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七章溶液
1.溶液的特征:溶液是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或液体,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最常见的溶剂是水,酒精、汽油等也可作溶剂。
考点 溶液
3.物质溶于水时热量的变化: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溶液的温度可能发生变化,如氢氧化钠、氧化钙、浓H2SO4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
4.溶液的颜色: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溶液的颜色可能不同,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硫酸铁溶液呈黄色,硫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大多数溶液呈无色。
5.溶液的分类: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通过改变溶质、溶剂的量和温度来进行相互转化,如某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可通过加溶剂、升温变成不饱和溶液,某温度下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溶质、降温、恒温蒸发溶剂变成饱和溶液。
升高温度不一定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如饱和石灰水升温后析出晶体,得到饱和溶液。饱和石灰水可通过加水,降温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还可以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6.除油污的方法:日常生活中,常用洗涤剂除去油污,这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形成稳定的乳浊液;还可利用汽油将油污溶解而除去;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也可除油污。
1.固体的溶解度:是指一定温度下,在100 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固体质量(即“四要素”: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质量)。固体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还与温度有关。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氢氧化钙)。
考点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2.气体的溶解度:是指一定温度,101 kPa时,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喝汽水时会打嗝),随着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如打开汽水瓶盖,产生大量泡沫)。
3.溶解度曲线的主要应用:查找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了解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晶方法;根据溶解度进行计算,如计算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及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
1.概念: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称为结晶。
考点 结晶
2.常见的结晶方法: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和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如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或除去硝酸钾晶体中含有的少量氯化钠,可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从食盐水中得到晶体或除去氯化钠晶体中的少量硝酸钾,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从量的角度来反映溶液的浓稀。
考点 溶质质量分数
1.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
2.实验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等。
3.实验注意事项:称量时做到“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取用;量取水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得俯视(会使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或仰视(会使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考点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固体溶质)
1.【中考 昆明】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沙子 B.食盐 C.面粉 D.橄榄油
B
强化训练
2.【2020 怀化】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饱和溶液的浓度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大
C.医用碘酒是碘的水溶液
D.添加溶质是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
A
3.【2020 连云港】20 ℃时KCl的溶解度是34 g。取65 g KCl溶液放入甲烧杯中,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整个过程中无溶剂损失)。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烧杯中是KCl的饱和溶液
B.乙和丙烧杯中KCl的质量分数相等
C.丁烧杯中KCl的质量分数为34%
D.若乙烧杯中溶液恰好饱和,则40 ℃时KCl的溶解度为40 g
D
4. 【2021 株洲】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0 ℃时,甲的溶解度最大
B.图中P点表示10 ℃时丙的饱和溶液
C.20 ℃时,向130 g乙的饱和溶液中
加入20 g水,乙的质量分数变为20%
D.50 ℃时,相同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10 ℃,丙溶液中析出固体最多
C
5.【中考 杭州】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
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D
【点拨】①为NaCl的不饱和溶液,②、③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①→②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A错误;②→③是恒温蒸发,溶解度不变,B错误;③→④是升温蒸发,NaCl的溶解度不断增大,饱和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水的质量分数减小,C错误;②→③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③→④溶质质量分数增大,D正确。
6.【中考 滨州】如图所示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回答:
(1)t3 ℃时,将60 g B物质加入到
50 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
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g。
90
(2)图中P点所表示的B物质的溶液为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欲将t1℃时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任写一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t2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
溶液分别升温到t3 ℃(忽略水的蒸发),
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
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不饱和
升高温度(或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B>A>C
7.【2020 荆州】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当温度为______℃时,甲、丙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3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
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________。
t1
9 : 19
(3)若采用升温、恒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的方法都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则该物质是___________。
丙
(4)R是甲、乙、丙三种物质中的一种,现用
R做如图2所示实验,①②中没有固体析出,
③中有固体析出。根据图示信息,以下几
种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R是甲物质 B.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①②③中,只有③的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D.①的溶液中溶质
的质量分数比③
的上层清液中溶
质的质量分数小
B、D
【点拨】(1)温度为t1 ℃时,甲、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则t1 ℃时,甲、丙的溶解度相等。(2)t3 ℃时,甲的溶解度为90 g,则在t3 ℃时,其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90 g : 190 g=9 : 19。(3)升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该物质是丙物质。
(4)t1 ℃时200 g水中加入50 g R物质,观察到50 g R完全溶解。升温到t3 ℃,并蒸发100 g水,依然无溶质析出,则说明R在t3 ℃时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50 g,故R不可能是丙物质。将溶液降温至t2 ℃时,发现有溶质析出,说明t2 ℃时,R物质的溶解度小于50 g,则R是乙物质,A错误。②、③为乙物质的饱和溶液,①为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C错误。
8.【2020 徐州】某同学用质量分数为15%的稀硫酸处理某造纸厂含NaOH的碱性废水样品。
(1)用9.2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能配制上述稀硫酸________g。(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2)若上述造纸厂废水75 g能与9.8 g 15%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设只发生NaOH与硫酸的反应),试计算该废水中NaOH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