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中国建筑的特征
1、了解作者和文章的背景知识;
2、梳理文章的结构脉络,概括和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3、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的内涵;
4、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增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意识。
(一)自学检查
作者情况
梁思成(1901—1972),我国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1915—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1947 年 1 月至 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为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著有许多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学术价值很高,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还参加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的设计工作;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
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
1. (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2. (3-13段)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3. (14-19段)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文法” “可译性”问题。
4. (20段)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九大基本特征具体写了什么?请分别用简短的词语加以概括。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七)着色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中国建筑
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木材结构
斗拱
举折和举架
结构
特征
装饰
特征
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外观装饰
主
次
整体
局部
总
体
特
征
结
构
方
法
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时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本文的标题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本文却没有在介绍完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后戛然而止,而是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和“可译性”三组概念。如何理解
提问:文章中第15段有这样一句话: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句话中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明确:以“语言和文学”为喻,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语言形象生动,易于体会大和小的空间感觉,从熟悉的事物角度去增进对不熟悉内容的理解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规律,把建筑的规律比作文章的文法,各民族建筑之间也有可译性问题用这种方法说明问题,介绍事物非常清晰,明确,通俗易懂。
梁思成先生是将建筑的构造与“语言和文学”作比。那现在就同学们结合课文知识,来为我们简要说明一下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呢?
“文法”用以比喻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它们为匠师们所 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代代沿用的规则和惯例。“文法” 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词汇”:(第14段)指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
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第19段)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具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尽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4年 1月。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梁思成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文章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
不是仅仅要人们了解其特征风格和手法,而是要告诉人们中
国建筑风格独特,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启迪我们丛
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
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
第一、选题角度较小,内容表现较浅,
第二、篇幅不是很长;语言十分准确,表达合乎逻辑,材料真实可靠,具有科学性;自己观察调查,第三、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
自然科学小论文