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城镇化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城镇化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08 14:1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二节 城镇化
小渔村——大都市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结合案例,说出城镇化的概念、标志、以及城镇化的意义(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运用有关资料,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了解不同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人地协调观)
4.结合实例,明确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地理实践力)
第二节 城镇化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城镇化的意义
一、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概念、标志
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标志
城镇人口增加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一、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标志
城镇人口增加、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对一个区域而言:
城镇数目增加
城镇等级体系形成
城镇等级提升
城镇化与工业化
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一、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
工业化
社会经济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一、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进程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空间变化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起步
目前水平
发展趋势
合理性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空间变化特点
以巴西为代表的拉丁美洲国家:
虚假城镇化(过度城镇化、超前城镇化 )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起步 早 晚
目前水平 高 较低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合理性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空间变化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起步 早 晚
目前水平 高 较低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合理性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东南亚国家
滞后城镇化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时间变化特点
70%
30%
水平低,发展速度慢
发展速度快,
出现郊区城市化
水平高,发展速度慢
出现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的原因:
①市区出现各种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②小汽车普及,交通、通讯事业发展;
③新商业区发展及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
④房地产开发
探究一:逆城市化的原因:
1、城市环境恶化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治安混乱等问题突出)
2、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
3、城市地价不断上涨
4、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5、交通、通信事业发展 (为人们从城市到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提供条件)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时间变化特点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近郊)
乡村或小城镇(城市之外远郊)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加
迁往城市周边郊区
城市人口减少
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探究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不同点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时间变化特点
逆城市化不是城镇化的倒退,而是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导致的。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中心区衰落,乡村地区发展的现象。虽然人口向市外迁移,其性质还是城市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
探究三:逆城市化是不是城镇化的倒退?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时间变化特点
再城市化
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城镇化起步
伦敦的城市扩展
(措施)
初期阶段
中期加速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治理城市环境污染
政策引导: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回城
案例
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案例
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许多大城市居住压力大,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居民幸福感下降。这些被称为“城市病”。其“病因”是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
环境问题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污染问题
资源问题
生态问题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社会问题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环境问题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善措施
治理污染
合理规划工业企业区位,减少和分散污染源
扩大绿地面积,美化绿化环境
社会问题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大城市职能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加强城市管理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RS)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GPS、北斗等)
地理信息系统(GIS)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链接生活:你在生活中使用某手机软件订外卖时,外卖小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你所点外卖送到你的手中,这其中利用了哪些技术
提示: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在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市民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链接生活: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事故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1.在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市民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提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事故地点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报务。
链接生活: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的选址,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  )
①大气污染 ②区域规划 
③造纸厂、印刷厂分布 ④水文地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D
生态城市
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
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生态城市
“四环”,就是建设环城公路、环城水系、环城林带和环城景点;“五海”就是建设中海(天)、西海(地)、北海(人)、南海(情)、东海(水)五个大型水库。经国家级专家认证,“四环五海”工程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基本在生态城市建设布局与水利措施、生态措施、环境措施的结合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四环五海,生态滨州
生态城市
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智慧城市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关键是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生态文明、优化城乡布局、传承历史文化等。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下图是甲、乙两类国家的城镇人口增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甲表示发展中国家
B.图中乙表示发达国家
C.目前,甲类国家城镇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
D.目前,甲类国家城镇化水平高于乙类国家
答案:(1)D 
(2)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郊区化现象,大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卫星城流动,其原因不包括(  )
A.居民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B.乡村及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答案:(2)C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右图)。据此完成3—4题。
3.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4.“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答案:3.D 4.B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如右图。
材料二 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1)图中城市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2)导致上述城市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答案:
(1)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幸福感下降。
(2)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
(3)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
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
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
下图是河北雄安新区城乡空间布局结构示意图,雄安新区采用一主、五辅、多节点空间布局,按1万人/平方千米控制人口密度。未来,雄安新区重点承接中央直属企业总部、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内的非首都功能。据此完成5—6题。
5.雄安新区空间分散布局,可以(  )
A.有效控制城市占地规模
B.缓解主城区的交通拥挤
C.加强各城区之间沟通联系
D.彻底解决城市的环境问题
6.雄安新区的人口规划(  )
A.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状况
B.超过环境承载力的极限
C.实现区域人口均匀分布
D.弱化了北京市首都功能
答案:5.B 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