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 年-1344 年 放牛
1344 年-1347 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 年-1352 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 年-1368 年 造反(这个猛)
1368 年-1398 年 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导入新课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基本史实。
2.掌握明太祖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和作用,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3.认识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度改革影响,过于死板,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
4.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
1.建立背景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
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①政治腐败,搜刮民财
②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③多地爆发农民起义
第一章:举义立国——建立政权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2.建立经过
1351年,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起来。
朱元璋
第一章:举义立国——建立政权
应天(南京)
朱元璋 明太祖
1368年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北京大学博士生杜洪涛循元明承续的思路,参照赵翼大元国号出自《易经·乾卦》“大哉乾元”文义,而主张大明国号亦出自《易经·乾卦》“大明终始”这一字句。易经原文:“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所以明这个国号是暗示着对元的终结。
3.明朝的建立
第一章:举义立国——建立政权
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明朝疆域图(1433年)
西南方管辖西藏,并在青藏等地区
设有羁縻卫所
西有西域
北控蒙古
东北征服女真族
4.明朝的疆域
大明政权已经建立,我该如何治理这个国家?
第一章:举义立国——建立政权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材料一: 明太祖说:秦始皇置丞相,不久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废相,设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实录》
材料二:“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卷五十九
材料三: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
1.原因
读史料,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2.措施
看视频归纳明朝朱元璋为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谈谈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1)在地方:
在地方: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
明代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中央
承宣布政使司(民政)
提刑按察司(刑狱)
都指挥使司(军政)
行中书省:中书省派出机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中央分权于地方。
一家独大
一分为三,权力分散
互相牵制,互不统属
直接由朝廷指挥。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2.地方: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王室。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明史》
1370年起,朱元璋将其儿子陆续分封到各地。藩王有极高的地位,拥有护卫军。朱元璋封王建藩的目的,就是要子孙共同维护朱姓天下。
明秦王墓仪仗俑
明蜀王墓
明初藩王分封图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的措施达到预期效果了吗?
我们藩王是皇帝在地方上的军政代表呢
设置官署
建立王府
明代藩封制度在前期对稳定明王朝的统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对地方军政制度的有效补充,但其过大的军事、政治权利也对中央政府造成了威胁。后期,随着藩王作为军事组织的意义的丧失,政治权利也限制在管理王府内部事务及其所属世系的范围之内,藩府成为只享禄米的寄生集团,并成为明中晚期重要的社会问题。
——《浅析明代封藩制度》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中央:
材料: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结果发现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
“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等。同时
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
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391事。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处理批审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
——《明代政治史》
秦汉 独相
唐宋 群相
明清 废相
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丞相被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忙得不可开交。1382年,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明成祖始开内阁于文渊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明中叶后逐渐参与机要,实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代皇帝批答奏章。
说一说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2)在中央:
②为分散兵权,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明代起初为大都督府,至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为由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自此之后成为定制直到明亡。
——《明代官制》
(备注: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二者相互节制互不统属。)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请位同学分角色扮演情景剧《宋濂请客》
朱元璋:爱卿,昨晚你家挺热闹的吧?
宋濂:回皇上,我请了几位好朋友,让下人准 备了几个好菜,喝了点酒。
朱元璋:都跟哪些人啊?左边坐着谁,右边坐 着谁?
宋濂:(战战兢兢地)我左边坐着老赵,右边坐着老孙。
朱元璋:哈哈哈,卿家没有欺骗我,忠臣哪。(笑着摸出一张图)你看这是昨天你们的座次图吧?
(宋濂吓出一身冷汗!)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目的:
为监视官民,巩固政权。
内容:
明太祖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明成祖设立东厂。
厂卫
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职能: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作用: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评价:
是明朝君权空前强化的表现。
锦衣卫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明·王圻《稗史汇编》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朕要微服私访,去看看本朝最高级的考试------科举,学子们是否都按照朕的旨意学习、备考的
臣民有反叛的想法怎么办?
想一想:如果你是明朝时期的考生,你会怎样准备科举考试?
(4)八股取士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考试范围: 答题格式:
答题观点:
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四书”“五经”
“八股取士”
以南宋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八股文
(4)八股取士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考试性质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试范围
命题指导思想(目的)
答卷形式
选拔官员的考试
“四书”、“五经”
尊孔崇儒,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自己随意发挥。否则,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不可能录取。
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忠实于皇帝的人
八股文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易经》《尚书》
《诗经》《礼记》
《春秋》
明朝科举考试说明:
(4)八股取士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结合材料,思考明末思想家顾炎武会有“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的感慨?
材料一: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朝人徐大椿
材料二:科举考试竞争越激烈,限制越严,知识分子也就越易于驯服,对皇帝和上级官僚越卑躬屈节。这一切软骨症,他们作为政治权力的依附者始终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始终只善于考试而不善于自由的创造性思维。
——金诤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材料研读
禁锢思想,使许多读书人埋头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多死守规矩,刻板,阻碍社会进步
指定四书五经,不许阐述个人见解,成为加强皇权,钳制思想的有力武器,不利于选贤任能
明朝科举考试的影响: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科举制的发展史
朝代 贡献
隋朝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唐朝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世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首设武举,创立殿试制度
宋朝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朝 八股取士
知识拓展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3.影响
明朝初年强化皇权后有何利弊?
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统一,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
使政治制度走向专制、僵化,君主专制弊端更加明显;扼杀政府官员的创造力、主动性;厂卫特务机构造成社会恐怖;总之,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具体措施 影响
全面改革官制 在地方
在中央
特务机构
思想措施
朱元璋集权统治的相关措施,并归纳影响
①废行省,设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①废丞相、中书省,权分六部
②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厂卫”锦衣卫(明太祖)
东 厂(明成祖)
八股取士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皇帝直接掌握军权
加强皇权
从思想文化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皇权
小结
第三章:富国强民——发展经济
1、农业
甘薯
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
马铃薯
向日葵
花 生
玉米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第三章:富国强民——发展经济
2、手工业
棉纺织业向北推进,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苏绣
明代青花扁壶
苏州
景德镇
第三章:富国强民——发展经济
3、商业
①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数十座大商业城市。
明朝北京城
明朝南京城
《皇都积胜图》
《南都繁会图》
第三章:富国强民——发展经济
3、商业
②出现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
山西晋商乔家大院
课堂小结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
强化皇权
经济的发展
全面改革官制
中央
地方
设锦衣卫
改革科举制度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设五军都督府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影响: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时间
人物
都城
随堂练习
1.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D
2.明太祖认为,秦朝始置丞相,却很快亡国。为强化皇权,以秦为鉴。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B.废除丞相制,撤销六部
C.废除丞相制,设置军机处
D.废除丞相制,设置东厂
A
随堂练习
3. 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
4.下列关于明朝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引进了原产于非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B.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C.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D.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