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2.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科粤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一、元素
1. 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之最
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氧。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3.种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1.元素符号: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是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的,如果几种元素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附加第二个乃至第三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2.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宏观),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如果一种物质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这种物质。
二、元素符号及其意义
元素只有种类,没有个数的意义。如果元素符号前加上阿拉伯数字,就只表示该原子的个数,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H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2H表示2个氢原子。Cu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金属铜。
【易错提示】
三、元素、分子、原子、离子间的比较
元素 分子 原子 离子
表示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能独立存在,且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能独立存在,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用元素符号表 示 用化学式表示。如:O2、H2O等 用元素符号表示。如:Fe、Mg、Al等 用离子符号表示。如:Ca2+、OH-等
元素 分子 原子 离子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是宏观概 念 都能构成物质;都具有微观意义;都可以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但存在形式可能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 在化学变化中,离子有可能再分
描述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①宏观组成(描述物质的组成时用元素叙述):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②微观构成(描述物质的构成时用分子、原子、离子叙述):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描述分子的构成时用原子叙述)。
【规律总结】
四、元素周期表
1. 组成: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横行叫作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纵行叫作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6个族。
规律: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大。除第一周期以外,每一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2.元素周期表中一格(如图)包含的信息有: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及相对原子质量。
(1)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从左至右依次增加。
(2)在同一族中,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规律总结】
(3)等量关系: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周期数=原子的电子层数;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4)元素类别:可根据元素名称中的偏旁部首来判断,“钅”字旁的为金属元素,“氵”“气”“石”字旁的为非金属元素(汞除外)。
1.单质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果化合物仅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则此种化合物称为氧化物。
五、单质和化合物
3.绝大多数纯净物是由分子构成的;少数单质(如金属和稀有气体等)和化合物(如二氧化硅)可以由原子直接构成;还有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硫酸铜等)由离子构成。
【易错提示】
(1)区分单质和化合物,要抓住两个关键,首先必须是纯净物,其次是看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
(2)同种元素可形成不同的单质,如磷元素可形成红磷和白磷,氧元素可形成氧气和臭氧等。所以,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为混合物,但绝不可能是化合物。
1.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湿衣服晾干,是因为水分子不断运动,扩散至空气中。
夏天湿衣服更容易晾干,这是因为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2.分子质量小、体积小。
六、分子的性质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l气体>l液体>l固体
物质的热胀冷缩、三态变化、1 L水和1 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 L,都是因为粒子之间有间隔。
拓展
(1)物理变化中,温度改变,物质的体积发生变化,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改变,分子本身的大小和数目不变。(例如水银温度计示数上升)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肉眼无法看到,但不能把平时看到的较小固体物质的运动用分子的性质解释,如尘土飞扬等。
(3)固体难压缩,误认为固体分子间没有间隔。其实分子间都有一定的间隔,只是固体分子间的间隔小,难压缩。
(4)误认为静止的物质中含有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其实分子总在不断运动。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