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培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培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9 21:59:3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培优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 60分钟。
2.全卷共三道大题,总分10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核分人
得 分
得 分 评卷人 一、慧眼识真(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1 年江苏镇江) “左图右史” 是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 当某班同学使用下列示意图时, 他们要借助此图来理解的历史概念, 最有可能是(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一带一路” 建设
C. 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 构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民族政策的相关史实。 由题干信息判断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ABD 不符合题意, 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C。
2.(2021 年甘肃天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 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
A. 内蒙古自治区 B. 广西壮族自治区 C. 宁夏回族自治区 D. 西藏自治区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1947 年 5 月 1 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选项 A 符合题意。 故选 A。
3.(2021 年浙江丽水) 1947 年 5 月 , 中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诞生。 从此, 民族区域自治这个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 , 开始在中华大地普遍实施, 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这一制度( )
A. 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 维护了民族自治地方行使高度自治权
C. 解决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 D. 形成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CD 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 A。
4.(2020 年山东德州) 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是“天路”即“进藏路线"的五条铁路之一(另外四条是青藏铁路、滇藏铁路、 新藏铁路.甘戴铁路) .列人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预计 2026 年通车。 这五条铁路中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是( )
A.青藏铁路 B.新藏铁路 C.滇藏铁路 D.甘藏铁路
【答案】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2006 年,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所以 A 项符合题意; 2018 年 11 月 , 新藏铁路被列入《西藏自治区中长期(2021-2030 年) 铁路网发展规划》, 并未建成和投入使用, 所以 B 项不符合题意; 滇藏铁路是从云南昆明到西藏拉萨的铁路, 是重要的进藏路线, 目前正在建设中, 所以 C 项不符合题意; 甘藏铁路是指甘肃兰州至西藏拉萨的快速铁路, 现处于规划阶段, 所以D 项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为 A。
5.(2021年湖南邵阳市) 邵斌同学撰写的地方史小论文中出现了“西域都护、 察合台汗国、 伊犁将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关键词。 据此判断, 他研究的地区应是( )
A. 宁夏 B. 西藏 C. 新疆 D. 广西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 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轮台) 设置的管辖机构。 西域都护是汉代西域官阶最高的官职; 察合台汗国是元朝在包括新疆地区在内的汗国; 伊犁将军, 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 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疆地区建立民族自治区; 故 C 符合题意; 宁夏、 西藏、 广西与“西域都护、察合台汗国、 伊犁将军”无关, 排除 ABD。 故选 C。
6.(2021 年海南) 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 2006 年,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 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 经济建设 B. 文化传承 C. 科技发展 D. 文旅开发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 2006 年, 成族史诗《格萨尔王传》 ,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 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 被列入第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 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所以 B 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未反映经济建设方面,所以 A 不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未涉及科技发展, 所以 C 不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未涉及文旅开发, 所以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7.(2021 年广东) 1951 年, 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 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 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 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
A. 确保“一五” 计划实施 B. 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 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 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答案】 C
【解析】 中共中央重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体现了中央非常重视少数民族问题, 重视民族团结, 故选 C; 1953 年开始“一五” 计划, 材料与一五计划无关, 排除 A; 材料反映中共中央对少数民族工作的重视, 无法体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排除 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兴边富民行动, 排除 D。
8.(2021 年山东临沂) 如图所示铁路分两期建成, 一期工程于 1958 年开工建设, 1984 年 5 月 通车; 二期工程于 2001 年 6 月 29 日开工, 2006 年 7 月 1 日全线通车。 这条铁路( )
A.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通车
B. 建成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之前
C. 分期建成, 促进了边疆地区发展
D. 是“一带一路” 建设重要成果之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青藏铁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提到的是青藏铁路。 它分期建成, 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促进了青海、 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故选 C。
9.(2021 年四川达州)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 我国是由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 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B. 新中国成立后,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C. 改革开放以来, 为加强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川藏、 青藏、 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D. 国家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族政策的相关史实。 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西部大开发以来, 在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 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为加强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2006 年,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促进了青海、 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川藏、 青藏、 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选项 ABD 说法正确, 不符合题意, 选项 C 说法有误, 但符合题意。 故选 C。
10.(2021年湖北) 改革开放以后, 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实现祖国统大业, 邓小平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 创造性地提出了( )
A. “一国两制”的构想 B.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C. 兴办经济特区的主张 D. 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
【答案】 A
【解析】为解决香港、 澳门和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统一, 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 提 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故 A 符合题意;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主要针对国家西部开放问题, 排除 B; 兴办经济特区是引进外资, 不符合祖国统一的信息, 排除 C;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排除 D。 故选 A。
11.(2020 年重庆 A) 澳门回归祖国以来, 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增长, 跃居世界第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
A.1984 年 12 月 B.1987 年 4 月 C.1997 年 7 月 D.1999 年 12 月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 1999 年 12 月 20 日, 澳门回归祖国, D 正确; 1984 年 12 月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A 排除; 1987 年 4 月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B 排除;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 C 排除。 故选 D。
12.(2021 年江苏连云港) 下图再现的历史事件是( )
A. 开国大典
B. 香港回归
C. 澳门回归
D. 中日建交
【答案】 B
【解析】 图示反映的是香港回归的史实。 香港回归指 1997 年 7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中国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历史事件, B 是正确的选项; AC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3.(2021年湖南常德市)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 应该明确肯定: 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就是说, 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 而且包括香港岛、 九龙。 "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时机成熟”主要是指( )
A. 中国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B. 一国两制的构想被各方接受
C. 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 中国在政治上完全独立自主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近百年的屈辱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落后、 政治腐败, 而香港回归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强大。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高, 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此, 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时机成熟”, 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国际地位提高, 故 C 项正确;ABD 项均为香港回归的原因, 而香港回归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强大, 因此, 均与题干“主要原因”不符, 排除 ABD 项。 故选 C 项。
14.(2021 年辽宁营口) 澳门中联办主任傅自应在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上致辞表示: 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始终与祖国荣辱相依、 休戚与共, 在国家安全问题上, 只有“一国” 之责, 没有“两制” 之分。 “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的提出者是( )
A. 毛泽东 B. 孙中山 C. 邓小平 D. 朱德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 依据所学可知, 改革开放后, 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 构想。 即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 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在香港、 澳门、 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一国两制” 为港澳台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所以 C 项符合题意; 而 ABD 三项均与“一国两制” 的提出无关, 排除。 故选 C。
15.(2021年山东菏泽市) 史实就是历史事实, 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 1956 年, 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后, 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 1980 年, 中央决定在广东、 福建两省兴办 4 个经济特区
D. 香港、 澳门回归祖国,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可分析 D 选项是对“香港、 澳门回归祖国”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论, 故 D 正确; 根据材料“史实就是历史事实”, 可知 ABC 选项是对历史事实的叙述, 没有评论, 故 A、 B、 C 错误。 综上答案 D。
16.(2020 年贵州铜仁) 香港、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香港、 澳门与中国大陆长期的分离, 直到 20 世纪末我国才对香港、 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 澳门顺利回到祖国怀抱, 得益于哪一方针的指引?( )
A.“九二共识” B.民族区域自治 C.“一带一路” D.“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答案】 D
【解析】为解决香港、 澳门和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统一, 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在“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 1997 年 7 月 1 日,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故 D 符合题意; “九二共识”与台湾问题有关, 排除 A; 民族区域自治与少数民族问题有关, 排除 B; 中共十八大以来, 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排除 C。 故选 D。
17.(2021 年广西百色) 1992 年 11 月,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的重要共识, 后称为“九二共识” 。 这个共识是( )
A. 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 B. 两岸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C. 反对台独, 武力统一 D.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 依据所学可知, 1992 年 11 月 ,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 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的共识, 后来被概括为“九二共识” 。 故 D 正确; ABC 错误。 故选 D。
18.(2021 年北京) 1982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 据此制定的法律明确了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这项宪法规定( )
A. 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B. 标志着对外开放新格局最终形成
C. 说明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D. 为“一国两制” 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 20 世纪 80 年代, 邓小平针对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一国两制” 的方针, 主张在“一个中国” 的前提下, 香港、 澳门、 台湾回归祖国后可设立特别行政区, 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因此 1982 年宪法的这项规定为“一国两制” 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D 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设立自治机关,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与港澳台回归问题无关, A 排除;设立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 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内容, 与对外开放或科学技术没有直接关系, BC 排除。故选 D。
19.(2021 年贵州黔东南)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澳门回归 20 周年活动时指出, 回归祖国以来的 20 年, 是澳门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 民生改善最大的时期。 澳门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 )
①“一国两制” 方针的成功实践 ②中央政府和内地的大力支持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④澳门社会各界的团结奋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澳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 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一国两制” 的科学构想, 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的对台基本方针, 这一政策在解决台湾问题之前, 成功的运用到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上, 促进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999 年 12 月 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加上中央政府和内地的大力支持、 澳门社会各界的团结奋斗, 澳门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制度, 与澳门无关。 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 B。
20.(2021 年广西贺州) 2005 年 3 月 , 《反分裂国家法》 第五条指出: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国家和平统一后, 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 高度自治……” 这反映, 我国以国家法强调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是( )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C.台湾实行高度自治 D.两岸政治对话的开展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的知识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台湾问题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一个中国原则是其他国家同中国发展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重大是非问题上, 没有谁能成为例外。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两岸关系就能改善和发展, 台湾同胞就能受益。 背离一个中国原则, 就会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动荡, 损害台湾同胞切身利益。 2005 年 3 月 , 《反分裂国家法》 第五条指出: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国家和平统一后, 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 高度自治……” 这反映, 我国以国家法强调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A 符合题意。 故选 A。
21.(2021 年辽宁铁岭) 祖国统一是中 华民族的共同夙愿。 1992 年, 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 共识”是( )
A. 发展两岸关系、 推进和平统一 B. 两岸实现通邮、 通航、 通商
C.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互补互利 D.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九二共识的相关史实。 据所学知识可知, 1992 年 11 月 , 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问题进行商谈, 两会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表达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的共识。 史称“九二共识” 。 故选 D。
22.(2020 年甘肃天水) 20 世纪 90 年代, 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①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 通航、 通商②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③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互补互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 C
【解析】考查点: “九二共识”及汪辜会谈。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20 世纪 90 年代”“海协会和海基会”等信息可知, 题干主要表述的是海协会和海基会为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作出的努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92年, 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1993 年, 双方成功举行了“汪辜会谈”, 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并就开展两岸经济、 文教科技交流达成共识。 因此 20 世纪 90 年代, 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②③, C 项符合题意; 而①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 通航、 通商是在八十年代提出的“三通”, 2008 年实现, 不符合题干信息, 排除。 综上所述 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排除。 故选 C。
23.(2021年江苏南京市) 新中国成立后, 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取得的成果,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③澳门回归祖国 ④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A. ①④②③ B. ①④③② C. ②①③④ D. ④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①西藏和平解放发生在 1951 年; ②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 1997年; ③澳门回归祖国在 1999 年; ④1987 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因此正确排序①④②③。 A 正确; BCD与事实不符。 BCD 错误。 综上故选 A。
24.(2020 年新疆)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对“一国两制"解释正确的是( )
①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②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 前提和基础, “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③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的一项重要制度,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④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 香港、 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 香港问题、 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为解决这些问题, 实现祖国统一, 我国从维护民族利益出发,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两制”是在“一国”前提派生的, 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 我国成功的收回了香港、 澳门, 并保持了港澳的繁荣稳定; “一国两制”构想, 也促进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①②③④正确, D 符合题意; ABC 包括不全, 排除, 故选 D。
25.(2021 年新疆) 构建知识体系是学习的有效方法。 某同学将下列史实串连成线, 据此可知他探讨的主题是( )
A. 体制改革 B. 钢铁长城 C. 国家统一 D. 民族团结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国家统一。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割香港岛给英国, 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等历史史实说明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据此可知他探讨的主题是国家统一。 故选 C。
得 分 评卷人 二、史林释义 (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35分)
26.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实行团结.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好合作的大家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 依据材料一, 概括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3分)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所确立的基本政策。 写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名称及成立时间。(3分)
(3) 依据材料三, 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的原因。(2分)
(4) 依据材料四, 谈谈应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分)
【答案】(1)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2)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947 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3) 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 中央进行西部大开发。
(4)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解析】
(1) 考查点: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解题思路: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 民族
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
前提条件,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 第一小问: 考查点: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解题思路: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第二小问: 考查点: 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解题思路: 1947 年, 我党建立了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 考查点: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的原因。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废除了剥削和压迫, 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 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的原因是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结合所学知识, 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0 世纪末, 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的原因是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 中央进行西部大开发。
(4) 考查点: 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7.一段时间以来,外部势力支持香港反对深反中乱港,香港社会秩序混乱。中央政府全力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惩治激进暴力犯罪,恢复香港社会的正常秩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
——《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一国两制”以一个中国为原则,并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家的主体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民主集中制,但是在台湾、香港、澳门皆不实行社会主义,主权移交后保持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并可以享有除国防和外交外,其他事务高度自治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邓小平先生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以此为指引,通过同英国的外交谈判,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20年前的今天,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从此走上同祖国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道路。
——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材料四 正如侮辱国族事件发生后,“中国人民都是护旗手”成为网传热帖,全国人民都是香港警队防暴治乱的坚强后盾。中央政府坚决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香港警方严正执法、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和司法机构依法惩治暴力犯罪分子、爱国爱港人士捍卫香港法治和社会秩序的行动。相信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区政府的带领下,香港同胞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爱国爱港是香港社会主流》
材料五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自信,中国拥有光明的前途,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中国深信自己可以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也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中国的快速发展证明,中国经验为许多国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俄罗斯《独立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2分)
(2)结合材料二,“一国两制”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什么制度?(2分)台湾、香港、澳门实行什么制度?(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哪些因素促成了“香港问题”的顺利解决?(2分)
(4)据材料四,谈谈你对怎样才能实现香港持续繁荣稳定的看法。(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自信”的原因。(2分)
【答案】
(1)方案:“一国两制”。
(2)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3)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英国的外交谈判。
(4)依靠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爱国爱港人士捍卫香港法治和社会秩序;坚决反对境外势力干涉香港事务。
(5)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外交的成功;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通过“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了香港问题。(2)根据材料二“国家的主体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民主集中制,但是在香港、澳门皆不实行社会主义,主权移交后保持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可知“一国两制”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根据材料三中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邓小平先生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通过同英国的外交谈判,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归纳即可。(4)根据“全国人民都是香港警队止暴制乱的坚强后盾。中央政府坚决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挑战”可知,实现香港持续繁荣稳定要依靠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爱国爱港人士捍卫香港法治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实现香港持续繁荣稳定还必须坚决反对境外势力的干涉。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归纳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自信”的原因有: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外交的成功;等。
28.海峡两岸,有着永远阻不断的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图1 图2
图1:1987年11月4日,86岁的台湾同胞沙先生(左一)经香港回到大陆探亲,与他失散38年的亲弟弟沙教授(右一)重逢在北京首都机场。
图2:2006年9月4日,来自海峡两岸的150余名大学生来到桥山黄陵,恭祭轩辕黄帝。
材料二 据统计,截至2007年9月底,台湾居民来大陆累计达4583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累计超过156万人次;常住大陆的台胞近40万人,定居大陆的台胞1.8万余人,两岸通婚约27万对。
材料三 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我们团结台湾同胞,推动台海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
时间 交往史实 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1987年 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2年 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 ” 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2005年 胡锦涛会见 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年 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 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1)材料一图1中两位兄弟得以相见,得益于台湾当局什么政策的调整?(2分)这一政策调整有何重要意义?(2分)
(2)材料一中图2海峡两岸大学生对黄帝的恭祭说明了什么?(2分)
(3)材料二中的一系列数字说明了什么?(2分)
(4)依据材料三,结合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填写上表。(3分)
(5)综上可知,实现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请你分析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2分)
【答案】
(1)“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说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拥有共同的祖先。
(3)海峡两岸的交流在不断加强,实现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声。
(4) 九二共识 连战 2015(答案自上至下给出)
(5)有利因素:①祖国统一是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②“一国两制”构想在港澳的成功实践;③国际社会正义力量的支持。(其他言之有理亦可,一点即可)
【解析】
第(1)问,根据教材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第(2)问,海峡两岸大学生恭祭黄帝说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拥有共同的祖先。第(3)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海峡两岸的交流在不断加强,海峡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第(4)问第一小问,“台独”分子与国外反华势力阻碍台湾回归;第二小问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解析(3)根据三及所学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992年,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5)综上可知,实现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有:祖国统一是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构想在港澳的成功实践;国际社会正义力量的支持。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得 分 评卷人 三、探究空间 (本题15分)
29.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追求民族独立、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民族富强的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民族独立】
材料一
图1
(1)图1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1分)它有何重大历史意义?(2分)
【民族团结】
材料二 中国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经历过非凡奋斗,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共同培育出璀璨的中华文明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各民族兄弟姐妹是唇齿相依的
命运共同体,具有极强凝聚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
(2)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其有何意义?(2分)
【国家统一】
材料三
图2 热烈庆祝回归
(3)图2反映的是祖国统一过程中的哪一地区的回归?(1分)请分析该地区能回归的主要原因。(2分)
【民族富强】
材料四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复兴之路》解说词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材料四中“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是指什么?(1分)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2分)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哪些努力?(2分)
【答案】
(1)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香港。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国两制”的提出。
(4)变化: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序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好好学习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是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结合所学回答。(3)根据材料三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反映的是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回归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材料四中“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目前,我国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本考场试卷序号
(由监考填写)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3 页 ( 共6页 )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4 页 ( 共6页 )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年级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八年级历史试卷 第 2 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培优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 60分钟。
2.全卷共三道大题,总分10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核分人
得 分
得 分 评卷人 一、慧眼识真(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1 年江苏镇江) “左图右史” 是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 当某班同学使用下列示意图时, 他们要借助此图来理解的历史概念, 最有可能是(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一带一路” 建设
C. 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 构想
2.(2021 年甘肃天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 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
A. 内蒙古自治区 B. 广西壮族自治区 C. 宁夏回族自治区 D. 西藏自治区
3.(2021 年浙江丽水) 1947 年 5 月 , 中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诞生。 从此, 民族区域自治这个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 , 开始在中华大地普遍实施, 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这一制度( )
A. 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 维护了民族自治地方行使高度自治权
C. 解决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 D. 形成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关系
4.(2020 年山东德州) 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是“天路”即“进藏路线"的五条铁路之一(另外四条是青藏铁路、滇藏铁路、 新藏铁路.甘戴铁路) .列人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预计 2026 年通车。 这五条铁路中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是( )
A.青藏铁路 B.新藏铁路 C.滇藏铁路 D.甘藏铁路
5.(2021年湖南邵阳市) 邵斌同学撰写的地方史小论文中出现了“西域都护、 察合台汗国、 伊犁将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关键词。 据此判断, 他研究的地区应是( )
A. 宁夏 B. 西藏 C. 新疆 D. 广西
6.(2021 年海南) 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 2006 年,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 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 经济建设 B. 文化传承 C. 科技发展 D. 文旅开发
7.(2021 年广东) 1951 年, 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 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 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 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
A. 确保“一五” 计划实施 B. 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 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 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8.(2021 年山东临沂) 如图所示铁路分两期建成, 一期工程于 1958 年开工建设, 1984 年 5 月 通车; 二期工程于 2001 年 6 月 29 日开工, 2006 年 7 月 1 日全线通车。 这条铁路( )
A.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通车
B. 建成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之前
C. 分期建成, 促进了边疆地区发展
D. 是“一带一路” 建设重要成果之一
9.(2021 年四川达州)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 我国是由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 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B. 新中国成立后,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C. 改革开放以来, 为加强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川藏、 青藏、 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D. 国家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
10.(2021年湖北) 改革开放以后, 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实现祖国统大业, 邓小平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 创造性地提出了( )
A. “一国两制”的构想 B.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C. 兴办经济特区的主张 D. 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
11.(2020 年重庆 A) 澳门回归祖国以来, 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增长, 跃居世界第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
A.1984 年 12 月 B.1987 年 4 月 C.1997 年 7 月 D.1999 年 12 月
12.(2021 年江苏连云港) 下图再现的历史事件是( )
A. 开国大典
B. 香港回归
C. 澳门回归
D. 中日建交
13.(2021年湖南常德市)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 应该明确肯定: 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就是说, 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 而且包括香港岛、 九龙。 "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时机成熟”主要是指( )
A. 中国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B. 一国两制的构想被各方接受
C. 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 中国在政治上完全独立自主
14.(2021 年辽宁营口) 澳门中联办主任傅自应在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上致辞表示: 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始终与祖国荣辱相依、 休戚与共, 在国家安全问题上, 只有“一国” 之责, 没有“两制” 之分。 “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的提出者是( )
A. 毛泽东 B. 孙中山 C. 邓小平 D. 朱德
15.(2021年山东菏泽市) 史实就是历史事实, 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 1956 年, 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后, 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 1980 年, 中央决定在广东、 福建两省兴办 4 个经济特区
D. 香港、 澳门回归祖国,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16.(2020 年贵州铜仁) 香港、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香港、 澳门与中国大陆长期的分离, 直到 20 世纪末我国才对香港、 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 澳门顺利回到祖国怀抱, 得益于哪一方针的指引?( )
A.“九二共识” B.民族区域自治 C.“一带一路” D.“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17.(2021 年广西百色) 1992 年 11 月,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的重要共识, 后称为“九二共识” 。 这个共识是( )
A. 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 B. 两岸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C. 反对台独, 武力统一 D.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8.(2021 年北京) 1982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 据此制定的法律明确了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这项宪法规定( )
A. 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B. 标志着对外开放新格局最终形成
C. 说明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D. 为“一国两制” 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19.(2021 年贵州黔东南)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澳门回归 20 周年活动时指出, 回归祖国以来的 20 年, 是澳门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 民生改善最大的时期。 澳门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 )
①“一国两制” 方针的成功实践 ②中央政府和内地的大力支持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④澳门社会各界的团结奋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2021 年广西贺州) 2005 年 3 月 , 《反分裂国家法》 第五条指出: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国家和平统一后, 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 高度自治……” 这反映, 我国以国家法强调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是( )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C.台湾实行高度自治 D.两岸政治对话的开展
21.(2021 年辽宁铁岭) 祖国统一是中 华民族的共同夙愿。 1992 年, 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 共识”是( )
A. 发展两岸关系、 推进和平统一 B. 两岸实现通邮、 通航、 通商
C.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互补互利 D.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2.(2020 年甘肃天水) 20 世纪 90 年代, 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①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 通航、 通商②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③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互补互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3.(2021年江苏南京市) 新中国成立后, 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取得的成果,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③澳门回归祖国 ④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A. ①④②③ B. ①④③② C. ②①③④ D. ④①②③
24.(2020 年新疆)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对“一国两制"解释正确的是( )
①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②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 前提和基础, “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③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的一项重要制度,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④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 香港、 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5.(2021 年新疆) 构建知识体系是学习的有效方法。 某同学将下列史实串连成线, 据此可知他探讨的主题是( )
A. 体制改革 B. 钢铁长城 C. 国家统一 D. 民族团结
得 分 评卷人 二、史林释义 (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35分)
26.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实行团结.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好合作的大家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 依据材料一, 概括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3分)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所确立的基本政策。 写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名称及成立时间。(3分)
(3) 依据材料三, 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的原因。(2分)
(4) 依据材料四, 谈谈应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分)
27.一段时间以来,外部势力支持香港反对深反中乱港,香港社会秩序混乱。中央政府全力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惩治激进暴力犯罪,恢复香港社会的正常秩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
——《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一国两制”以一个中国为原则,并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家的主体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民主集中制,但是在台湾、香港、澳门皆不实行社会主义,主权移交后保持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并可以享有除国防和外交外,其他事务高度自治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邓小平先生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以此为指引,通过同英国的外交谈判,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20年前的今天,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从此走上同祖国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道路。
——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材料四 正如侮辱国族事件发生后,“中国人民都是护旗手”成为网传热帖,全国人民都是香港警队防暴治乱的坚强后盾。中央政府坚决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香港警方严正执法、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和司法机构依法惩治暴力犯罪分子、爱国爱港人士捍卫香港法治和社会秩序的行动。相信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区政府的带领下,香港同胞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爱国爱港是香港社会主流》
材料五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自信,中国拥有光明的前途,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中国深信自己可以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也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中国的快速发展证明,中国经验为许多国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俄罗斯《独立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2分)
(2)结合材料二,“一国两制”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什么制度?(2分)台湾、香港、澳门实行什么制度?(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哪些因素促成了“香港问题”的顺利解决?(2分)
(4)据材料四,谈谈你对怎样才能实现香港持续繁荣稳定的看法。(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自信”的原因。(2分)
28.海峡两岸,有着永远阻不断的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图1 图2
图1:1987年11月4日,86岁的台湾同胞沙先生(左一)经香港回到大陆探亲,与他失散38年的亲弟弟沙教授(右一)重逢在北京首都机场。
图2:2006年9月4日,来自海峡两岸的150余名大学生来到桥山黄陵,恭祭轩辕黄帝。
材料二 据统计,截至2007年9月底,台湾居民来大陆累计达4583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累计超过156万人次;常住大陆的台胞近40万人,定居大陆的台胞1.8万余人,两岸通婚约27万对。
材料三 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我们团结台湾同胞,推动台海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
时间 交往史实 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1987年 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2年 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 ” 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2005年 胡锦涛会见 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年 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 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1)材料一图1中两位兄弟得以相见,得益于台湾当局什么政策的调整?(2分)这一政策调整有何重要意义?(2分)
(2)材料一中图2海峡两岸大学生对黄帝的恭祭说明了什么?(2分)
(3)材料二中的一系列数字说明了什么?(2分)
(4)依据材料三,结合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填写上表。(3分)
(5)综上可知,实现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请你分析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2分)
得 分 评卷人 三、探究空间 (本题15分)
29.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追求民族独立、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民族富强的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民族独立】
材料一
图1
(1)图1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1分)它有何重大历史意义?(2分)
【民族团结】
材料二 中国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经历过非凡奋斗,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共同培育出璀璨的中华文明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各民族兄弟姐妹是唇齿相依的
命运共同体,具有极强凝聚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
(2)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其有何意义?(2分)
【国家统一】
材料三
图2 热烈庆祝回归
(3)图2反映的是祖国统一过程中的哪一地区的回归?(1分)请分析该地区能回归的主要原因。(2分)
【民族富强】
材料四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复兴之路》解说词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材料四中“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是指什么?(1分)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2分)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哪些努力?(2分)
本考场试卷序号
(由监考填写)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3 页 ( 共6页 )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4 页 ( 共6页 )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年级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八年级历史试卷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