时间种群数量也可能下降
C.山脚到山顶不同海拔高度植被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动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高大的乔木不是一个种群,所以高大的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不符合题意;
B.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但可能由于迁出或意外灾害,未来一段时间种群数量也可能下降,B符合题意;
C.山脚到山顶不同海拔高度植被不同,是由于从山脚到山顶的地形、气候等不同造成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不符合题意;
D.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只能反映一个种群的分布,不能反映动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的空间特征:是指种群的个体在其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2.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3.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垂直分层现象 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同(镶嵌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分层:光照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 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3.(2021高二上·长春期末)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形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高温、避湿等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C
【知识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A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A不符合题意;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形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不符合题意;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等习性采集,C符合题意;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体型较小的小动物可用吸虫器采集,如果作为标本长时间保存应放入酒精中。如果用于实验室培养应放入湿润的棉花中。
2.土壤小动物的特点: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习性。
3.诱虫器采集步骤:
①将取到的土壤样品倒置在金属网上。
②将花盆放在诱虫器上,打开电灯。
4.(2021高二上·长春期末)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某研究团队以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结果如下表所示。生境1为潮间带湿地;生境2为沼泽区;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种 观察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砂砾 甲壳关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A.绿翅鸭、绿头鸭、鹤鹬、青脚鹬及其胃内出现的生物共同组成群落
B.每年10月到2月期间绿头鸭种群数量上升的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说明二者的生态位完全相同,竞争激烈
D.从生境1到生境2再到生境3依次分布着湿地、沼泽区和芦苇区,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绿翅鸭、绿头鸭、鹤鹬、青脚鹬及该地区的其他生物共同组成群落,A不符合题意;
B.每年10月到2月期间绿头鸭种群数量上升的直接原因主要是迁徙,B不符合题意;
C.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但二者的觅食种类不同,说明二者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C不符合题意;
D.从生境1到生境2再到生境3依次分布着湿地、沼泽区和芦苇区,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生物群落。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3.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5.(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下列有关生物种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狮子和猎豹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B.农田中菟丝子和大豆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C.草原牧草和斑马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D.人肠道中的蛔虫与人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答案】B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草原上狮子和猎豹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关系,A正确;
B、菟丝子寄生在大豆植物上,二者属于寄生关系,B错误;
C、斑马捕食牧草,因此草原牧草和斑马之间属于捕食关系,C正确;
D、人肠道中的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属于寄生关系,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③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⑤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或者对双方都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能够独立生活。
6.(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下图1中的甲、乙两种生物与图2中的A、B两种生物之间反映出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种间竞争和捕食 B.捕食和种间竞争
C.互利共生和种间竞争 D.寄生和互利共生
【答案】B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图1中,根据甲先增加先减少、乙随后增加然后减少,可判断二者为捕食关系;图2中,根据A与B是同步性变化,A增加,B减少,且B的数量最终降为0,说明A与B之间是竞争关系,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7.(2021高二上·龙江期末)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请判断下列有关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葵与寄居蟹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其中曲线 表示海葵种群的数量变化
B.小麦和杂草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在数量上同步变化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在同一个培养液中的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的关系可用图②表示,曲线 代表占优势者
【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海葵与寄居蟹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可用图①表示,A错误;
B、小麦和杂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可用图②表示,B错误;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可用图①表示,若彼此分开一方或双方都不能独立生活,C错误;
D、在同一个培养液中的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的关系是竞争,可用图②表示,曲线 a 代表占优势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其中竞争与捕食的两种种间关系曲线图要注意区分。捕食关系的曲线,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曲线变化具有这样的特征“先增加的先减少”。
8.(2021高二上·龙江期末)下列关于教材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B.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统计物种数量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C.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对照组的设计应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D.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A正确;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用于统计生物个体小且数量多,无法准确数清,只能通过目测估计描述一个数量多少的等级,B正确;
C、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就是接近于自然状态的一组。而实验组是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的恒温箱中灭菌1h,目的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尽可能防止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C错误;
D、使用血球计数板时,应先放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逐个计数、样方法、标志重捕法。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3.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实验组是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的恒温箱中灭菌1h,目的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尽可能防止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就是接近于自然状态的一组。
4.红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步骤:(1)取洁净的红血球计数板一块,在计数室上盖上一块盖玻片。(2)将酵母菌液摇匀,用吸管吸取少许。从计数板中间平台两侧的沟槽内沿盖玻片下边缘滴入一小滴。使菌液沿两玻片间自行渗入计数室。用吸水纸吸去沟槽中流出的多余菌液。静置约五分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技术室,之后再转换高倍镜观察计数。
9.(2021高二上·龙江期末)粉红椋鸟喜食蚁虫,群体采取波浪式向前推进,飞行在前面的群体产生的气流和叫声惊扰蝗虫,使其暴露,紧跟其后的个体迅速捕食被椋起的蝗虫,前后个体不停地交换空间位置,保证每一只椋鸟都能获得捕食的机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粉红椋鸟和蝗虫是一个群落
B.粉红椋鸟的这种捕食方式会使其种群数量呈现 型增长
C.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不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
D.粉红椋鸟种群的集群生活有利于其捕食和防御
【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粉红椋鸟和蝗虫没有包含该区域所有的生物,不属于群落,A错误;
B、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受食物、气候等的影响,不会呈现J型增长,B错误;
C、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粉红椋鸟的食物蝗虫等的数量随季节波动,所以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也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C错误;
D、根据题文,粉红椋鸟集群生活,个体之间相互配合,有利于其捕食和防御,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群落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
2.种群数量增长方式常见的有两种:J型、S型,J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不考虑环境阻力,但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往往会受很多环境因素影响。
10.(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大树杜鹃为杜鹃花属中最高大的乔木树种,因量少而珍稀。科研人员为分析大树杜鹃生存环境的群落特征,在大树杜鹃群落设置8块标准样地进行调查,分析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调查结果如下图。其中,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物种的概率。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时随机选取8个样地,每个样地采用五点取样法取样
B.8个样地中物种分布有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C.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布有不同生物,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乔木层郁闭度的大小只影响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对草本层没有影响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由题图分析,调查时随机选取8个标准样地,每个样地采用五点取样法取样,A正确;
B、8个样地中物种分布有差异,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
C、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布有不同生物,是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属于垂直分层,乔木层郁闭度的大小不仅影响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也对草本层有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群落类型是指使用某种共同特征对植物群落进行的划分,所得出的某种等级或群落的抽象类别。通俗的分类有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热带季雨林,温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温带草原,苔原,沼泽等。物种丰富度决定群落结构复杂度,草原、北方针叶林、热带雨林和荒漠比较,热带雨林物种丰富度最大,荒漠物种丰富度最小。
2、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1)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的方法:a、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b、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
3、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11.(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某风景区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根据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中的光能
D.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与栖息空间有关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某风景区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群落的空间结构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
C、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无垂直结构,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C错误;
D、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例:①森林的垂直结构;②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垂直分布也是很明显的。
(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12.(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下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或原始合作、捕食、种间竞争
C.图丙中实验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
D.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A正确;
B、据图分析,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C、图丙中两种生物的竞争最终导致一种生物被淘汰,X生物数z增加,种内竞争加剧,C正确;
D、乙图是捕食关系图,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益,二者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
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
13.(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下列关于四幅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若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甲所示,则该种群数量可能会上升
B.图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C.图丙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此消彼长,他们之间为捕食关系
D.图丁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动物的分层导致的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年龄组成能预测未来种群的变化趋势,图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可能会上升,A正确;
B、据分析可知:图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种群的密度越大,种群增长速率一般越小,B错误;
C、图丙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此消彼长,两者争夺相同区域资源,因此他们之间为竞争关系,C错误;
D、图丁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是光照条件导致的,动物群落垂直结构是由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决定的,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
(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是捕食者,后者是被捕食者。
14.(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要达到下列各项研究目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①种群的数量变化—抽样调查法;②植株上蚜虫的密度—样方法;
③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抽样检测的方法;④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记名计算法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①种群的数量变化--模型法,①错误;
②植株上蚜虫的密度--样方法,②正确;
③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抽样检测法和显微计数法,③正确;
④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④错误。
综上所述,②③正确,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模型法: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①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片形式直观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②概念模型: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对真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
③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酶活性受温度(pH值)影响示意图,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等。
2、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样方法多用于植物,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要求调查目标不移动或者移动范围很小。
3、酵母菌的种群密度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4、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做了统计,调查时,由于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宜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宜标记重捕法),常采用取样器采集,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统计。
15.(2021高二上·河南期末)异色瓢虫和多异瓢虫是蚜虫等多种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研究发现,受蚜虫危害后的植株可以释放挥发性物质来引诱瓢虫,以此帮助瓢虫定位食物。向农田中混合释放此两种瓢虫时,各瓢虫幼虫均倾向于取食异种或同种瓢虫的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农田作物上蚜虫的种群密度
B.两种瓢虫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也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受蚜虫危害后的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D.利用人工合成的挥发性物质引诱瓢虫来防治蚜虫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适合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
B、由两种瓢虫的幼虫均倾向于取食异种和同种瓢虫的卵,这属于两种瓢虫的种间竞争和种内斗争,而非互利共生,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受蚜虫危害后的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为化学物质,能引诱瓢虫,属于化学信息,C正确;
D、利用人工合成的挥发性物质引诱瓢虫,是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而进行的害虫防治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
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
16.(2021高二上·绥化期末)请判断下列有关下图所示的三种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对一方有利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
【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鹰与鼠属于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则a表示鼠,b表示鹰,A错误;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关系,而图①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
C、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不利,C错误;
D、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是种间竞争关系,可用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种间关系包括:①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③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④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⑤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17.(2021高二上·绥化期末)某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石鳖等动物,藤壶、贻贝、石鳖相互之间无捕食关系,但都可被海星捕食。海星被人捕光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藤壶、贻贝、石鳖三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B.海星被捕光后,藤壶成为优势种,其种内斗争加剧
C.该潮间带中全部动物和浮游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D.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生活在该狭长海岸的藤壶种群密度
【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可以推测藤壶、贻贝、石鳖相互之间无捕食关系,且当海星被捕光以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说明三者之间为竞争关系,A正确;
B、海星被捕光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变成优势种,随着数量的增多,种内斗争加剧,B正确;
C、生物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的种群,该地区除了动物和浮游植物以外还有其它的生物,C错误;
D、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长条形地块的藤壶种群密度,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①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③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④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⑤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3、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二、多选题
18.(2022高二下·扬州开学考)白洋淀景区,四季景色分明,水光天色,美不胜收,被称为“华北明珠”。白洋淀景区总面积达366平方千米,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湖区水产丰富,常见的大型水生植物有47种、鸟类有197种,是水生生物“博物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景区内各种鸟类之间有着生态位上的重叠
B.荷花淀中的生物存在种群的垂直分层现象
C.千亩连片的荷花长势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建立湿地公园,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
【答案】A,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景区中各种鸟类之间有着生态位上的重叠,如可能取食相同的食物,A正确;
B、荷花淀中的生物存在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动物的垂直分层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B错误;
C、荷花属于同种生物,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建立湿地公园,改善环境,可以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D正确。
故答案为:AD。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
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
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地保护。(2)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19.(2021高三下·锦州开学考)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稻飞虱和二化螟都是严重危害水稻生长的常发性害虫。稻虱瘿小蜂是一种寄生于稻飞虱卵中的寄生蜂,而受二化螟危害的水稻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对稻虱瘿小蜂有显著的排斥作用。稻田中的青蛙可捕食稻飞虱和二化螟。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稻田中青蛙的种群密度
B.一株水稻上的稻飞虱和二化螟存在竞争关系
C.在没有受到二化螟危害的水稻田中稻飞虱密度更大
D.保护稻田青蛙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A,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析】【解答】A、青蛙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青蛙的种群密度不能用样方法,需要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
B、稻飞虱和二化螟都是严重危害水稻生长的常发性害虫,所以一株水稻上的稻飞虱和二化螟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
C、由于受二化螟危害的水稻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对稻虱瘿小蜂有显著的排斥作用,而稻虱瘿小蜂是一种寄生于稻飞虱卵中的寄生蜂,所以在没有受到二化螟危害的水稻田中,稻虱瘿小蜂更多,则稻飞虱密度会减少,C错误;
D、稻飞虱和二化螟都是严重危害水稻生长的常发性害虫,而稻田中的青蛙可捕食稻飞虱和二化螟,所以保护稻田青蛙可减少水稻受到稻飞虱和二化螟的危害,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
故答案为:AC。
【分析】 1、常见的物种种群密度统计方法有:①样方法:适合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小动物或者植物;②标志重捕法:适合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2、竞争关系的物种种间存在竞争资源、空间等行为;
3、保护有害生物的天敌,可以增加这些生物的环境阻力,从而降低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调节种间关系,减少流向有害生物的能量。
20.(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 章末检测)下列相关的叙述中,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 )
A.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
C.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答案】B,C,D
【知识点】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是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分析】群落研究的水平包括组成群落的生物的数量、空间和遗传等特征,例如:
1、物种丰富度:一定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群落中的物种的种类数,属于群落研究水平,可以区分两个不同的群落;
2、优势种:在一个群落中产量大或作用大,占据主导作用的物种;
3、种间关系: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
4、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三、综合题
21.(2022高二下·大庆开学考)据《汜胜之书》记载,在瓜田中“又种薤(xie)十根……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这种生产就是立体农业的雏形。现代立体农业的实例有:湖北省某林场在板栗林里栽培茶树,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板粟茶树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板栗是一种深根性树种,一般高度为3~4m;茶树是根系较浅的小灌木,高度为1m左右。
(1)题干中两种立体农业生产模式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在有限的空间里,不同植物高矮结合, ,提高了作物产量。
(2)题干中展示的生物群落区别于其他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 。板栗与茶树的根系深度不同,这体现了该地群落结构的 结构,这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 等资源。
(3)由题意可知,该林场的板栗和茶树的生态位存在部分重叠,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该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若要调查一片面积为4hm2近方形板栗林里的板栗树种群密度,可以用 (方法)调查。
(4)若要调查板栗园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用 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5)为对板栗林中某种害虫进行防治,该地果农十分依赖于喷洒农药,除可能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之外,请谈一谈这种做法的害处 (至少写出2点)。
【答案】(1)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物种组成;垂直;水分、矿质营养(无机盐或肥料)
(3)样方法
(4)取样器取样
(5)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也危害板栗食用者的身体健康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1)题干中两种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均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充分的利用了阳光等环境资源,提高了作物产量,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2)生物群落区别于其他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物种组成,板栗是一种深根性树种,一般高度为3~4m,茶树是根系较浅的小灌木,高度为1m左右,两树种合理搭配,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体现了该地群落结构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阳光(地上部分) 和水分、矿质元素(地下部分) 等资源。
(3)样方法一般用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在方形的地块,可以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因此要调查一片面积为4hm2近方形板栗林里的板栗树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调查。
(4)土壤中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5)为对板栗林中某种害虫进行防治,该地果农十分依赖于喷洒农药,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也危害板栗食用者的身体健康。
【分析】1、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3、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22.(2021高二上·绥化期末)下图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组成的变化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 年,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组成,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 相似,此后两年中种群数量将 (增加、减少)。
(2)据甲图分析,在调查的20年间,种群数量接近“J”型增长的时间段是 ,符合此时间段的年龄组成图像是图乙中的 。
(3)在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若部分被标记的个体迁出,则调查结果将 。
(4)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 ,进而增加人口密度。
【答案】(1)10;C;减少
(2)16-20年;A
(3)取样器取样法;偏高
(4)年龄结构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分析题图: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种群的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λ<1,种群数量减少。由图可知,0-4年间,种群数量稳定,4-10年间,种群数量减少,10-20年间,种群数量增加。图乙A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为稳定型,C为衰退型。
(1)据图甲可知,前4年,种群数量保持稳定,4-10年种群数量减少,故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10年。第8年后,λ<1,种群数量减少,故此时鼠群的年龄组成为C衰退型。第8-10年,λ<1,此后两年中种群数量将减少。
(2)16-20年间,λ>1且不变,种群数量接近“J”型增长,符合此时间段的年龄组成图像是图乙中的A增长型。
(3)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形体微小,不能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因此若部分被标记的个体迁出,将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偏少,最终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4)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使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进而增加人口密度。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增长率:指新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是一个百分比,无单位)增长速率:是指新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如个/年,有单位)可用曲线的斜率来表示。
3、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1)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的方法:a、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b、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