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专版】中考语文复习 狂练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复习 狂练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9 08:4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题组一 即景抒情类
一、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问题。
行香子·过七里濑①
[宋]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②,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③。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释】①七里濑(lài):地名。②藻鉴:背面刻有鱼、藻之类纹饰的铜镜。③严陵:东汉名臣,曾助刘秀打天下,后归隐七里濑。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写出溪水湍急、清冽、明澈的特点。
B.上阕写船之行程,创造了清寒凄美的意境,为下阕抒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C.下阕以写水起,以写山结,中间插入议论感慨,衔接自然,含蓄隽永。
D.这首词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超然豁达、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鱼翻藻鉴,鹭点烟汀”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江 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释】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多地,历经磨难,北归无望。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江汉”点题,“思归客”意指诗人思归而不能归,包含着无限辛酸。
B.颔联对仗工整,情景相融,通过描写眼前自然景物,营造凄凉冷清的意境。
C.尾联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与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异曲同工。
D.整首诗格调低沉,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孤独飘零、苦无亲朋的烦闷之情。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①
[宋]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②,去归休。不成③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④元⑤无定,得似⑥浮云也自由。
【注释】①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②归休去:退休、致仕。去,语助词。③不成:反诘词,难道。④出处:指出仕与隐处,做官与退隐。⑤元:同“原”。⑥得似:真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阕主要抒发时光易逝的愁恨,总言忧愁的难以摆脱,为下阕的诉说作铺垫。
B.下阕写自己意欲归耕,寄托了词人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
C.按“避愁—功业难成之愁—时间之愁—羁旅之愁”的顺序,表达了生命的痛苦。
D.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愁绪,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注】
[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释】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的春季,当时,辛弃疾任江东抚司参议官,是江东留守叶衡的部属。
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赏心亭所见所感,下阕宕开,虽着笔轻快,实则发自积郁。
B.上阕三、四两句借烟雨之景,表现了词人无边的怅惘,无穷的感慨,寄托深远。
C.“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鸟愁是虚,人愁是实,体现人愁之深。
D.表达了作者在赏心亭离开叶丞相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词句“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②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③,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④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①真珠:即珍珠。②无由:无法。③欹(qī):倾斜,斜靠。④都来:算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的“寒”字兼写物境与心境,既写出秋夜的凄寒,又衬托出词人孤寒的心境。
B.“天淡银河垂地”一句,语言凝练,寥寥几字便勾画出秋夜辽远空旷的天宇。
C.“残灯明灭枕头欹”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枕头欹”写出主人公悠闲自在的心情。
D.“眉间心上”兼顾外在的表现和内心的感受,突出了思念之情对人折磨之深。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送梁六①·自洞庭山作②
[唐]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③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释】 ①梁六:即潭州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阳入朝。②此诗为送别之作,诗人此时谪居岳阳(巴陵)。③孤峰:指洞庭湖中的君山,其孤峰突起,景色秀丽。
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秋”字,既点明送别的季节,更重要的是借以表达愁情。
B.第二句中的“峰”指洞庭湖中的君山,“孤”字的作用是以峰之孤表现送人者之孤。
C.第三句中的“不可接”,借君山传说的虚无缥缈指代了友人梁六经洞庭湖入朝。
D.结句“心随湖水共悠悠”是指作者看见美丽的洞庭湖水,心里悠闲自得。
2.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宋诗词,完成问题。
放 慵
[宋]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①真有味,应俗②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注释】 ①放慵:疏懒,懒散而不受习惯限制。②应俗:应对仕途俗务。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了杨柳在和煦阳光的熏陶下,枝条舒展、妩媚动人的美景,衬托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句中的“醉”字是诗眼,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海棠盛开,花色红艳如醉,花醉人亦醉的景象。
C.颈联中的“从人笑”“得自藏”表明了诗人与人交往时能左右逢源,深谙官场交际之道。
D.表达了诗人对官场俗务的厌倦和对自己独立人格的坚守。
2.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两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二月四日作【注】
[宋]陆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 此诗作于淳照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流露出了诗人纵情自然的闲适自得之意。
B.诗人借轻柔之风、消残之雪、飞蝶鸣鸠描写了早春的景色。
C.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早春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D.第三句诗中“得意”二字,衬托出作者虽闲居在家却旷达乐观的心境。
2.诗的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请自选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戏答元珍①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②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 ①这首诗是欧阳修被贬官峡州的第二年写给朋友丁宝臣(字元珍)的酬答诗。②冻雷:初春的雷声。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表面是写景,实际上是写诗人被贬官的境遇。
B.颔联写山城早春的奇异景物,写出了橘、笋傲雪斗寒的生命力。
C.颈联写诗人的心情,既感到了被贬“天涯”的冷漠,也感悟到了严寒中的春意。
D.“洛阳花下客”和“野芳虽晚”是荣辱迥异的两种对照,“不须嗟”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对前途的担忧。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春 尽
[唐]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篇一开始,就抓住“醉酒”这个行为来突出“惜春”之情。不光是醉,而且是连日沉醉,醉得昏昏然,甚至醉后还要继续喝酒,以致衣服上溅满了斑斑酒痕。这样反复渲染一个“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之情揭示出来了。
B.颔联中接连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了诗人的悲凉情绪。颈联转入抒情,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
C.尾联借流莺的殷勤相顾,略解自己的春愁,表面上冲淡了全诗的悲剧色调,实际上将那种世无知音的落寞感隐藏得更为深沉,表现得更耐人寻味。
D.全篇扣住“春尽”抒情述怀,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悲,感情层层加深,而又自始至终不离开春尽时的环境景物,即景即情,浑然无迹。
2.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间四句精当传神的描写,是首句中的“画图”的抽象概括,是末句的“勾留”之情的基础。
B.颔联和颈联中,诗人以华美新奇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山水的旖旎风光。
C.诗人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出新。
D.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歌主旨。
2.最绕不开杭州之美的一个诗人,当推白居易。在白居易的这首诗中,你读到了怎样的一种“杭州之美”?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二 羁旅行役类
十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
水仙子·舟中
[元]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①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②,诗和雪缴缠③。一笑琅然④。
【注释】①青荧:青光闪映。②鏖战:激战。③缴缠:纠缠。④琅然:笑声朗朗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曲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中的孤舟、灯火是静景,朔风、飞雪是动景,动静结合。
B.寂静的深夜,“朔风”骤起,作者推开船窗,惊喜顿生。
C.全曲始终洋溢着欢畅愉悦之情,是羁旅作品中少有的洒脱、豪放之作。
D.全曲写湖上雪景,以情设景,又以景衬情,语言隽永,生趣盎然。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渡 江
[宋]陈与义①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
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
雨余吴岫②立,日照海门③开。
虽异中原险,方隅④亦壮哉!
【注释】①陈与义: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1129年夏天,诗人奉诏由闽入越,趋赴绍兴行在,任起居郎。1130年,随车驾返回临安,诗为渡钱塘江时而作。②吴岫(xiù):吴山,在钱塘江北岸。③海门:指钱塘江口。④方隅(yú):边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客”是诗人自称,点明了诗人在北宋灭亡后避乱江南的客居身份。
B.颔联两句使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渡江时的情景,气象苍茫,境界开阔。
C.“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两句赞美江南地带,尽管险固有异中原,但也擅有形胜,倘能卧薪尝胆,上下同心,那么国家复兴有望。
D.这首诗由抒情写起,中间两联写景,寓情于景,最后以抒情作结。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宋]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①,高柳乱蝉嘶。夕阳鸟②外,秋风原③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④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注】①马迟迟:马行缓慢的样子。②鸟:又作“岛”,指河流中的洲岛。③原上:乐游原上,在长安西南。④狎兴:游乐的兴致。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了词人跋涉在夕阳古道上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抒写了茫然失意的情怀。
B.“目断四天垂”一句,写词人极目远眺,只见那广阔的天空如幕帐般向下四垂。
C.“归云一去无踪迹”一句中,用“归云”喻指往昔经历而现在不可复返的一切。
D.“不似少年时”一句流露出词人对宦途的心灰意冷及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2.分析“高柳乱蝉嘶”一句中“乱”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晚泊岳阳
[宋]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 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①。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②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③去如飞。
【注释】①失江路:意谓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②阕(què):量词,用于词或歌曲。③楫:船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停舟的地点及周围的氛围。
B.颈联描绘月下晚唱,渔歌与城里钟声融合在一起,在浩渺的江面上弥漫无际。
C.尾联中诗人运用交错的声色描绘,在虚景的描写中灵动地寄寓自己旷达、孤寂的矛盾心境。
D.抒发了诗人旅途思归的情感,语句平易流畅,情意深婉曲折。
2.这首诗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螺川①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②。
【注释】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②孤亭:这里指螺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写螺川风光,为后文写离情别意打下基础。
B.颔联中“梦”“星”既说明行舟时辰之早,又体现了诗人是在睡眼蒙眬中离别螺川的。
C.颈联承上联扩大视野,放眼天际水涯,写舟中近看的赣江秋晓。
D.这首诗融情入景,描景成画,清峭的意境中充溢着离情别绪。
2.这首诗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绝句二首》(其二)①
[唐]杜甫
江碧鸟逾②白,山青花欲③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④。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②逾:更加的意思。③欲:好像。④归年:回去的时候。
1.下面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第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乐景写哀情。
B.诗歌描绘了一幅水雾迷蒙的春光图。
C.诗中的“江”“鸟”“山”“花”被涂上了碧绿、莹白、青翠、绯红的色泽。
D.景物虽好,但春归人未归,流露出浓浓的乡愁。
2.请赏析“山青花欲燃”中“燃”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三 山水田园类
十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破阵子·春景
[宋]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②赢。笑从双脸生。
【注释】 ①新社:指春社,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②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1.下列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清淡的笔触,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传神地绘景写人,内容生动而鲜活。
B.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梨花”两句既点明季节,又写出季节与景物的关系。
C.词的下片写人,“巧笑”二字通过情态描写塑造了“东邻女”聪明活泼、单纯美好的形象。
D.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段,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时的情感。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
题 画
[明]沈周
嫩黄杨柳未藏鸦,隔岸红桃半著花。
开眼阑干接平楚①,夹洲亭馆跂②长沙。
悠悠鱼泳知人乐,故故③鸥飞照鬓华。
如此风光真入画,自然吾亦爱吾家。
【注释】①平楚:登高远望,见树梢齐平。楚,树丛。②跂:垂足而坐,脚跟不着地。③故故:沙鸥鸣叫的声音。
1.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明丽、生机盎然、不乏动感的暮春图景,给人以无限的联想,诗人畅快的心绪油然而生。
B.颔联中的“跂”字生动传神,把亭馆拟人化,使颔联与首联气息相连,富于生趣。
C.围绕“题画”,从色彩、画面联想到“画”里的声音、心绪、思想等。
D.尾联用平白的口语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可堪入画的美景的喜爱之情。
2.自选角度,赏析“悠悠鱼泳知人乐,故故鸥飞照鬓华”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①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②,
牛衣③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④,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①公元1078年,徐州春旱,太守苏轼曾率众求雨。②缫车:缫丝所用的器具,纺车。③牛衣:蓑衣。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④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从农村常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上片写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点染出一幅初夏时节农村风俗画。
C.“村南村北响缫车”通过写嘈杂的“缫车”声,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烦躁郁闷之情。
D.上片写景,重在路途之声;下片记事,转写词人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2.这首词清新朴实,明白如话,“敲门试问野人家”中“试问”两字就让词人形象栩栩传神。请结合本句内容,分析词人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注】
[宋]辛弃疾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注释】这是词人被重新起用,出任绍兴知府,经过浙江常山时写的一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两句描绘了农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早稻丰收的喜悦之情,展现出一幅自然和谐的江南农村画卷。
B.“沽酒”和“煮纤鳞”极具画面感,生动再现了农家生活的美好恬静、其乐融融,传神地表现了淳厚朴实的乡风。
C.“卖瓜声过竹边村”一句让人想象到卖瓜人在绿竹丛生的村庄叫卖的场面,让人如临其境,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作者运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多角度描绘了农家生活,间接表达了落寞之情。
2.赏析“更无留影霎时云”中“更”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2.自选角度,赏析“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夜归鹿门歌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①渡头争渡喧②。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③,忽到庞公④栖隐处。
岩扉⑤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①渔梁:洲名,在湖北襄樊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渠洲,庞德公所居。”②喧:吵闹。③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④庞公:庞德公,襄阳人,东汉隐士,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⑤岩扉:石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前一句写古寺的幽静, 后一句写渡头的喧嚣。
B.颔联写诗人乘船归家,村人们也随着他回到了江村各自的家中。
C.按照时空的顺序,依次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
D.这首诗与《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来写环境的静谧。
2.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用典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狼山观海
[宋]王安石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①仙人何处觅?灵槎②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注释】①阆苑:即阆风之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②灵槎: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
1.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起全篇,突兀峥嵘。“万里昆仑”言地势高,水量大,气势恢宏。用“谁凿破”的提问,更是想落天外。
B.颔联写近景。上句的静景和富有动态感的下句相映衬,使人更觉得春意勃郁。
C.颈联宕开一笔,点明此处犹如仙境。从上两联的虚写转为实写,意在说明狼山实为仙人居所。
D.尾联总结全诗并发出感慨。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宋]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由小径写到山色,由近及远描摹了绿草如茵,烂漫的野花在阳光下更显得繁茂艳丽的图画。
B.颔联用“纵横”与“高下”相对,经纬交织,构成了一幅和谐匀称的画面,由此可见自由宁静气氛。
C.尾联写自己的感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之情。
D.全诗以含蓄隽永之语描摹自然宜人之景,与陶渊明诗的风格相近。
2.请从表现手法上对颈联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六、古诗词鉴赏。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注】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太乙:终南山的别称。
1.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近天都”极写其高大雄伟;而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
B.颔联写近景。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淡淡“青霭”,“青霭”似有若无,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C.尾联叙事。既表达出诗人留恋美景,还想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愿望,又用“隔水问”的声音,反衬出山间的幽深寂静。
D.这首诗游踪清晰可见。诗人远望终南山,人在山外,然后诗人已身在山中,接着登顶,最后准备投宿,人还在山中。
2.请赏析“阴晴众壑殊”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四 托物言志类
二十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南轩竹
[宋]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潇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释】 琅玕(lánɡ ɡān):翠竹的美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的竹子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还是霜雪中,都呈现出潇洒的姿态。
B.颔联写风吹竹子飒飒作响,雨洗翠竹明亮干净,诗人烦心消散,心情晴朗。
C.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了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
D.这是一首咏物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南轩竹隐喻了诗人心志。
2.赏析“新笋巧穿苔石去”中“穿”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八、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写出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表现作者对春天逝去的可惜之情。
B.最后两句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词人才意识到:春天确实是回不来了。
C.这首词以景物描写为主,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D.这首词的高妙之处在于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观 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①全无一点尘②。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③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①胸次:胸中,心里。②尘:杂念。③金鞍玉勒:泛指马鞍、笼头的贵美。金鞍,饰金的马鞍。玉勒,饰玉的马笼头。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用写实的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表现了诗人读书时的专心致志,如饥似渴。
B.“活水”一句化用朱熹名句,说明坚持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永远清澈。
C.“东风”一句说明读书要勤奋,不断增长新知,如同东风催百花,染绿柳,令人心旷神怡。
D.尾联以游手好闲的贵公子反衬,显示了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冬 柳
[唐]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柳树的位置在江边,柳树的形态是零落萧条。
B.诗的后两句写霜风劲吹、枯枝断落、鸥鸟惊飞的情景,富有画面感。
C.诗人用精练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具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D.诗中写景动静结合,前两句是静景,后两句是动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咏山泉
[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平和自然。
B.尾联写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依旧是那么清澈。
C.颔联从反面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颈联从正面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
D.全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托物言志,借咏山泉明诗人心志,趣远情深。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咏 潮
[宋]米芾
怒气号声迸海门①,州人传是子胥魂②。
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势与月轮齐朔望,信如壶漏报晨昏。
吴亡越霸成何事?一唱渔歌过远村。
【注释】 ①海门:指钱塘江与海交汇的地方,是海潮入江的必经之处。②子胥魂:子胥即伍子胥,他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夫差听信谗言而被“赐剑自裁”。传说他死后,灵魂化为波涛之神。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气号声迸海门”一句,先声夺人,以形象、凝练的语言状写钱塘江潮水经过海门之时,涛声震耳、浪花迸溅的雄壮景象。
B.“州人传是子胥魂”一句融历史传说于诗中,仿佛潮水因子胥之冤而奔涌激荡,怒号不已,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发人深思。
C.颈联中“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壶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器,该联写因潮水涨落有规律,人们就据此确定日期和时间。
D.“吴亡越霸成何事”指历史上的兴衰变迁算不了什么,这是诗人观潮的感慨;“一唱渔歌过远村”抒发了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2.“天排云阵千雷震”一句有版本作“天排云阵千家吼”,你喜欢哪一个版本?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卷银山万马奔”中的“卷”字用得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问题。
感遇①(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③。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②葳蕤:茂盛。③皎洁:皎明洁净。④自尔为佳节:指兰、桂各自适应季节的特性。⑤林栖者:指隐居者。⑥闻风坐相悦:借用典故。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
1.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实写了“兰叶”“桂华”等意象,虚写了“春”“秋”“林栖者”“风”等意象。
B.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
C.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与超脱。
D.本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
2.诗人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表达了怎样的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五 怀古伤今类
三十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唐]戎昱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注】。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注释】 獬豸(xiè zhì)冠:指古代御吏等执法官戴的帽子,后指御史等执法官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诗人对去年的回想,当时在长安受到重用时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B.颔联中诗人从眼前霜雪漫天的情景联想到自己被贬的处境,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C.颈联中的“身寄穷荒报国难”一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身处偏远,不能回长安的哀伤。
D.尾联中写作者身寄穷荒等不到北方的任何消息,深感绝望而不由得泪流满面。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五、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②,身老沧洲③。
【注释】 ①梁州:古陕西地,此指汉中前线。②天山:这里代指西北边境前线。③沧洲:水边陆地,常指隐士居住之地。这里指陆游退隐所住的镜湖之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抒写了词人当年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B.“尘暗旧貂裘”借写旧时貂裘戎装已是尘封色暗,表达惆怅悲凉的心情。
C.下片“泪空流”一句中 “空”是“白白的,徒然”的意思。
D.全词塑造了一个虽然垂垂老矣力不从心,但因有将士守边,能安心养老的爱国词人形象。
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六、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天仙子
[宋]张先
水调①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②,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③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 ①水调:曲调名。②流景:流逝的年华。③并禽:指鸳鸯。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愁、时光流逝之叹。
B.“送春春去几时回”中的“春去”,既指春光已去,又指年华易逝。
C.“明日落红应满径”实写眼前之景,经过一夜春风摧残,落红满径。
D.这首词用词凝练,意象丰富,以工巧之笔表现了一种恬淡、朦胧之美。
2.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弄”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宋]向子INCLUDEPICTURE"諲K.TIF" INCLUDEPICTURE "諲K.TIF" \* MERGEFORMAT ①
紫禁②烟花一万重,鳌山③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④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⑤。五侯⑥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释】 ①向子INCLUDEPICTURE"諲K.TIF" INCLUDEPICTURE "諲K.TIF" \* MERGEFORMAT :字伯恭。前半生亲睹北宋之盛,金兵进犯、宋室南渡后,他力主抗金,因得罪秦桧,于是挂冠还乡,卜居江西临江。②紫禁:指汴京皇宫。③鳌山:指元宵节的灯山。④端拱:端坐拱手。⑤驾回龙:龙驾回宫。⑥五侯:泛指权贵之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七句以流利轻快的笔触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繁盛景象。
B.在结构上打破了词调分片的定格;从词意看前七句和后两句构成了两个迥异的画面。
C.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这种盛与衰、乐与哀相互映衬的手法,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D.“而今”二字把上元节狂欢的画面推向了遥远的过去,这是化虚为实的有力一笔。
2.词的结尾“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六 思乡怀人类
三十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 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②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③舍,翛然④尚闭关。
【注释】 ①箭: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②牖:古代的窗户。③袁安:东汉大臣,袁安还没有做官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境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这里用于指胡居士。④翛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诗人听着声声更漏,一夜未眠,拂晓时分,对镜自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B.颔联写诗人夜间隔窗听见竹动的声响,清晨推门一看,才发现满山已是皑皑白雪。
C.颈联对雪展开铺写,从天空到地上,从深巷到广庭,立体描绘出素静的雪景。
D.尾联由实入虚,由雪景描写转入对人的怀想,表达诗人对袁安的关怀和敬仰之情。
2.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是写雪景的名句,历来评价很高,任选一联赏析其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九、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眼儿媚
[宋]石孝友①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②,数竿修竹③,几叶芭蕉。
【注释】 ①石孝友:南宋词人,字次仲,江西南昌人。②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③修竹: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叠词连用,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
B.下片从对方的角度着笔,叙写自己的相思之情,叙事言情朴实直率。
C.“萱草”“修竹”“芭蕉”三个意象,加倍突出了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
D.本词与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同属婉约词风。
2.从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的角度,简要赏析上片“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十、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唐]杜牧
远信初逢双鲤①去,他乡正遇一阳生②。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③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④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注释】 ①双鲤:借指书信。②一阳生:借指节气冬至。③辇下:指京城。④晏裘:春秋齐相晏婴,以力行节俭著称,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后比喻节俭或处境困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点明是在冬至日于他乡写信寄出的。
B.颔联把家愁、国忧两种情感加以对照,反面衬托对弟弟的殷切思念。
C.尾联写飒飒寒风已让诗人深感不安,冷雪更是让人焦急心忧。
D.这首诗感情深挚,联想丰富,语言深婉,富有生活气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七 边塞征战类
四十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 ①梅花何处落:笛曲《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雪净”“牧马”“月明”等词语渲染出一种和平宁谧的气氛。
B.后两句描绘了梅花纷落的虚景,与前面月明雪净的实景共同营造出一个美妙旷远的意境。
C.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佳作。
D.这首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边关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情,含蓄隽永,深沉而不低沉。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恨 别①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②急为破幽燕。
【注释】 ①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成都所作。②司徒:指唐军将领李光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诗歌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B.颔联第一句描述蜀中草木盛衰变易,承接上句暗示诗人已流落蜀中多年。
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委婉表达无限情思。
D.尾联意为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又担心司徒不乘胜追击而退缩。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八 赠友送别类
四十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了诗人在淮上与阔别十年的故人再次重逢的情景。
B.从题目中“喜”字可以看出,全诗始终洋溢着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
C.尾联以“淮上有秋山”作答,含蓄深沉,令人回味。
D.诗歌语言自然流畅,凝练概括,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十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碛西①头送李判官入京
[唐]岑参
一身②从远使③,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④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注释】 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②一身:指诗人独自一人。③远使:指诗人应边塞大将高仙芝聘请,离开长安赴安西任职。④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诗人借用这个典故喻指安西在天之尽头,非常偏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样是写送别,诗人开头却反其意着笔,从自己孤身一人入塞写起。
B.首联“一身”和“万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形单影只、边塞遥远的特点。
C.颈联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极写了安西地理位置的偏僻、身处此地时视野之狭窄。
D.尾联中的“子”是诗人的朋友李判官,醉题家书的是诗人自己。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十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甲】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①叔
[唐]李嘉祐
细草绿汀洲,王孙②耐薄游。
年华初冠带③,文体旧弓裘④。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⑤,应念倚门愁⑥。
【乙】春夜别友人(其一)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⑦,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 ①使君:古对州郡长官的尊称。②王孙:这里指王牧。③冠带:这里指及冠之年,古代男子二十岁称冠年。④弓裘:比喻子承父业。⑤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⑥倚门愁:让父母挂念、担忧。⑦琴瑟:比喻友情。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为送别诗,借诗中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离别时的气氛和情绪。
B.甲诗颔联写王牧刚到及冠之年,文章的体裁风格就与父亲的相同,这是对他才华的赞许。
C.乙诗首联写别筵将尽,分别在即时的热闹状态和送别友人时的心理。
D.甲诗尾联设想王牧叔父舍不得他离开,但母亲还在倚门等待他归来;乙诗尾联写友人远去,诗人盼望能再相聚。
2. 甲乙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C
2.描写了鱼儿在明镜似的水面畅游,白鹭在水雾朦胧的沙滩栖息的图景。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水中有鱼,汀上有鹭,显得生机盎然。营造了明净安闲的意境,作者借景抒情,表现了热爱自然,淡看功名的思想情趣。
二、
1.D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落日”比喻“暮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进取以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三、
1.C
2.赋予“愁”以人的行为(拟人),写出“愁”之如影随形,无法逃避。
四、
1.D
2.示例一: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青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的景象,写出了山之连绵,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群山比喻成奔腾的万马,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的景象,写出了山之连绵,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示例三: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将静态的山写活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的景象,写出了山之连绵,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五、
1.C
2.示例一: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细碎的声音,衬托出秋夜寒寂,烘托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
示例二: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描写纷纷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的树叶和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细碎的声音,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氛围,侧面烘托出词人孤寂落寞的心境。
六、
1.D
2.前二句是实写,写了洞庭湖上的山水景色。后两句虚写,以心与湖水相比,心潮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不舍。表达了对朋友入朝的钦羡之情。
七、
1.C
2.运用对比手法,将“放慵”与“应俗”(“有味”与“苦”)作对比,突出了放下官务的悠闲自在和应对官场俗务的苦恼,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八、
1.B
2.示例一: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赋予“飞蝶鸣鸠”和“东风”以人的情感。在“飞蝶鸣鸠俱得意”与“我”的“闲愁”的对比中,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失意苦闷的情绪。
示例二:运用衬托的写法。以“飞蝶鸣鸠”的“得意”,反衬此时诗人心中的失意苦闷。
九、
1.D
2.抒发了诗人由早春物候而感发的特定境遇下的深切感慨:既有谪居山乡的抑郁、寂寞,又有排遣内心苦闷的自我宽慰,更有身处逆境下不甘消沉的乐观、豁达。
十、
1.B
2.颔联选取了“水、花、云、村”四个意象。描绘出枝头的花瓣片片飘落到水面上,又随着涓涓细流漂浮,孤零零的小村上空一块一块的云彩随风洒下一阵阵雨点的画面。
十一、
1.A
2.示例:从“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 两句,读到了春日杭州峰峦叠翠、春水如镜的山水之美;从“月点波心一颗珠”一句中,读到了春日杭州西湖的月夜之美;从“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两句,读出了一种杭州农人的生活之美。
十二、
1.D
2.运用拟人手法,把风雪人格化,作者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作者的元曲又同飞雪互相纠缠、鏖战,这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示表现出了风雪的劲猛,充满豪迈之情。
十三、
1.B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长期在江南避乱,客居异乡的孤独,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复兴充满希望和卧薪尝胆以图恢复中原的决心、信心。
十四、
1.D
2.首先,“乱”字表现蝉声纷乱,这纷乱的蝉声与上阕的夕阳、秋风、荒原等景物一起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气氛;其次,“乱”字也烘托出词人内心的纷扰与烦乱。
十五、
1.C
2.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面空阔,明月渐渐升起,天水相接的景色。
十六、
1.C
2.尾联写船行之后,诗人回首眺望的情景,写出了螺山为之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
十七、
1.B
2.“燃”是燃烧的意思,“燃”字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朵朵山花红艳无比,就像燃烧着的一团旺火。这就将花的颜色写活了,富有动感,更突出了山花的红艳与灿烂。
十八、
1.D
2.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许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不时传来几声黄鹂清脆的啼叫。
十九、
1.A
2.示例:这一联写河中鱼、洲上鸥的欢快身影。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中悠悠游动的鱼有同样欢乐的人的心境;借鸥鸟的白色与人鬓边白发相照应的情景,写出阅历丰富之人面对自然的娴静意趣。
二十、
1.C
2.塑造了一个平和谦逊的太守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在久旱逢雨后看到百姓安居乐业的喜悦之情。
二十一、
1.C
2.一个“更”字,表现了夏天独特的天气变化,既见笔势挺拔峭劲,更觉空灵跳动,生动地表现出夏日多变的山村气象。
二十二、
1.C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天忽然晴了,群山原被雾幔遮住了,现在山把帘幔卷起,但许多云还没有散去,还故意作态,山上没有散去的云像人披了件衣服似的,赋予“山”和“云”以人的动作和形态,表达了诗人对雨后春景的喜爱之情。
二十三、
1.B
2.诗人借用庞德公隐居鹿门山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隐逸情怀。
二十四、
1.C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临狼山所看到的气势磅礴之景,表达了诗人的欣喜和赞美之情。
二十五、
1.D
2.“鸡鸣午”“犬吠昏”,以动衬静,衬托出山村的静谧、和谐。表达了诗人对山村宁静、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二十六、
1.A
2.这句诗描写出诗人在山上俯瞰,山中的众多沟壑都显出独特的形态。“众壑”与上句中的“中峰”相呼应,突出了终南山的雄伟壮大,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二十七、
1.C
2.示例:穿,穿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破土而出的情景,表现了竹子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诗人对其坚韧顽强精神的赞美。
二十八、
1.C
2.示例: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春天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呼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表现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表达词人对春天的爱恋。含蓄表达了对春光已逝的无奈和惆怅之情。
二十九、
1.A
2.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从早到晚与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的情景(或表达了诗人对读书的喜爱)。
三十、
1.C
2.诗人通过对冬天萧瑟凄寒之景及零落萧条的冬柳形象的描写 ,抒发了孤独、寂寞的情感。
三十一、
1.C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追求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也表现出隐退山林之意。
三十二、
1.C
2.示例:喜欢“千雷震”。“千雷震”比“千家吼”的声响更大,气势更壮,以此设喻,更能表现钱塘潮奔腾而至的雄壮景象;打雷与“云阵”都属于天气现象,由云阵到雷声,联想自然、贴切。
3.表现了潮水的翻卷状态,突出了潮水的迅猛有力。
三十三、
1.D
2.借兰桂的清香出于自然,不是借助于他人的欣赏而扬名,表达了诗人不慕虚荣,不阿谀权贵的品质及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坚贞清高的气节。
三十四、
1.C
2.示例一:虚实结合,“梦随行伍朝天去”是虚写,诗人梦见自己跟随队伍前行;“身寄穷荒报国难”是实写,诗人现实中身居穷乡僻壤,难以实现报国之志,一虚一实,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示例二:直抒胸臆,“身寄穷荒报国难”一句中的“报国难”是诗人直接抒发身居穷乡僻壤,难以实现报国之志的愤懑之情。
三十五、
1.D
2.示例:直抒胸臆或者直接抒情。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三十六、
1.C 
2.示例:弄,舞弄。花舞弄影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在风中摇曳的妩媚多姿,表达了作者邂逅春意的愉悦和欣慰之情。
三十七、
1.D
2.表达了词人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眷恋, 对往事若梦的人生喟叹,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怅恨,今昔盛衰巨大反差的失落感。
三十八、
1.D
2.颔联:“隔牖风惊竹”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作者隔窗听见竹子发出的声响,以为是风吹竹林的声音,实则是夜来大雪纷纷,雪打竹叶,簌簌作响。“风惊竹”三字,没有直接从视觉的角度写雪,却从听觉角度侧面将大雪纷纷的景象描摹出来。
颈联:“洒空”“积素”动静结合,分别描写了雪花的动态和静态,既描绘下雪的情景,又写出雪下得很厚,为下文写想到友人作铺垫。
三十九、
1.B
2.虚写(由实入虚),想象对方“眉峰翠减,腕玉香销”的情状,表达了词人(或主人公)的无尽思念。
四十、
1.B
2.这首诗从日常生活入笔,借冬至节令气候变冷抒发情感,寄托了诗人对弟弟情深意切的关心。
四十一、
1.D
2.冰雪消融,胡地又回到了牧马的时节,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夜色苍茫清澄,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四十二、
1.D
2.①因战争而不得不流落他乡的孤独飘零之感;②远离家乡不得归而产生的浓烈的思家忆弟之情;③不能重返故土而老于蜀中的年华逝去之悲;④连战皆捷希望破幽燕平定叛乱的国家命运之忧。
四十三、
1.B 
2.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十年的漂泊经历比作浮云,将岁月比作流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漂泊经历的沧桑及分别多年的伤感之情。
四十四、
1.C
2.①诗人的思乡之情,送别友人之情;②勇于投身军旅,报效祖国的豪情。
四十五、
1.C 【解析】乙诗首联的意思是“银烛吐着缕缕青烟,金杯对着盛筵美宴”,是写分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分别在即时的热闹状态”表述不准确。
2.甲诗抒发了诗人对春日山野的喜爱之情;乙诗抒发了出离别时难舍难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