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3.1生态系统的结构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食物链和食物网
B.食物网和营养结构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其营养结构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2022·辽宁模拟)下列关于硝化细菌和根瘤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都与豆科植物共生,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都能进行生物固氮,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氮素
D.都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3.(2022高二上·松原期末)在一个光照和水肥充足的小岛上,各种植物生长茂盛。在树上有小型益鸟、猫头鹰,地上有鼠、蛇及蛙等动物在活动,还有许多昆虫、真菌和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下列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个小岛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小型益鸟是第三营养级
C.在该岛上的食物网中,有猫头鹰参与的食物链是“草→鼠→蛇 →猫头鹰→真菌”
D.这个小岛上的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4.(2022高二上·松原期末)图示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
B.丙表示肉食性动物或杂食性动物
C.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
D.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图示可表示生物圈
5.(2022高二上·松原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C.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6.(2022高二下·扬州开学考)珊瑚礁是由成千上万的珊瑚虫骨骼组成的。造礁珊瑚虫需要的有机物一部分来自于海水中的浮游植物和鱼类的排泄物,另一部分则依靠与珊瑚虫生活在一起的虫黄藻提供。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光合作用必需的CO2和N、P等无机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在珊瑚礁中所有的鱼类构成了一个种群
B.珊瑚礁上的珊瑚虫、虫黄藻、浮游植物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虫黄藻与珊瑚虫之间形成了互利共生关系
D.虫黄藻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
7.(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8.(2021高二上·绥化期末)在一个光照和水肥充足的小岛上,各种植物生长茂盛。在树上有飞翔的小型益鸟、猫头鹰,地上有鼠、蛇及蛙等动物在活动,还有许多昆虫、真菌和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下列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个小岛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小型益鸟是第三营养级
C.在该岛上的食物网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草 鼠 蛇 猫头鹰”
D.这个小岛上的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9.(2021高二下·深圳期末)重阳节有“插茱萸”的习俗,因为茱萸可驱蚊灭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茱萸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生产者
B.插茱萸可降低环境中蚊虫的种群密度
C.茱萸是通过化学信息来驱赶蚊虫
D.茱萸、蚊、虫和人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10.(2021高一下·郑州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B.异养生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只有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热能、水分、空气、无机盐等
11.(2021高一下·郑州期末)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m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蠕虫。这种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的附肢像树根一样伸入到鲸的骨髓里。蠕虫附肢里存在一些特殊的细菌,这些细菌能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有关上述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与蠕虫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应属于互利共生
B.蠕虫为异养型生物,这些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
C.鲸骨架→细菌→蠕虫构成了一条捕食食物链
D.蠕虫和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12.(2021高二下·长春期中)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生物圈
13.(2021高二下·成都开学考)下图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若A包含3个种群(A1、A2、A3),B包含两个种群(B1、B2),则其营养结构实际含有食物链 ( )
A.10条 B.15条 C.20条 D.25条
14.(2022·辽宁模拟)水体内浮游藻类增加会降低水质,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沉水植被扩张与恢复是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研究人员以河蚬(滤食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和沉水植物苦草为材料,设计了4组实验:对照组、低密度河蚬组、中密度河蚬组、高密度河蚬组,研究河蚬对浮游藻类和苦草生长的影响,部分结果如图1、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1水体浮游藻类叶绿素a浓度变化
图2实验结束时苦草相对生长率
A.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角度分析,河蚬既属于消费者,也属于分解者
B.与浮游藻类相比,沉水植物数量增加更有利于维系群落复杂的垂直结构
C.放养低、中、高密度河蚬均能降低水体中浮游藻类密度和促进苦草生长
D.实验结果表明,在生态恢复区内的河蚬处于高密度状态时也应禁止捕捞河蚬
15.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多种杂草和以杂草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各种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各种杂草固定的能量只能直接或间接地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
C.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
D.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
二、综合题
16.(2022高二上·松原期末)如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
(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 ,水鸟占有 个营养级,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是 ,大鱼与小鱼的关系是 。
(3)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大鱼数目 ,水藻数目 ,淡水虾数目 。
(4)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 。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 。
17.(2021高三上·渑池月考)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 。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能量)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答案】D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B、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能固氮,无需与豆科植物共生,AB错误;
C、硝化细菌不能固氮;根瘤菌是异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能固氮,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是指将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C错误;
D、硝化细菌和根瘤菌都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遗传物质 都是DNA
细胞核 无核膜、核仁,遗传物质DNA分布的区域称拟核;无染色体 有核膜和核仁;核中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器 只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细胞壁 细胞壁不含纤维素,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形成的肽聚糖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举例 放线菌、蓝藻、细菌、衣原体、支原体 动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草履虫、变形虫)等
增殖方式 一般是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2、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3.【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整个小岛组成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
B、小型益鸟以虫为食,虫为第二营养级,故小型益鸟为第三营养级,B正确;
C、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不含分解者真菌,C错误;
D、这个小岛上营腐生生活的生物是分解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4.【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据图分析,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丙表示分解者,A正确;
B、丙是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B错误;
C、甲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C正确;
D、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图示可表示生物圈,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5.【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错误;
B、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如绿色植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如蓝藻,但都是自养型生物,B正确;
C、动物不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错误;
D、细菌不都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6.【答案】C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生活在珊瑚礁中所有的鱼类不是种群,生活在珊瑚礁中的某一种鱼才是一个种群,A错误;
B、珊瑚礁上的所有生物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
C、珊瑚虫与虫黄藻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因此二者是互利共生关系,C正确;
D、虫黄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3、群落的种间关系:原始合作、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寄生。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7.【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A错误;
B、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B错误;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的物质不能循环,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非生物的部分,包括水、空气和阳光等,而细菌是生物,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8.【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整个小岛组成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
B、小型益鸟以虫为食,虫为第二营养级,故小型益鸟为第三营养级,B正确;
C、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应该是最短的食物链,即草→鼠→猫头鹰,C错误;
D、这个小岛上营腐生生活的生物是分解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9.【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茱萸属于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茱黄可驱蚊灭虫,故插茱黄可降低环境中蚊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东萸可驱蚊灭虫“中的驱蚊两字可知,茱黄是通过化学信息来驱赶蚊虫的,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群落是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茱萸、蚁、虫和人不能构成一个群落,D错误,与题意相符。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3、根据题干分析,“荣萸可驱蚊灭虫”,说明东萸与蚊虫之间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东萸能降低蚊虫的种群密度;蚊虫和人、动物是寄生关系,茱萸和蚁虫构成食物链。
10.【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A错误;
B、异养生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蚯蚓、秃鹫等为分解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B错误;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但生物都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细胞呼吸),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热能、水分、空气、无机盐等,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水分、空气、无机盐等,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11.【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细菌能将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而蠕虫附肢为细菌提供了所需的环境,二者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应属于互利共生,A正确;
B、蠕虫利用的是现成的有机物,为异养型生物,这些细菌利用的也是现成的有机物,也为异养型生物,B错误;
C、鲸骨架→细菌→蠕虫构成了一条腐生链,C错误;
D、蠕虫和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12.【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类型
【解析】【解答】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故D正确,与题意相符,A、B、C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3.【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包含3个种群(A1、A2、A3),B包含两个种群(B1、B2),A→D→E有3条食物链,A→B→E有3×2=6条食物链,A→B→C→E有3×2=6条食物链,所以共3+6+6=15条食物链。
故答案为:B。
【分析】食物链的起始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图中A为生产者,E为最高营养级的生物。
14.【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河蚬滤食浮游生物,属于消费者,河蚬滤食有机碎屑,属于分解者,A正确;
B、浮游藻类增加会降低水质,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会对其他水生植物的生存产生不良影响,沉水植物会为动物创造更多栖息空间,也不会影响其他水层的光照强度;且题干中提道:沉水植被扩张与恢复是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B正确;
C、由图1、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藻类少,苦草生长快,C正确;
D、中密度组与高密度组,各数据相差不大,故高密度状态可以适度捕捞,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15.【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A正确。 杂草固定的能量还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并非只能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 ,故B错误。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应用结构越复杂,故C正确。分解者大多数是微生物,但也有动物如蚯蚓和蜣螂,微生物中的硝化细菌是生产者,故D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组成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6.【答案】(1)3
(2)水鸟、小鱼、淡水虾;2;种间竞争;捕食
(3)增多;减少;减少
(4)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群落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1)水藻和水棉是生产者,是捕食食物链的起点,此生态系统中共有3条食物链。
(2)水藻和水棉属于第一营养级,甲壳类、水蚤属于第二营养级,水鸟、小鱼、淡水虾属于第三营养级;水鸟占有2个营养级,分别为第三、第五营养级;淡水虾与小鱼都吃水蚤,为种间竞争关系;大鱼吃小鱼,为捕食关系。
(3)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大鱼由于没有捕食者而数目增多;甲壳类数目增多,水藻数目减少;大鱼吃淡水虾,大鱼数目增多,淡水虾数目减少。
(4)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图中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群落是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的集合体。
【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大体遵循如下思路:①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③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简单记为:“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17.【答案】(1)竞争和捕食;寄生
(2)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1)人能捕食狐,同时人与狐还竞争羊,因此人和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兔瘟热病毒寄生在野兔体内,其种间关系是寄生。
(2)人能捕食羊、野兔和狐,狐能捕食羊和野兔,羊和野兔吃牧草,因此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如图:
。
【分析】 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蛔虫与人;噬菌体与细菌。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3.1生态系统的结构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食物链和食物网
B.食物网和营养结构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其营养结构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能量)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2022·辽宁模拟)下列关于硝化细菌和根瘤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都与豆科植物共生,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都能进行生物固氮,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氮素
D.都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答案】D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B、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能固氮,无需与豆科植物共生,AB错误;
C、硝化细菌不能固氮;根瘤菌是异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能固氮,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是指将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C错误;
D、硝化细菌和根瘤菌都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遗传物质 都是DNA
细胞核 无核膜、核仁,遗传物质DNA分布的区域称拟核;无染色体 有核膜和核仁;核中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器 只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细胞壁 细胞壁不含纤维素,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形成的肽聚糖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举例 放线菌、蓝藻、细菌、衣原体、支原体 动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草履虫、变形虫)等
增殖方式 一般是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2、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3.(2022高二上·松原期末)在一个光照和水肥充足的小岛上,各种植物生长茂盛。在树上有小型益鸟、猫头鹰,地上有鼠、蛇及蛙等动物在活动,还有许多昆虫、真菌和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下列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个小岛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小型益鸟是第三营养级
C.在该岛上的食物网中,有猫头鹰参与的食物链是“草→鼠→蛇 →猫头鹰→真菌”
D.这个小岛上的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整个小岛组成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
B、小型益鸟以虫为食,虫为第二营养级,故小型益鸟为第三营养级,B正确;
C、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不含分解者真菌,C错误;
D、这个小岛上营腐生生活的生物是分解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4.(2022高二上·松原期末)图示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
B.丙表示肉食性动物或杂食性动物
C.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
D.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图示可表示生物圈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据图分析,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丙表示分解者,A正确;
B、丙是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B错误;
C、甲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C正确;
D、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图示可表示生物圈,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5.(2022高二上·松原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C.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错误;
B、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如绿色植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如蓝藻,但都是自养型生物,B正确;
C、动物不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错误;
D、细菌不都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6.(2022高二下·扬州开学考)珊瑚礁是由成千上万的珊瑚虫骨骼组成的。造礁珊瑚虫需要的有机物一部分来自于海水中的浮游植物和鱼类的排泄物,另一部分则依靠与珊瑚虫生活在一起的虫黄藻提供。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光合作用必需的CO2和N、P等无机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在珊瑚礁中所有的鱼类构成了一个种群
B.珊瑚礁上的珊瑚虫、虫黄藻、浮游植物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虫黄藻与珊瑚虫之间形成了互利共生关系
D.虫黄藻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
【答案】C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生活在珊瑚礁中所有的鱼类不是种群,生活在珊瑚礁中的某一种鱼才是一个种群,A错误;
B、珊瑚礁上的所有生物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
C、珊瑚虫与虫黄藻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因此二者是互利共生关系,C正确;
D、虫黄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3、群落的种间关系:原始合作、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寄生。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7.(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A错误;
B、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B错误;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的物质不能循环,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非生物的部分,包括水、空气和阳光等,而细菌是生物,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8.(2021高二上·绥化期末)在一个光照和水肥充足的小岛上,各种植物生长茂盛。在树上有飞翔的小型益鸟、猫头鹰,地上有鼠、蛇及蛙等动物在活动,还有许多昆虫、真菌和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下列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个小岛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小型益鸟是第三营养级
C.在该岛上的食物网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草 鼠 蛇 猫头鹰”
D.这个小岛上的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整个小岛组成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
B、小型益鸟以虫为食,虫为第二营养级,故小型益鸟为第三营养级,B正确;
C、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应该是最短的食物链,即草→鼠→猫头鹰,C错误;
D、这个小岛上营腐生生活的生物是分解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9.(2021高二下·深圳期末)重阳节有“插茱萸”的习俗,因为茱萸可驱蚊灭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茱萸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生产者
B.插茱萸可降低环境中蚊虫的种群密度
C.茱萸是通过化学信息来驱赶蚊虫
D.茱萸、蚊、虫和人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茱萸属于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茱黄可驱蚊灭虫,故插茱黄可降低环境中蚊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东萸可驱蚊灭虫“中的驱蚊两字可知,茱黄是通过化学信息来驱赶蚊虫的,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群落是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茱萸、蚁、虫和人不能构成一个群落,D错误,与题意相符。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3、根据题干分析,“荣萸可驱蚊灭虫”,说明东萸与蚊虫之间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东萸能降低蚊虫的种群密度;蚊虫和人、动物是寄生关系,茱萸和蚁虫构成食物链。
10.(2021高一下·郑州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B.异养生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只有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热能、水分、空气、无机盐等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A错误;
B、异养生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蚯蚓、秃鹫等为分解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B错误;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但生物都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细胞呼吸),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热能、水分、空气、无机盐等,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水分、空气、无机盐等,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11.(2021高一下·郑州期末)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m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蠕虫。这种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的附肢像树根一样伸入到鲸的骨髓里。蠕虫附肢里存在一些特殊的细菌,这些细菌能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有关上述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与蠕虫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应属于互利共生
B.蠕虫为异养型生物,这些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
C.鲸骨架→细菌→蠕虫构成了一条捕食食物链
D.蠕虫和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细菌能将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而蠕虫附肢为细菌提供了所需的环境,二者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应属于互利共生,A正确;
B、蠕虫利用的是现成的有机物,为异养型生物,这些细菌利用的也是现成的有机物,也为异养型生物,B错误;
C、鲸骨架→细菌→蠕虫构成了一条腐生链,C错误;
D、蠕虫和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12.(2021高二下·长春期中)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生物圈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类型
【解析】【解答】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故D正确,与题意相符,A、B、C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3.(2021高二下·成都开学考)下图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若A包含3个种群(A1、A2、A3),B包含两个种群(B1、B2),则其营养结构实际含有食物链 ( )
A.10条 B.15条 C.20条 D.25条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包含3个种群(A1、A2、A3),B包含两个种群(B1、B2),A→D→E有3条食物链,A→B→E有3×2=6条食物链,A→B→C→E有3×2=6条食物链,所以共3+6+6=15条食物链。
故答案为:B。
【分析】食物链的起始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图中A为生产者,E为最高营养级的生物。
14.(2022·辽宁模拟)水体内浮游藻类增加会降低水质,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沉水植被扩张与恢复是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研究人员以河蚬(滤食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和沉水植物苦草为材料,设计了4组实验:对照组、低密度河蚬组、中密度河蚬组、高密度河蚬组,研究河蚬对浮游藻类和苦草生长的影响,部分结果如图1、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1水体浮游藻类叶绿素a浓度变化
图2实验结束时苦草相对生长率
A.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角度分析,河蚬既属于消费者,也属于分解者
B.与浮游藻类相比,沉水植物数量增加更有利于维系群落复杂的垂直结构
C.放养低、中、高密度河蚬均能降低水体中浮游藻类密度和促进苦草生长
D.实验结果表明,在生态恢复区内的河蚬处于高密度状态时也应禁止捕捞河蚬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河蚬滤食浮游生物,属于消费者,河蚬滤食有机碎屑,属于分解者,A正确;
B、浮游藻类增加会降低水质,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会对其他水生植物的生存产生不良影响,沉水植物会为动物创造更多栖息空间,也不会影响其他水层的光照强度;且题干中提道:沉水植被扩张与恢复是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B正确;
C、由图1、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藻类少,苦草生长快,C正确;
D、中密度组与高密度组,各数据相差不大,故高密度状态可以适度捕捞,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15.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多种杂草和以杂草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各种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各种杂草固定的能量只能直接或间接地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
C.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
D.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A正确。 杂草固定的能量还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并非只能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 ,故B错误。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应用结构越复杂,故C正确。分解者大多数是微生物,但也有动物如蚯蚓和蜣螂,微生物中的硝化细菌是生产者,故D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组成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二、综合题
16.(2022高二上·松原期末)如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
(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 ,水鸟占有 个营养级,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是 ,大鱼与小鱼的关系是 。
(3)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大鱼数目 ,水藻数目 ,淡水虾数目 。
(4)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 。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 。
【答案】(1)3
(2)水鸟、小鱼、淡水虾;2;种间竞争;捕食
(3)增多;减少;减少
(4)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群落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1)水藻和水棉是生产者,是捕食食物链的起点,此生态系统中共有3条食物链。
(2)水藻和水棉属于第一营养级,甲壳类、水蚤属于第二营养级,水鸟、小鱼、淡水虾属于第三营养级;水鸟占有2个营养级,分别为第三、第五营养级;淡水虾与小鱼都吃水蚤,为种间竞争关系;大鱼吃小鱼,为捕食关系。
(3)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大鱼由于没有捕食者而数目增多;甲壳类数目增多,水藻数目减少;大鱼吃淡水虾,大鱼数目增多,淡水虾数目减少。
(4)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图中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群落是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的集合体。
【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大体遵循如下思路:①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③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简单记为:“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17.(2021高三上·渑池月考)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 。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
【答案】(1)竞争和捕食;寄生
(2)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1)人能捕食狐,同时人与狐还竞争羊,因此人和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兔瘟热病毒寄生在野兔体内,其种间关系是寄生。
(2)人能捕食羊、野兔和狐,狐能捕食羊和野兔,羊和野兔吃牧草,因此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如图:
。
【分析】 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蛔虫与人;噬菌体与细菌。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