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检测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盲人在“读”盲文时,主要依靠皮肤中的( )
A.冷觉感受器 B.热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触觉感受器
2.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②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③讲话时将手指轻轻放在声带处,可以感受到振动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3.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有关声音的成语,下列对有关声音的成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声如洪钟”: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
C.“抑扬顿挫”:说明声音的音调高低起伏,停顿转折
D.“天籁之音”:说明声音的音色很好
4.下列各种四种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妙趣手影 B.小孔成像
C.日食奇观 D.光纤通信
5.能正确表示光从室外透过窗户玻璃进入室内传播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6.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后,蓓蓓利用图画记录了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现象如图所示。四幅图画中的物、像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7.我们周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你也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物体为什么会五颜六色? 下列针对物体颜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隔着蓝玻璃片看红布,红布是黑色的
B.能把各种色光全部吸收的不透明体是黑色的
C.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吸收了红色光,反射了其它颜色的光
D.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白色
8.在下图中,各选项图中S是发光点,S′是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9.如图所示,小明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在暗室中将印有奥运五环(红、黄、蓝、绿、黑五色环)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发白光的手电筒上,并正对着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调整手电筒、凸透镜、白色墙壁之间的位置,在墙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 cm,且胶片应正立放置
B.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10 cm小于20 cm,且胶片应倒立放置
C.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D.将白色墙上蒙一层红布,可以看到像中五环的颜色只有红色和黑色
10.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声波引起振动,在内耳中传导顺序为:前庭→耳蜗→半规管
B.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组织,具有感受冷热、压力等功能
C.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缩小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11.初中生王鹏在电脑前倾听科学老师的分屏直播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王鹏能听到老师的声音是因为听觉的形成部位在鼓膜
B.听课过程中王鹏自始至终都配戴耳机,长时间配戴耳机容易损伤耳蜗
C.王鹏听到老师喊他回答问题,耳中对声波刺激敏感的感觉细胞位于听小骨
D.听觉形成的流程图是: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12.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是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眼界狭窄之人。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O点,下列光路图中,能正确表示“坐井观天”含义的是( )
A. B.
C. D.
13.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
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
②在点A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人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
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了。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14.人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观看节目表演时,演员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A.正立、缩小的虛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虚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15.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外界物体反射的光落在眼睛的视网膜上,我们就能看清楚物像。光到达视网膜依次经过的结构是( )
A.角膜——晶状体——房水——玻璃体——视网膜
B.角膜——玻璃体——晶状体——房水——视网膜
C.角膜——晶状体——玻璃体——房水——视网膜
D.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16.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当u=15 cm时,光屏上不能成像
C.当u=25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17.如图所示的光路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18.有一段长为18米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 200米/秒、1 500米/秒和340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9.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
A.仍然平行 B.会聚 C.发散 D.无法确定
20.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面的积水,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
B.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
C.无论迎着月光走还是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都应是水
D.无论迎着月光走还是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都应是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21.我校运动会刚刚落下帷幕,运动会里涉及了很多科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小海同学在参加百米赛跑时不甚摔倒,擦破了皮肤,流了些血,并感到有点疼痛,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 部位(选填“真皮”或“表皮”),你认为“血液”应属于哪一个结构层次 。
22.唐代诗人张继写的著名七绝诗《枫桥夜泊》中前两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文中“乌啼”是指乌鸦的发声器官 时产生啼声,靠 传播到四方。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 来辨别乌鸦与其他动物的声音。
23.我们把使人烦躁不安的一类声音称为 ;噪声的防止:一要在 减弱,二要在 中减弱,三要在 处减弱。
24.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 的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 的色光的颜色相同,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则被物体 ; 物体能反射所有的单色光, 物体能吸收所有的单色光。
25.“小眼镜”成为全社会的“大关切”,有人大代表建议要高度重视近视低龄化问题。
(1)如图甲所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能实现自动变焦,使物体都成像在 上,看清近处物体时的焦距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看清远处物体时的焦距。
(2)如图乙所示,现流行的全飞秒近视手术,在眼角膜上削去一部分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形成一个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形状,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但也有一定的后遗症。
26.表中是声音在某些介质中的速度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C) 1
450 冰 3230
水(15 °C) 1
470 软橡胶(常温) 40~
50
水(20 °C ) 1
480 软木 500
海水(25 °C) 1
531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 、 有关。
(2)假设海水温度为25°C,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 s后收到回波。由此可知海水深度为 m。
27.下面两图都是时钟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它们的实际时间是甲: ;乙: 。
28. 下课铃响了,你匆匆地跳出教室,直奔食堂.你看到了饭菜的颜色,闻到了饭菜的气味,尝到了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
(1)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是因为光线经过[4] 的折射,像成在[7] 上,并最终形成了视觉.
(2)你能够听到下课铃声,是因为声波引起[11] 的振动,刺激了[9] 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并最终产生了听觉.
(3)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 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 形成的.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4分)
29.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EF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着ON折转,ON垂直于平面镜。
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i 15° 30° 45° 60° 70° 80°
反射角r 15° 30° 45° 60° 70° 80°
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如表。
(1)比较r和i,可以得出结论: 。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为探究反射光和入射光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下一步操作是: 。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着OA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 的。
(4)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
30.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表。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 并说出你的理由。 。
31.小莉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 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
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16
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 (填“A”“B"或“C")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丙中的 (填“”“2”“3”或“4”)。
(3)实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四、解答题(28分)
32.(4分)在图中画出从空气斜射人玻璃砖,再折射出玻璃砖的折射光线的传播路径。
33.(6分)作出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MN照亮不透明物体右侧地面或光屏的范围。
34.(8分)如图所示,在平静的湖边有一盏路灯标记为S,潜水爱好者在水下E处看到路灯的像为S'。
⑴请画出水下E处的人看到路灯S的入射光线。
⑵作出该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
⑶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路灯S通过水面所成的像A。
35.(10分)根据下面的条件,作出相应的图像(要求保留作图痕迹)。
(1)如图甲所示,S是发光点,A是某反射光线上的一点。请画出这条反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2)平静水面上的小鸟和水中的小鱼,某时刻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水面一侧C点的人眼恰好看到它们在水中的像重合,以小鸟眼睛 A 点代表小鸟,以小鱼眼睛B点代表小鱼,请画出小鸟在水中像的位置以及人眼看到小鱼的光路图。
(3)小明妈妈的手机掉到了沙发下,没有手电筒,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找到了手机。图丙中已标出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位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D
15.【答案】D
16.【答案】C
17.【答案】D
18.【答案】A
19.【答案】C
20.【答案】A
21.【答案】真皮;组织
22.【答案】振动;空气(介质);音色
23.【答案】噪声;声源处;传播过程;人耳
24.【答案】透过;反射;吸收;白色;黑色
25.【答案】(1)视网膜;小于
(2)凹透镜
26.【答案】(1)温度;介质
(2)1531
27.【答案】3:40;12:05
28.【答案】(1)晶状体;视网膜
(2)鼓膜;耳蜗
(3)感受器;大脑皮层
29.【答案】(1)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沿ON转动纸板F,观察F上有无反射光线
(3)可逆的
(4)漫反射
30.【答案】(1)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像
(2)像距等于物距
(3)能,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31.【答案】(1)放大;40
(2)B;4
(3)远离
32.【答案】解:如图所示:
33.【答案】解:如图所示:
34.【答案】解:如图所示:
35.【答案】(1)
(2)
(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