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精品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9 22:0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1991年12月25日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的降落下来,取而代之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那么,苏联是怎么解体的?东欧国家又发生了怎样的剧变呢?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苏联(社)
俄罗斯(资)
导入新课: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列宁
斯大林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
2
3
1848年
1917年
1922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十 月革命胜利
苏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成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社会主义国家增多由一国到多国
(1)东欧:
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
(2)亚洲:
中国、朝鲜、越南等
(3)美洲:
古巴
1.背景:二战前后,世界各地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东欧八国
亚洲六国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
冷战
马歇尔计划
北约组织
杜鲁门主义
(1947年)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
华约组织
(1955年)
经济
军事
政治
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济:
2.苏联模式的推广
(2)政治:
实质:
建立经互会
建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作用:
①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②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目的:
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时间:
1949年
经互会徽标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中苏关系
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乘专列前往苏联,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出国访问。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出席斯大林70寿辰庆祝大会。 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风雨“磨合”四十载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中苏建交
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斯大林
(1878-1953年)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4岁。
1961年其水晶棺被移出列宁墓
斯大林模式
单一公有制
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
指令性计划
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赫鲁晓夫
(1894-1971年)
1956年赫鲁晓夫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对过去某些案
件的复查和平反工作。
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1953
1964“被退休”
赫鲁晓夫执政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why
1.改革的背景:
(1)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协调 ,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
(2)苏联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
(1)措施:
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结果: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改革重点:农业
赫鲁晓夫
苏联模式的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玉米狂人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勃烈日涅夫改革(1964年)
(1)措施:
(2)结果:
苏联重工业发达,但轻工业农业落后,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改革重点:重工业
①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科技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
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戈尔巴乔夫
苏联人民排队购物
a、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苏联的国民经济从1989年起开始负增长,1990年比1989年下降4%,1991年比1990年又下降5%。
但没有取得成果。
b、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 和“政治多元化”
结果: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3、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背景:苏联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归纳
启示1: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启示2: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请记录
从苏联改革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时间:
80年代
(2)原因:
根本原因(内因):照搬苏联模式,激化矛盾,引发危机。
客观原因(外因) :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实行政治多元化。
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
①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都出现了严重问题。
② 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③ 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④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具体原因: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①时间:
1989年下半年开始
政治上:
经济上:
②表现: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导致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
实行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注解:“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社会主义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东欧剧变:波兰
东欧剧变:罗马尼亚
方式:(1)和平(波兰、德国等); (2)暴力(罗马尼亚)。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
(2)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遭到失败。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推倒柏林墙,德国统一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东欧剧变:波兰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1)原因:①根本原因: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4.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苏共高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2)导火线:
八一九事件
(3)时间:
1991年年底.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过程:
819事件
戈辞职
叶利钦
控制全局
1991年年底
苏联解体
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
1991年8月19日,副总统亚纳耶夫(中)宣布正在休假的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职责,由他本人代行总统权力。
叶利钦在“八一九”事件期间向市民发表演说
1991年8月19日,苏共高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权力移交叶利钦
(4)、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含义:
解体实质:
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加快;
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1991年12月25日,印有锤子和镰刀的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黯然下降,继而俄罗斯国旗冉冉升起。苏联,这个曾在国际舞台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则把苏联改死了!”
叶利钦
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苏联(社)
俄罗斯(资)
影响:
1、对社会主义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2、对世界:标志着冷战(1947-1991)的结束和两极格局(1955-1991)的终结,(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3、对美国:使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实质: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变化,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苏联解体:
如何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
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
④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能力提升
认识:
启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中国、苏联的改革却导致了怎样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苏联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知识延伸
1992年南方谈话:力排众议,拨正船头.......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冲击苏联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解体
勃列日涅夫改革—体制更加僵化
八一九事件—加速解体
苏联解体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
量的壮大
东欧剧变
① 增多,由一国发展为多国。
②1949年,
③1950年,中苏缔结 。
知识结构
经互会成立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社会主义国家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图解
马克思主义诞生
巴黎公社
苏联
成立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
苏联模式失败
苏联
模式
69年
74年
143年
1985
1936
1922
1917
1871
1991
1848
达标检测
1、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国经济特区、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内容中,归纳一个学习主题,应当是( )
A.欧美国家社会巨变 B.反抗殖民扩张
C.亚非拉国家争取民族独立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2、赫鲁晓夫说:“一些部长坐镇在莫斯科,而他们的下属企业却远在萨哈林岛,要从莫斯科来管理这些企业是很困难的。”为此,苏联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
A.大力推广玉米种植 B.重点发展重工业
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扩大企业自主管理权
D
D
3、戈尔巴乔夫说:“当我离开克里姆林宫时,上百的记者们以为我会哭泣。我没有哭……”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B.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因素
C.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D.“八—九事件”的发动者
4、20世纪80年代,东欧部分国家发生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国家名称的变化
C.民族构成的变化 D.文化观念的变化
5、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说的是(  )
A.列宁新经济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斯大林模式
D
A
C
6、“旗帜在诅咒中降落,山河在指点下破碎。苦难从绝望里开始,我从克里姆林宫离开……原谅我,俄罗斯!”诗歌中进行忏悔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戈尔巴乔夫 D.赫鲁晓夫
7、20世纪末,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更具有优越性
C.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失败
D.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