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专版】中考语文复习 狂练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复习 狂练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9 08:5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题组一 人物传记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选自《晋书·王导传》)
江左夷吾
周INCLUDEPICTURE"YI.TIF" INCLUDEPICTURE "YI.TIF" \* MERGEFORMAT ①奔琅邪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②,见睿微弱,谓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新亭对泣
诸名士相与登新亭③游宴,周INCLUDEPICTURE"YI.TIF" INCLUDEPICTURE "YI.TIF" \* MERGEFORMAT 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④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周INCLUDEPICTURE"YI.TIF" INCLUDEPICTURE "YI.TIF" \* MERGEFORMAT (yǐ):西晋时大臣、名士,下文的琅邪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桓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西晋大臣。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②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③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④戮:同“勠”,并力,勉力。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奇(   )    (2)因(   )
(3)谢(   )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三则短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①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②。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③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减)
【注释】①偃卧瘠馁:卧床挨饿。②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③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堪(   )    (2)躬(   )
(3)语(   )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陶渊明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②有声。
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③余习。锼刻骈偶④,淟涊⑤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⑥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⑧词约,多取《春秋》遗旨。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知言。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释】①荻:形似芦苇的植物。②嶷(yí)然:形容年幼聪慧。③五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④锼刻骈偶:指刻意修饰文辞,一味追求对偶。⑤淟涊(tiǎn niǎn):污浊。这里指五代以来的文风绮丽污浊。⑥论卑:指文章观点见识浅陋。⑦立说于左:指加上自己的跋语。在书画、文集等后的题词称为“跋语”。⑧法严:笔法严谨。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且(   )    (2)咸(   )
(3)约(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识者以为知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欧阳修研习韩愈遗稿的表现体现了他哪两方面的特点?而苏轼的话又体现了他哪方面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胡居仁,字叔心,余干人。闻吴与弼讲学①崇仁,往从之游②,绝意仕进。其学以主忠信为先,以求放心③为要,操而勿失,莫大乎敬,因以敬名其斋。手置一册,详书得失,用自程考④。筑室山中,四方来学者甚众,皆告之曰“学以为己,勿求人知。”语治世⑤,则曰“惟王道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所著有《居业录》,盖取修辞立诚⑥之义。每言“与吾道相似莫如禅学。后之学者,误认存心多流于禅,或欲屏绝思虑以求静。不知圣贤惟戒慎恐惧,自无邪思,不求静未尝不静也。故卑者溺于功利,高者骛于空虚,其患有二:一在所见不真,一在功夫间断。”尝作《进学箴》曰:“诚敬既立,本心自存。力行既久,全体皆仁。举而措之,家齐国治,圣人能事毕矣。”
居仁性行淳笃⑦,居丧骨立⑧,非杖不能起,三年不入寝门。与人语,终日不及利禄。布衣终其身。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释】①讲学:研习,学习。②游:研习。③放心:善心。④程考:此处为“考察”之意。⑤治世:治理国家。⑥修辞立诚: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⑦淳笃:质朴厚重。⑧立:树立。这里指瘦骨嶙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意(   )    (2)故(   )
(3)患(   )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惟王道能使万物各得其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行既久,全体皆仁。举而措之,家齐国治,圣人能事毕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本心”所指,谈谈你对本文“本心自存”中“本心”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君,字彦和,名靓①。父侠,早世②,母勉以读书。一日,投笔叹曰:“天下方扰扰③,男儿当搴旗斩将,立功边陲,显名于无穷。安能龌龊④事章句⑤哉?”闻大将军岳飞衔命平虔⑥寇,即挺身从之。会奔母丧,不竟其功。释服⑦,走淮南,以策干张丞相。丞相奇其材,遣隶淮西总管孙晖麾下,积功授承信郎。
绍兴十年夏,番将翟将军入寇,晖分兵御之。君独与部曲⑧昼夜转斗,至西京⑨天津桥南,大小数十战,杀伤不可胜计,卒⑩俘翟将。君乘胜逐北 ,敌益济师 ,遂死之,时五月二十四日,年三十有一。
(选自周必大《忠义李君传》)
【注释】①靓:李靓,龙泉(今江西遂川县)人。②世:去世。③扰扰:纷乱的样子。④龌龊:局促,拘于小节。⑤事章句:分析书中的章节和句读。泛指通过读书以登仕途。⑥虔:今江西赣州的旧称。⑦释服:除丧,解除丧服。意思是服丧期满。⑧部曲:泛指将士。⑨西京:即河南洛阳。⑩卒:终,最后。 逐北:追逐败走的敌军。 益济师:增加救兵。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会(   )    (2)奇(   )
(3)御(   )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男儿当搴旗斩将,立功边陲,显名于无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小数十战,杀伤不可胜计,卒俘翟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靓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二 读书学习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幼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 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 ,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 ,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 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 无异。汝辈于此,极 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注释】①迥异:相差根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蓰(xǐ):数倍。⑤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⑦华:花。⑧诡僻:荒谬邪僻。⑨《左》《国》:《左传》《国语》。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 曹:辈。 拱璧:大壁,泛指珍宝。 义蕴:内在的意义。 发越:散播。 举:举出。 枵(xiāo)腹:腹中空虚。 极:同“亟”,急。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固(   )    (2)安(   )
(3)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画波浪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安熙从学
安熙,字敬仲,真定藁城人。祖滔,父松,皆以学行淑其乡人。熙既承其家学,及闻保定刘因之学,心向慕焉。熙家与因所居相去数百里,因亦闻熙力于为已之学,深许与之。熙方将造其门,而因己殁①,乃从因门人乌叔备问其绪说。盖自因得宋儒朱熹之书,即尊信力行之,故其教人,必尊朱氏。然因之为人,高明坚勇,其进莫遏。熙则简靓和易,务为下学之功。其《告先圣文》有曰:“余力学文,穷理尽性②。循循有序,发轫③圣途。”其用功平实切密,可谓善学朱氏者。
熙遭时承平,不屑仕进,家居教授垂数十年,四方之来学者,多所成就。
(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殁(mò):死。②穷理尽性:穷究事理。③发轫:指出发。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慕(   )    (2)方(   )
(3)备(   )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亦闻熙力于为已之学,深许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居教授垂数十年,四方之来学者,多所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此文,你觉得安熙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勤 学
王守仁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①谦抑为上。
诸生试观侪辈②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③,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④,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
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改)
【注释】①确:确实,踏实。②侪(chái)辈:同辈。③无能自处: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④乐易:乐观和蔼,平易近人。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盈(   )    (2)鄙(   )
(3)窃(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守仁选择学生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三 哲理感悟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象虎斗驳
楚人有患狐者①,多方以捕之,弗获。或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②,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③下,狐入遇焉,啼而踣④。
他日豕暴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⑤。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驳⑥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呴而前⑦,攫而噬之,颅磔而死⑧。
(选自《郁离子·象虎》)
【注释】①患狐者:受狐狸扰害的人。②詟(zhé)而亡其神:害怕得丧魂落魄。詟,恐惧、害怕。③牖(yǒu):窗户。④踣(bó):跌倒,仆倒。⑤掎(jǐ)诸衢:把守在大道上。掎,牵制,这里有“把守”的意思。⑥驳:传说中似马非马的动物的猛兽名。⑦雷呴(hǒu)而前:雷鸣般地吼叫着奔上前来。呴,同“吼”。⑧攫(jué)而噬之,颅磔(zhé)而死:抓住他就咬,楚人被撕裂了头颅死去了。攫,用爪子迅速抓取。噬,咬。磔,裂开。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咸(   )    (2)逸(   )
(3)止(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蜀之鄙有二僧(节选)
蜀①之鄙②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③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选自《白鹤堂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蜀:四川。②鄙:边远的地方。③语:读(yù),告诉,对……说。④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之(   )    (2)恃(   )
(3)色(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臻问于孟子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①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②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③。’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④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有删改)
【注释】①兼金:好金,上等金。②镒(yì):重量单位名称。③赆(jìn):临别时赠送的礼物。④未有处:指没有理由接受礼物。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馈(   )    (2)戒(   )
(3)兵(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待金钱问题,你从孟子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四 山水游记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河水龙门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①,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②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③,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④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⑤怒,鼓若山腾,浚波颓迭⑥,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⑦,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节选自《水经注·河水四》,有删改)
【注释】①巨阸(è):巨险。阸,险阻重地。②禹:大禹,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代君主。③倾崖返捍:河水波涛汹涌,冲过去又卷回来,仿佛要撼动、倾倒两岸的山峰。④崩浪:奔腾的波浪。指瀑布。⑤赑(bì)怒:形容气势壮大。赑,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旧时大石碑的基座多雕成它的形状。⑥浚波颓迭:急浪一个接着一个。浚,同“骏”,疾速、疾驰。⑦《慎子》:书名,战国时期法家代表慎到所著。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漱(   )    (2)倚(   )
(3)素(   )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三峡》中长江的夏水与选文黄河的孟门之水有什么异同,并找出两者在描写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翠筠楼记
吉水之东,桐江之上,其地多竹,其里①名竹溪。里之望,为罗氏,罗氏之秀有曰同伦,于竹尤笃好,作楼若干楹,而环植竹数千挺,岁久蕃盛,名其楼曰翠筠,表所乐也。因其族父翰林侍讲汝敬求为之记。
汝敬之言曰:“属春景融霁,秋气澄彻,八窗洞辟②,天风徐来,郁乎如青云,泛乎若苍雪。而观之,浩浩如翠涛摇荡于履舄③之下;坐而听之,嗈嗈④如金石和鸣于几席之外。至若凉月之夕,扬凤羽之蹁跹;冰雪之晨,挺琅玕⑤而独秀,皆楼中佳趣也。闲暇而登焉,盖使人襟抱清旷,万虑不侵,超然如出人境而立乎埃氛之表者。”
余曰:“信可乐也!而非有潇洒离俗之资,亦恶足以语此乐?同伦其有离俗之资者哉。夫高台广榭,嘉木森布,葩花之烂然,香气之芬馥,管弦歌舞,日相聚而欢宴淋漓,此豪侈者所尚,而世俗之所趋也。其固自恃以乐矣,然往往朝荣而夕悴,不能少待于斯须之顷。其视斯楼,虽四时寒暑凉燠之不齐,而皆有以乐焉者,又岂独清浊之相远哉?同伦殆有异乎众人之所尚者欤?”
(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里:村子。②洞辟:大开。③舄(xì):古代一种加木底的双层鞋。④嗈嗈(yōnɡ yōnɡ):拟声词,形容鸟叫声。⑤琅玕:竹子的美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徐(   )    (2)恃(   )
(3)殆(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而环植竹数千挺,岁久蕃盛,名其楼曰翠筠,表所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可乐也!而非有潇洒离俗之资,亦恶足以语此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表现了楼主人怎样的生活志趣和气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九溪十八涧①
九溪在烟霞岭西,龙井山南。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②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溪下为十八涧,地故深邃,即缁流③非遗世绝俗者,不能久居。按志④,涧内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梅花径等迹,今都湮没无存。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⑤,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
己酉始至十八涧,与孟旸、无际同到徐村第一桥,饭于桥上。溪流淙然,山势回合,坐久不能去。予有诗云:“溪九涧十八,到处流活活。……”无际亦有和余诗,忘之矣。
(选自《西湖梦寻》,有删改)
【注释】①九溪十八涧:杭州市西湖名胜地。此文和《湖心亭看雪》都写于明亡之后。②阒(qù):静寂。③缁(zī)流:僧徒,僧众。缁,黑色。④志:指西湖志。⑤江干:江岸。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秀(   )    (2)居(   )
(3)遗(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溪流淙然,山势回合,坐久不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和《湖心亭看雪》都选自张岱的回忆录,同一个作者,不同的景点,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但表达的心情却有相同之处。两文表达的心情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五 修身养德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善抚孤
李善字次孙,南阳淯阳人,本同县李元苍头①也。建武中疫疾,元家相继死没,唯孤儿续始生数旬,而赀财千万,诸奴婢私共计议,欲谋杀续,分其财产。善深伤李氏而力不能制,乃潜负续逃去,隐山阳瑕丘界中,亲自哺养,推燥居湿②,备尝艰勤。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有事辄长跪请白,然后行之。闾里感其行,皆相率修义。续年十岁,善与归本县,修理旧业。告奴婢于长吏,悉收杀之。时钟离意为瑕丘令,上书荐善行状。光武诏拜善及续并为太子舍人。
善从京师之官,道经淯阳,过李元冢。未至一里,乃脱朝服,持锄去草。及拜墓,哭泣甚悲,身自炊爨③,执鼎俎以修祭祀。垂泣曰:“君夫人,善在此。”尽哀,数日乃去。迁九江太守,未至,道病卒。
(选自《后汉书·列传·独行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苍头:奴仆。②推燥居湿:把李续放在仅有的干燥的地方,自己居住在湿的地方。③爨(cuàn):指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异(   )    (2)白(   )
(3)之(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善深伤李氏而力不能制,乃潜负续逃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至一里,乃脱朝服,持锄去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按照孟子的观点,李善符合大丈夫的标准吗?请概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原宪①居鲁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②,茨以生蒿③,蓬户瓮牖④,揉桑以为枢⑤,上漏下湿,匡坐⑥而弦歌。子贡闻之乘肥马,衣轻裘,中绀⑦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冠桑叶冠,杖藜⑧杖而应门⑨,正冠则缨绝,衽襟则肘见,纳履⑩则踵决。子贡曰:“嘻,先生何病也?”原宪仰而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宪贫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 而交,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子贡逡巡,面有愧色,不辞而去。
(选自刘向《新序·节士》,有删改)
【注释】①原宪:字子思,孔子弟子。②环堵之室:围着土墙的屋子。③茨以生蒿:用草盖屋顶。④蓬户瓮牖(wènɡ yǒu):蓬户,用蓬草编成的门。瓮牖,用破瓮的口做成窗子。⑤揉桑以为枢:把桑树条子做成门脚。⑥匡坐:匡,正。端端正正地坐着。⑦绀(ɡàn):天青色。⑧藜:一年生草木,茎可做杖,嫩叶可食。⑨应门:见客。⑩纳履:提鞋。 比周:结党营私。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居(   )    (2)见(   )
(3)决(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贡逡巡,面有愧色,不辞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贡见原宪即曰“先生何病”,而原宪却答曰“非病”。子贡所问的“病”和原宪所答的“病”分别指什么?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宪具有怎样的人生信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六 为官治国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天祥,字宋瑞,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①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
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尽以家赀②为军费。
后,天祥在燕凡三年,上③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②赀:同“资”,钱财。③上:指元世祖。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素(   )    (2)安(   )
(3)乡(   )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天祥具有哪些高贵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下合纵使魏加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①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②。”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③,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羸④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⑤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四》,有删改)
【注释】①春申君:即楚相国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②临武君:楚国的将军。③以射譬之:用射箭打个比方。譬,譬喻,打比方。④更羸:人名。⑤孽:灾祸,在此指有伤。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将(   )  (2)引(   )
(3)徐(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魏加如何运用比喻一步步游说春申君,最终达到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明帝①容谏
魏明帝时,少府杨阜②上疏,欲省宫人诸不见幸③者,乃召御府吏问后宫人数。吏守旧令,对曰:“禁密,不得宣露。”阜怒,仗吏一百,数之曰:“国家不与九卿为密,反与小吏为密乎?”帝愈严惮之。
房玄龄、高士廉问少府少监窦德素北门④近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大怒,谓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⑤耳,北门小小营造,何预君事耶?”玄龄等拜谢。
夫太宗之与明帝,不待比拟,观所以责玄龄之语,与夫严惮杨阜之事,不迨远矣;贤君一话一言,为后世法。惜哉!《魏史》以谓“群臣直谏之言,帝虽不能尽用,然皆优容之,虽非谊主,亦可谓有君人之量矣。”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①魏明帝:曹汉魏文帝曹丕的长子。②少府:是中国历代政府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杨阜:三国时期曹魏名臣。③省:减少,精简。见:被。幸:宠幸,临幸。④北门:指唐代禁军的北衙。⑤南牙:即南衙,指宰相。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数(   )    (2)但(   )
(3)谢(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帝愈严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非谊主,亦可谓有君人之量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写了哪两件事?写这两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以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①。河内②凶③,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④,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⑤。填然⑥鼓之,兵刃既⑦接,弃甲曳⑧兵而走⑨。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⑩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注释】①焉耳矣:三个语气词在句末连用,相当于“了”,表示加重语气。②河内:魏国的地区名称,下文“河东”相同。③凶:饥荒。④加少:减少。⑤喻:这里指打比方。⑥填然:形容宏大震耳的鼓声。填,象声词,形容鼓声。⑦既:已经。⑧曳:拖着。⑨走:逃跑。⑩直:同“只”,只不过。
1.解释文中加点词意思。
(1)察(   )    (2)或(   )
(3)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惠王认为自己对于国家,“尽心焉耳矣”的“尽心”表现在什么地方?在他看来,他这样尽心治国可以得到什么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何失天下
帝①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注释】①帝:指汉高祖刘邦。②子房:指张良,字子房。③饷馈:军饷。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情(   )    (2)与(   )
(3)禽(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邦论三杰的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吕僧珍为官
吕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既至①,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②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③,岂可妄求叨越④,但当速反葱肆⑤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⑥,乡人咸劝徙廨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⑦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适于氏,住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卤薄⑧到其宅,不以为耻。
(节选自《梁书·吕僧珍传》,有删改)
【注释】①既至:已经到达,这里指吕僧珍回故乡做官。②荷:承担,肩负,担负。③常分:固定的职业。④叨越:非分占有。⑤肆:店铺。⑥廨(xiè):旧时对官署的称呼。⑦督邮:官名,汉代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兼管司狱讼捕等事,唐以后废止。⑧卤薄:侍从。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私(   )    (2)咸(   )
(3)导(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乃弃业欲求州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叙述了吕僧珍哪些典型事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题组一 人物传记类
一、
1.(1)对……感到惊异 (2)于是,就 (3)道歉
2.(1)我因为中州地区多变故,来到这儿求安,结果这里如此势单力薄,将来靠什么来成就大业呢!(2)风景没有差别,(只是)抬眼望去有长江黄河的区别。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对于课外文言文的翻译,除了要注意基本的要求之外,一定要做到字字译准,尤其对于其中的得分点,更是不能马虎,比如本题中的“以(因为)”“故(变故)”“全(安全)”“以(凭、靠)”“济(拯救)”“殊(差别)”“江河(长江黄河)”,一定要翻译准确。
3.王导年少时风度气质出众,才识高,抱负远大;王导是贤明的治国人才,别人将他看作管夷吾;王导是一个热爱国家、迎难而上(积极面对困难)的人,面对国家危难,大家只是消极流泪,而他壮怀激烈,号召大家积极面对,为国效力。
二、
1.(1)忍受 (2)亲自 (3)告诉
2.(1)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
(2)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
3.卓尔不群、任性而为、率真质朴、清高自傲、钟情田园、厌恶官场。文章开头就用“任真自得”四个字总结陶渊明的性格特点,更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体现了陶渊明不畏强权的性格特点。
三、
1.(1)将近 (2)都 (3)简约,简练
2.(1)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一过目就能背诵(出来)。(2)有见识的人认为(苏轼)这句话很有道理(见地)。
3.欧阳修研习韩愈遗稿体现了他勤学和胸怀大志的特点;苏轼对欧阳修的评价则体现了欧阳修在文学上成就卓著的特点。
四、
1.(1)念头 (2)所以 (3)弊端
2.(1)只有儒家所提倡的(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政治主张才能使世间万物各自得到所需要的。(2)长期身体力行,大家都有了仁爱之心,都见于行动,治家治国,就能完成圣人的事业。
3.《鱼我所欲也》中的“本心”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侧重指羞恶之心。本文的“本心”指基于仁爱、诚信基础上的判断是非善恶的良心。
五、
1.(1)适逢 (2)以……为奇 (3)抵御
2.(1)男子汉应当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在边疆建立功业,在青史上留名千古。 (2)(李靓与将士)经过大小几十次战斗,杀伤的敌军不可胜数,最终俘虏了翟将军。
3.李靓是一个以国事为己任、奋力为国杀敌、不怕流血牺牲、孝顺母亲的人,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题组二 读书学习类
一、
1.(1)(固然)本来 (2)怎么 (3)距离
2.(1)怎么可以用珠宝美玉都难以换来的时光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呢?(2)你们这些人在这些方面,应当赶快反省(省悟)。
3.(1)读书务求成诵。(2)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3)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二、
1.(1)敬仰,仰慕 (2)正 (3)详尽
2.(1)刘因也听说了安熙致力于自己的学问,对他很赞许。(2)在家中教授(学生)将近几十年,各方前来学习的人,大部分都有所成就。
3.勤奋好学、虚心求教、专心踏实、不慕名利、关心后学、诲人不倦。
三、
1.(1)满 (2)轻视,看不起 (3)偷偷地,暗地里
2.(1)称赞别人的长处而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能明白自己的短处。(2)各位同学看看这两种人,就知道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求学了。
3.勤奋踏实、谦虚低调。
题组三 哲理感悟类
一、
1.(1)全,都 (2)逃跑 (3)劝阻
2.(1)那楚人十分高兴,认为象虎是可以制服天下所有野兽的。 (2)真的老虎尚且不能抵挡,(你)前去将会输的。
3.做事情要根据情况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因循守旧,一味使用以前的老办法,免得自己受到伤害。
二、
1.(1)到 (2)凭借,倚仗 (3)神色,脸色,神情
2.(1)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2)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3.作者分别举“贫和尚”“富和尚”的例子,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坚定的信念。(或: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立志而为。)
三、
1.(1)赠送 (2)警戒,戒备 (3)兵器
2.(1)如果今天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老师您总有一次做错了吧。(2)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3.示例一:我们不能接受不正当的馈赠,君子不能被金钱收买;对待别人的馈赠要有原则,既不贪图钱财也不故作清高,才是真正的君子风范。示例二:处事要有灵活性,要权衡轻重缓急,采取适当的做法;同时变通又要讲原则性,必须以大义为准则,不能违背根本的仁义。
题组四 山水游记类
一、
1.(1)冲刷,冲蚀 (2)靠 (3)白色
2.(1)水(虽然)不是(石匠)凿石头的凿子,却能穿入岩石,确实是如此呀!(2)来来往往在远处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仿佛被雾露沾湿似的,如果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
3.同: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异:黄河的孟门之水比长江之夏水气势更恢宏。两者都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二、
1.(1)轻缓 (2)依仗 (3)大概
2.(1)环绕着房屋种植了很多竹子,年岁久了,竹子繁衍茂盛,(于是)命名这楼为翠筠,表达自己的喜好。
(2)确实是一件快乐的事!假如没有潇洒脱俗的资质,怎么能够说这种快乐呢?
3.表现了楼主人潇洒离俗,情怀高洁,虽追求外物,但一定不注重外物的娱乐功能与闲情雅致,而关注外物所代表的内在品德。
三、
1.(1)茂盛 (2)居住 (3)遗漏
2.(1)九溪水曲折回旋,它曲曲折折了九回才流出,所以称它为九溪。(2)小溪流水潺潺,山势高低起伏,久久坐着不想离开。
3.两篇游记都写于明亡之后,都有独自赏景的落寞,也有遇知音的愉悦,还有过去与现在的变化中寄寓了作者一份深沉的沧桑变异的情思,表现他怀念故国的深情。
题组五 修身养德类
一、
1.(1)不同 (2)禀告 (3)到,前往
2.(1)李善很可怜李氏,但无力制止,于是偷偷地背着李续逃跑。(2)在一里之外,就脱去朝服,拿着锄头除草。
3.符合。理由:①他不为李家的千万赀财所动,不参与谋杀主家的事情,是“富贵不能淫”;②他带着少主李续逃往深山,亲自哺养,推燥居湿,备尝艰勤,是“贫贱不能移”。
二、
1.(1)居住 (2)同“现”,露出 (3)开裂
2.(1)我听说没有财物叫作贫困,学习了却不能付诸实践叫作困苦。(2)子贡听了向后退,面有羞愧之色,没有告别就离开了。
3.子贡所说的“病”是指生活上的贫困,而原宪所说的“病”则是指学到了东西不能够付诸实践。原宪具有的人生信念:宁可安贫守道,也不做违背仁义道德、玷污节操的事。
题组六 为官治国类
一、
1.(1)一向,向来 (2)怎能 (3)通假字,同“向”
2.(1)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2)读了古代圣贤的书,做什么用呢?从今以后,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了。
3.①有极高的意志节操,由江万里的评价侧面得知;②有号召力,热爱祖国,漠视钱财。由国家危难之时,文天祥召集郡中豪杰民众万人,以家庭财产作为军费等内容可见;③坚强不屈,忠贞不贰,视死如归。由被俘后,坚决不投降元朝,慷慨赴死可见。
二、
1.(1)任命……为将 (2)拉 (3)缓慢,慢慢地
2.(1)一会儿,有只大雁从东面飞过来,更羸就拉开弓弦摆出射箭的姿势虚射,飞雁果真掉落下来了。(2)听到拉弦的声音,就会奋力高飞,旧伤复发,所以就掉下来了。
3.魏加以“异日者”三字开头,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更羸虚发而下鸟”的故事,并借更羸之口分析了之所以能“虚发而下鸟”的原因。最后,魏加以“今”字领起讲到当下,并用一“孽”字将更羸虚发所下之鸟与尝败于秦的临武君类比起来,从而推出自己“临武君不可为拒秦之将”的观点,进而有力地说服了春申君。
三、
1.(1)数落,责备 (2)只 (3)认错,道歉
2.(1)魏明帝更加尊重、畏惧杨阜。(2)虽然不是圣君,但至少也可以拥有作为一个皇帝的气量了。
3.①杨阜因削减宫中人数一事杖打御府吏而赢得魏明帝的尊重;②房玄龄、高士廉因询问禁军北衙营造一事而遭太宗斥责。 通过对比,说明君主善纳谏言的重要性。
四、
1.(1)了解 (2)有的人 (3)逃跑
2.(1)认为(自己只向后逃跑了)五十步(的士兵),(因而)讥笑(向后逃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2)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多啦。
3.表现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他认为这样尽心治国的结果是民之多于邻国。
五、
1.(1)实情(实话,真话) (2)赐给,给予 (3)同“擒”,擒拿
2.(1)项羽却不是这样,他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啊。(2)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3.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知人善用是取得成功的保障。
六、
1.(1)偏私,偏袒 (2)都 (3)引领、带领
2.(1)于是就放弃卖葱的职业,想要在州府求得官职。(2)从建造以来就一直在这里,怎么可以搬迁官署的地方来扩大自己的住宅呢?
3.①平心对下属 ②拒绝侄子求官 ③斥责乡人迁官署扩大私宅的建议 ④不以去混杂店铺中的姐姐家为耻。(写对三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