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记文言生字、特殊文言词语和句式,识记作家作品,背诵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朗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 重点 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的技巧。
学习 难点 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学法 指导 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记录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品介绍:《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背景介绍:本文所叙的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其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称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结果齐胜鲁败。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然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二、字词积累 1.听录音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曹刿(ɡ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玉帛(bó) 小惠未遍(biàn) 小信未孚(fú) 登轼(shì) 辙乱(zhé) 旗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语调。 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积累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以:何以战(介词,凭借) 必以分人(介词,把) 必以情(介词,根据) 故:故克之(连词,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名词,缘故、原因) 从:民弗从也(动词,听从) 战则请从(动词,跟随) 信:小信未孚(名词,信用) 必以信(名词,实情) 焉:焉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惧有伏焉(兼词,于之、于此,在那里) 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古今异义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肉食者鄙(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今义:粗俗,低下) 牺牲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小大之狱(古义:指诉讼事件 今义:监狱) 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4.疏通文意。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勇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内容探究 1.通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第1自然段,写曹刿拜见鲁庄公。可分两层: 前一层(十年春……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后一层(问:“何以战?”……战则请从。)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2自然段,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全段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3自然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既克……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夫大国……故逐之。):以“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2.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国可以凭借的条件有哪些?请找出课文原句。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对于以上三方面的条件,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对于第一个条件,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条件,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条件,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6.曹刿选择了哪一有利时机进军的?又是选择哪一时机追击的? 进军——彼竭我盈。追击——辙乱旗靡。 7.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分别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鲁庄公就急于反攻(公将鼓之),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时,鲁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作了充分的观察(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发起追击战。 8.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战争胜利的原因。请你谈谈对他战略决策妙处的理解。 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扭转了局势。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9.指挥作战的过程,展现了曹刿的哪些优秀品质? 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10.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见识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11.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自然段记叙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自然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自然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12.分析鲁庄公的形象,通过师生共同的分析讨论,最后归纳。 鲁庄公形象:虽然目光短浅,但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忠于职守。 品味语言 《曹刿论战》全文只有222个字,极精练地写出战争的全过程,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高明的战略战术思想。如“十年春,齐师伐我”,七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时间、缘由。“齐师伐我”,说明这是齐国攻打鲁国;曹刿见鲁庄公,一开头就提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何以战?”开门见山,没有叙述君臣相见的礼节;“齐人三鼓”一句,就包括了齐军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击鼓进击而鲁军未出击的过程,也写出了齐军依仗数量上的优势企图取胜的迫切心理;两个“可矣”写出了鲁军进军的情况;“辙乱”“旗靡”四个字就概括了齐军溃败的具体情况。文章对激烈的战争场面没有加以描写,仅用“齐师败绩”四个字表明战争结果。多用四字句,如“曹刿请见”“牺牲玉帛”“一鼓作气”等,读来典雅端庄,辞约意丰,言简意赅。 三、探究写法 1.分析文章的详略安排。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自然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三次对话,把他的“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很好地表现出来了;第3自然段论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了。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本文主要塑造了曹刿作为爱国的军事指挥家的形象,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的? 对比衬托。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祖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使得曹刿的才智得到了更充分的表现。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本文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和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表现了曹刿忠君爱国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教 学 板 书 曹刿论战 《左传》 战前准备 战争经过 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战场指挥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战后总结 彼竭我盈,故克之 辙乱旗靡,故逐之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这篇课文选自《左传》,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其意蕴源远流长,散发着无限魅力,许多常用的成语如“狼子野心”“退避三舍”都出自《左传》记述的故事中,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多读读《左传》的其他名篇,走进经典,品味书香! 推荐阅读:《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师》《晋楚城濮之战》
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所以我想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指导学生在比较中初步了解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